可是不能高兴得太早,第二回合的斗争马上又开始了。只不过这次挑起战火的不是武承嗣,而是一个和皇位没有任何关系的女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言以蔽之,李旦走桃花运了,有个女人对他动了心。这个女人名叫韦团儿,是武则天身边的户婢,所谓“户婢”,就是掌管宫中门户的宫女。韦团儿长得有几分姿色,又聪明伶俐,很得武则天的赏识。她每天引领李旦朝拜武则天,一来二去,竟然爱上了这位落难皇帝。其实这也很正常啊,宫里本来就是女人多,男人少,资源一稀缺,就容易成为抢手货,何况李旦温和内敛,宫廷失势又给他增添了一层落魄王孙的颓唐感,颇有一些打动人心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后宫里头,通过巴结皇位候选人来改变命运,本来就是宫女和不得志妃嫔的行业秘密,当年武则天不就是走的这条路吗?
李旦此时虽然地位不稳,但名义上毕竟还是皇嗣,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胸怀大志的韦团儿想要拿下这只潜力股,静等日后升值。可是李旦现在正有如惊弓之鸟,哪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勾引母亲身边的婢女啊?所以无论韦团儿怎么百般引诱,他都装聋作哑,只当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李旦的这种态度可把韦团儿给惹火了,这简直太没面子了。韦团儿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李旦日子好过。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韦团儿把怨气全撒在李旦的两个妃子身上了。这也很容易理解,按照韦团儿的想法,李旦为什么不喜欢她呀,不就是因为身边有那两个女人吗?韦团儿向武则天报告说,李旦的两个妃子在宫里实施厌胜,说她们在院子里埋了一个桐木做的小人儿,上面刻着武则天的名字和生辰八字,整天诅咒这小人儿,想要通过这种手段咒死武则天。大家想一想,这可是我们第三次提到厌胜啦。头一次是武则天诬告唐高宗的王皇后搞厌胜,第二次是宦官王伏胜诬告武则天搞厌胜,现在又是韦团儿诬告李旦的妃子。那厌胜怎么处理呀?前面也说过,厌胜虽然在法律上是重罪,但是按照后宫不成文的惯例,究竟怎么处理还要看最高统治者的意思。武则天诬告王皇后厌胜,直接结果是王皇后失宠,但是没受到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处理。王伏胜诬告武则天厌胜,结果是唐高宗想要废掉武则天,但是最后也不了了之。这次武则天会怎么处理李旦的两个妃子呢?武则天是一脸的高深莫测,并不急于做出决定。马上,新年到了。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一这天,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也就是明堂)举行祭天祭祖大典。这次大典可是不同寻常,武则天作为初献,第一个捧上祭品,她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作为亚献,第二个捧上祭品,她的另外一个侄子—梁王武三思作为终献,最后一个捧上祭品。这可是一个大大的变动啊,因为就在四年以前,身为太后的武则天第一次启用万象神宫来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作为亚献的还是皇帝李旦,终献是李旦的儿子,当时的太子。现在一切都变了,武则天由太后变成了皇帝,李旦由皇帝变成了皇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这个皇嗣已经失去了追随皇帝祭祀的资格,这意味着他恐怕连皇帝的继承人也当不了了!
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当然,根本原因还是武周政权先天性的矛盾始终存在:立儿子,跟自己不是一个姓,以后武周政权难以为继;立侄子,可以继续武周政权,但是侄子跟自己关系不亲,自己落不着什么好,还得把自己的丈夫高宗皇帝搭进去。武则天就在这两难的选择当中左右摇摆,现在因为韦团儿的诬告,她的心理天平又偏到侄子这边来了。她这思想一摇摆不打紧,那对李旦可就是九级地震啊,虽然李旦此刻并不知道骚扰过自己的韦团儿已经在武则天面前告了状,但是他还是感觉到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了。
按照惯例,第二天是正月初二,李旦的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要去嘉豫殿给婆婆武则天拜年。临行之前,李旦对她们千叮咛万嘱咐:目前形势严峻,千万小心。两个妃子也谨小慎微,跪拜如仪,大殿之上,武则天微笑着目送她们退出。星星一眨眼,人间已千年。武则天一眨眼,两个妃子也就此不见了。大变活人的游戏武则天玩儿成了,但若干年后重登大宝的李旦可没能再把她们变回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二妃尸骨无存,只能招魂安葬。李旦的正妃刘氏出身名门,温柔贤惠,是唐高宗亲自选的媳妇。当年,李旦完婚之后,唐高宗高兴地大会亲朋,说:“阿轮(李旦最初的名字是李旭轮,所以小名叫阿轮)是我最小的儿子,所以我最宠爱他,最近一直替他挑选媳妇,没有挑着好的,后来就选中了刘家的姑娘,自她嫁过来之后,我发现这姑娘非常孝顺,我特别满意,所以今天我请大家来一块儿乐呵乐呵。”德妃窦氏也出身显赫,是唐高祖窦皇后的族人,为李旦生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李隆基。她们可能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可怜李旦当时在东宫里等啊等,从早晨等到晚上不见妃子回来,从晚上等到深夜还不见回来,等到第二天,李旦终于明白了,妃子是回不来了。虽然明知道是武则天下的毒手,可是李旦哪有什么力量跟自己母亲叫板呢?也许,这正是母亲对自己的一个考验,或者,是一个引蛇出洞的陷阱。为了自保,李旦严令手下,包括一群没有成年的小儿女,不得谈论刘、窦二妃之事,自己每天照样到武则天身边请安问好,表面上举止如常,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其实整天战战兢兢,不知道头顶上的利剑什么时候会掉到脑袋上来。
就在这时候,韦团儿得罪人了。有人告发她诬告皇嗣妃,那个所谓厌胜的证据小桐人根本就是韦团儿埋的。武则天马上把韦团儿给杀了。现在真相大白,所谓厌胜纯粹是冤假错案,武则天会不会给两个妃子平反昭雪呀?那是不可能的。其实,震慑李旦、防范他复辟本来就是武则天当时的重点工作之一,韦团儿和所谓的厌胜事件,不过就是她手中运用的棋子罢了。试想,武则天在后宫摸爬滚打五十多年,自己也亲手炮制过厌胜事件,她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从一开始她就未必相信韦团儿,只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现在韦团儿也完成历史使命了,所以干脆一杀了之。但是,震慑李旦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怎么能给他的妃子平反呢?
不仅妃子没有平反,李旦的处境反而更糟了。他的五个儿子原本都封为亲王,现在一律降为郡王,随父幽禁,不得迈出宫门一步。两个月后,两个官员未经武则天允许,私下探望李旦,也被腰斩于市。腰斩是一种将人犯从腰部斩为两段的酷刑,武则天这样做,显然是要杀一儆百。她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探望皇嗣了,李旦接触文官武将的途径被完全斩断了。身边除了宦官宫女,就只剩下一帮乐工,每天弹琴唱歌,陪他解闷了。
按说到这一步,武则天震慑皇嗣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李旦也不可能再组织任何力量图谋复辟,武则天应该可以罢手了。可是,前面不是说过吗,武承嗣正眼巴巴地盯着太子的位置呢!现在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已经明显反映出武则天心思有变,李旦地位不稳,武承嗣就想再加把劲,干脆把李旦拉下马算了。就这样,一纸密信告到武则天面前,说皇嗣李旦想要谋反。这个告密人是谁呢?史书没有交代,但我想应该是武承嗣指使的。
接到告密,武则天立刻派人审理,派谁呢?就是前面曾经提到的酷吏来俊臣。来俊臣在东宫架起刑堂,当时李旦身边只剩下些乐工了,他就打算从这些人身上打开缺口。刑具马上摆满了一地,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这可到了李旦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上有疑心重重的母亲,中有虎视眈眈的魏王,下有心狠手辣的酷吏。而李旦这边接受考验的并不是什么铁骨铮铮的仁人志士,只不过是些可怜的乐工,从来没有人要求他们有什么政治觉悟。在当时,这些乐工都是贱民,按照贵族社会的偏见,他们甚至连正常的人都不算,怎么能要求他们为李旦舍生忘死呢?来俊臣一声令下:大刑伺候!大殿里顿时鬼哭狼嚎乱成一片,屈打成招基本上已成定局了。李旦绝望了,心想得了,明年今日就是自己的周年祭日了。
就在这个时候,忽听一人朗声说道:“皇嗣没有谋反!”说话的是谁呢?是一个叫作安金藏的太常乐工,他的父亲原来是安国的首领,投降了唐朝,所以他就以安为姓了。他并没有受过多少儒家教育,但是,越是简单的心灵就越容不下丑恶,安金藏慢慢攥紧手中的佩刀,大叫道:“皇嗣的确没有谋反,你们如果不信,我安金藏愿意剖心证明!”说罢,反手一刀,直刺自己的腹腔!刹那间鲜血四溅,五脏六腑都流了出来,把来俊臣都吓呆了。
眼看势头不好,武则天安插在东宫的眼线早又发动起来。听说安金藏如此义气,武则天心中也是五味俱全。罢了罢了,当年那个闹着“不肯去阿母”的小阿轮的身影又在她眼前晃动,她心想,难道她们母子至亲,竟及不上安金藏和他的君臣义气吗?武则天立刻命人将安金藏抬进宫来,让最好的外科医生给他做手术,务必救活他年轻的生命。安金藏幽幽魂魄,终于又重返人间了。
武则天听说安金藏苏醒过来了,便亲自来探望他。她叹了口气说:“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最终,武则天母性的本能战胜了对绝对权力的追求,她决定放过李旦,皇嗣谋反案也就此不了了之了。
两个回合下来,可以看到,在争夺太子之位这个问题上,李旦始终处于守势,武承嗣始终处于攻势。但是,李旦这个皇嗣的头衔虽然屡次摇摇欲坠,关键时刻却总有贵人相助,最终能够化险为夷。看来,无论是官心还是民心,基本上还是倾向李唐的多些。
夺嫡之争看似告一段落了,但是武则天毕竟没有立下太子,究竟是武家人还是李家人会接武则天的班,武则天心里没有答案,群臣心里更是没有底。武周的万里江山,究竟会由谁来接掌?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究竟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