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武则天究竟都用了什么人才呢?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娄师德。娄师德是在唐高宗时期考中的进士,后来投笔从戎,在东边打契丹,在西边打吐蕃,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武则天时期曾两度拜相,也算是个出将入相的能人。为什么说他是金子般的人才呢?娄师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忍。举一个例子。娄师德的弟弟到地方去当刺史,临走的时候,娄师德找他谈话,说:我当宰相,你又当刺史,我们是光宗耀祖了,可是得有多少人忌恨咱们啊,你可千万别闯祸。他弟弟赶紧说:我一定夹紧尾巴做人,决不给哥哥闯祸。娄师德就问了:你怎么才能做到不给我闯祸呢?他弟弟说:谁要是往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干就是了,决不跟他争执,这总行了吧?娄师德长叹一声说:这就是给我闯祸呀!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说明他恨你,你要是再去擦,那不就激怒他了吗?他弟弟说:那我应该怎么办啊?娄师德说:人家啐你,你也不要有什么反应,这唾沫等一会儿自己就干了,你擦它干什么!有一个成语叫“唾面自干”,就是这么来的。
有人就问了,武则天难道就用这样的人才治理国家?这不就是唯唯诺诺苟且偷生嘛!再讲一个故事,大家就会知道娄师德不是蝇营狗苟只知保命的人。这是发生在狄仁杰和娄师德之间的故事。狄仁杰当宰相是娄师德推荐的,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还老觉得娄师德窝囊,常挤对他,娄师德也从来不说什么。后来武则天看出门道来了,想给娄师德打抱不平。有一天,她找到狄仁杰,问他:你觉得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他当个边将倒是能够谨守边疆,其他的才能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有知人之明吗?狄仁杰说:我跟他共事这么长时间,没看出来。武则天就说了:可是我知道你狄仁杰正是娄师德推荐的呀!说完拿出娄师德当年推荐他的奏章给他看。狄仁杰一下子非常惭愧,到处跟人说:“我被娄公包容了这么久,自己居然不知道,看来我比娄公差远了!”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娄师德呢?在武则天改朝换代,朝廷动**不安的情况下,娄师德一方面守卫边疆,另一方面还能不计个人得失,举荐人才,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他忍辱负重到了窝囊的地步,固然是为了保全自己,但是也在客观上维持了朝廷的稳定。正因为有这样的正人君子始终掌握朝政,武周政权才能最终摆脱酷吏的影响,走上正轨。所以,如果用一个词给娄师德作总结的话,那就是“仁而有忍”。因为仁慈,所以忍让。
第二个人是徐有功。徐有功一直在司法部门工作,他最大的特点是勇。怎么个勇法呢?举一个例子。当年越王李贞、李冲父子谋反,被株连的人很多。有一个小官在李冲造反前曾经帮他收过债,也跟他通过信,后来就被人告发了。当时是酷吏当道,就判了这个小官死刑。徐有功坚持认为这个小官并非谋反的魁首,因此不应处死。武则天正想杀人立威呢,很是生气,就质问徐有功:那你说什么是魁首!这哪里是问题呀,分明是威胁嘛。可是徐有功不慌不忙,引经据典地给武则天讲起课了。他说:所谓“魁”,就是大帅;“首”呢,就是首谋。要说这个案子有魁首的话,那就是李冲了,这个小官顶多算个支党,怎么能按魁首治罪呢?当时满朝文武一共好几百人,听着君臣两个人辩论,都吓得腿发抖,脸发青,可徐有功始终气定神闲。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武则天还真被他说得心悦诚服,徐有功的大名从此也就不胫而走。
再举一个例子。长寿二年(693年),皇嗣李旦的妃子窦氏家出事了。他们家的一个奴隶告窦妃的母亲夜里诅咒皇帝。为什么诅咒皇帝啊?说她是想让武则天死掉,好让自己的女婿当皇帝。当时刚刚有一个婢女告窦妃本人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已经把她暗杀掉了,现在又把她妈牵出来了。草率一审之后,就按谋反罪判处死刑。窦家人觉得冤枉啊,听说徐有功正直,就向他喊冤了。当时窦老太太已经定案,眼看押赴刑场,命悬一线,徐有功挺身而出,要求缓刑。紧接着,为窦老太太鸣冤的奏章就送到武则天面前了。武则天当时正想打击儿子李旦的势力呢,哪能容忍徐有功捣乱?大笔一挥,说徐有功阿附窦家,判处绞刑。徐有功正办公呢,手下人泪流满面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了。徐有功听到这个消息,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死就死吧,也不是只死我一个。难道这世界上还有永远不死的人吗?”照旧吃饭、睡觉。有人认为徐有功的镇定是装出来的,谁听说自己要被绞死了还能睡得着呢,就去偷窥了,结果发现徐有功真睡着了,还打呼噜呢!这个消息马上就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了。武则天听了之后不禁感慨万千,她虽然为了巩固政权杀人如麻,但是从心里还是敬重徐有功这样的君子的。于是她再次召见徐有功,劈头就问:“卿近来审理案件,为什么错放了那么多人?”徐有功答道:“臣下失察放错了人,是臣下的小过错。但是对生命的慈悲,却是君主的大德啊,请陛下三思。”武则天听了,沉默了很久。最后,窦老太太终于没有被处死。
说到这儿,我们觉得徐有功勇敢吧?在酷吏横行的司法部门工作,他居然敢屡屡跟皇帝唱反调,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硬汉啊。可是,这只是徐有功的一面,他还有另一面呢。徐有功第一次被革职之后不久,武则天又起用他当侍御史。徐有功接到任命书就哭了,他说:“野鹿本在山间游走,可是生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里,我就像那鹿一样啊。陛下如今任命臣做法官,臣必定要守正执法,总有一天会触怒陛下,身首异处,请陛下收回成命吧!”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我想说明徐有功并不是不怕死,相反,他太爱生活,太爱自由了,但是,正因为如此,他才不能容忍有人因为他怕死,而失去自由,失去生命。为此,他不惜自己慨然赴死。这就叫作仁而有勇。正因为有他这样的司法官员,武则天时期的司法部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不会完全被酷吏控制。
武则天一朝还有一个大臣最受倚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狄仁杰在民间知名度太高了。他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神探,有关狄仁杰的断案传奇不是借助小说《狄公案》广泛流传吗?那他究竟是不是神探呢?还真是。《旧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说他一年判了一万七千件积压案件,没有一个人事后喊冤的,那还不是神探吗?神探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是有智谋。我们就先从狄仁杰的智谋说起。他前后当过两次宰相,第一次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被来俊臣陷害,被关进监狱了。当时只要承认自己确实谋反,就算是坦白从宽,可以从轻发落。因此在受审的时候,狄仁杰就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现在已经改天换地了,我们这些唐家老臣可不就是该死?你说我谋反,那我就是谋反了。狄仁杰自己先承认了。这样一来,来俊臣觉得这是个软蛋,也就放松警惕了。狄仁杰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把自己的情况写在上面,然后塞到棉袍里,找了个机会跟管事儿的说:“天热了,能不能让我的家人把棉衣服拿回去,换件单的?”管事儿的一听,这又不是什么大问题,换吧。狄仁杰的儿子把棉衣拿回家,看到了信,这个儿子像他爸爸,也非常聪明,马上求见武则天,说要告密,因为当时只有说告密才能见到武则天。武则天接见他之后,他就把情况一五一十跟武则天说了。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他:你既然没谋反,为什么要承认啊?狄仁杰说:我要不承认,早被打死了。武则天想想也是,就把他从轻发落,贬官了。从这件事可见狄仁杰的智慧。
那狄仁杰是不是只有这些自保的小智慧呢?也不是。他的智慧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当年,越王李贞父子谋反,被牵连判死刑的老百姓就有两千人之多。狄仁杰知道他们没有罪,但是他也知道武则天正想杀人立威,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给武则天写了一封密信。他说这些老百姓都是被牵连进这个案子的,不是真正做了什么坏事,他想为他们申冤,又害怕陛下认为他替恶人说情,可要是不替这些人说情,又害怕没有体现出陛下珍惜生命的胸怀。因为是密奏,并没当众驳武则天的面子,又夸武则天爱惜生命,把武则天夸得心里暖洋洋的,最终,这些老百姓都没有被处死,而是被流放戍边了。到底是什么挽救了这两千条性命呢?狄仁杰的智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狄仁杰的一片慈悲之心。
狄仁杰宦海沉浮,拜相时间才不过三年多,却独享大名,号称武周第一贤相。为什么呢?因为他以其大智慧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劝说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也就是被废掉的中宗李哲做太子,这个我们后面再讲;第二件大事就是推荐了张柬之等一些英才当宰相。武则天要狄仁杰举荐贤士,狄仁杰答道:“要论写文章的好手,咱们朝廷里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如果陛下要的是济世安邦之才,那么臣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有宰相之才。”正是得益于狄仁杰的大力推荐,张柬之才在八十高龄当上了宰相。这个张柬之是谁呢?就是后来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复辟李唐的第一功臣。不仅张柬之,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姚崇等好多宰相都是狄仁杰推荐的。当时人们就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狄仁杰的特点,那就应该是“仁而有智”。
孔子说,仁、智、勇是三达德,能有这种品德的就是君子。娄师德有仁,狄仁杰有智,徐有功有勇,所以武则天不就是君子满朝了吗?
正因为武则天任用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所以她的统治时期,才能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那么,武则天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帮助她坐稳江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才的呢?
娄师德是善始善终,寿终正寝。徐有功虽然三次都差一点被杀头,但是在最后关头总能幸免于难,最后官至司仆少卿,去世后被追赠为司刑卿。狄仁杰就更不用说了。武则天对他的敬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她不像对一般大臣那样直呼其名,而是管狄仁杰叫国老,狄仁杰每次觐见,武则天都要免去他跪拜之礼,说是见到狄公下拜她也会感觉疼痛,可谓百般礼遇,体贴入微。狄仁杰七十一岁去世,武则天非常难过,她说:“狄公一去,朝堂仿佛都空了。”三个人可以说都是生荣死哀。相反,同样是大臣,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武则天是用完就杀,毫不留情。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这就是武则天用人的原则,利用小人而信用君子。虽然因为改朝换代而不得不利用酷吏杀人立威,但是,在朝廷高层始终有一批优秀官员主持朝政。这些武则天亲手提拔、任用的优秀人才有如擎天大柱,撑起了武周的天空,也让中国历史光彩夺目。
唐朝有名的政论家陆贽对武则天有一番评价,他说,武则天“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唐朝另一著名宰相李绛也说:“天后朝命官猥多,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语。及开元中,在朝赫赫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则天的知人之明、识人之智和容人之量,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储备了人才。那么,已经是满朝君子的武则天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