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不问出处(1 / 1)

武则天 蒙曼 1370 字 7天前

中国古代讲为政之道,唯在得人。用人好坏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用人先得从识人开始。我们前面讲过武则天赏识魏元忠的事情,但是,识人不能光靠统治者一个个地发现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有效选拔人才的机制。怎么选拔人才呢?武则天把重点放在科举上。

武则天对科举有三大贡献:第一是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第二是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第三是开创了武举。

先说进士科。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举行的考试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制科又叫制举。常科里面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进士,一种是明经。进士科侧重考察文学才华,明经科侧重考察儒家经典。本来进士的级别比明经低一点,但是,从武则天统治开始,进士的前程明显好于明经,逐渐变成科举考试里最重要的一科了。武则天为什么要提高进士科的地位呢?传统说法是说武则天自己爱好文艺,所以重视进士。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武则天恐怕不会在这样大的事情上表现出这么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原因还是进士科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为什么呢?明经科主要考经典记忆,需要熟悉儒家经典,那家里至少得有经典才行吧。当时印刷术不发达,读书都是靠家传手抄,普通老百姓家藏书少,因此这种考试明显对世家子弟有利。但是进士科就不一样了,进士科考文才,文才固然也需要知识积累,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天赋灵气。好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太多的书,但是子弟凭着一股灵气,一种天分,也能够在诗文方面有所造诣,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因此相对来说,进士科更具公平性。武则天提高进士科的地位,拓宽了广大寒门子弟上升的道路,选拔人才的面儿也就更广了。这是武则天对科举的第一大贡献。

第二大贡献就是充分发挥了制举的作用。既然已经有了每年一次的常科了,为什么还要再搞制举呢?这里有三个缘故。首先,制举和现实联系紧。常科有固定的出题套路,和现实联系很少,就像如今的高考命题一样,讲究规范化。但是制举就不一样了,它是临时命题,题目往往紧贴现实,甚至就是专门找一个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问考生,考生的实际行政能力一下子就能检验出来。其次,制举的考生范围广。常科考试只能是白丁(无官者)参加,制举就不一样了,白丁可以参加,现任官员也可以参加,这就把选择面放大了。再次,制举考试起效快。常科考试考中了,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并不能立刻当官,还要再经过有关部门的筛选;但是制举过关,马上就可以当官,类似于现在的招聘干部。这样一来,选拔的人才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因为制举有这么多好处,所以从武则天当太后临朝称制开始,制举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频率远远高于唐朝任何一位皇帝。特别是她称帝之前和打击酷吏的时候,人才需求量大,更是连年举行制举。另外,武则天为了拉近考生和自己的距离,还亲自主持殿试。所谓殿试,就是皇帝在大殿亲自主持的考试。唐朝第一次殿试是在显庆四年(659年),由唐高宗主持,但是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为了收买人心,在洛城殿亲自主持考试,一时间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好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就是武则天开创的。

第三大贡献是开创了武举。武则天认为,有一些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有胆量、有武功,这样的人,也应该有出头之日。所以武则天又开创了武举,让武艺超群的人都来参加考试。

这样一来,有这三个方面,唐朝的科举考试就算完备了。而后的历朝历代,科举制都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一直到清朝,都是以此为格局丰富发展,这是武则天在科举考试方面的贡献。

那么科举考试是不是选拔出天下俊杰了呢?还真选拔出来了。载初元年(690年)那次殿试就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名叫张说。张说当时刚刚二十二岁,虽然是“初生牛犊”,武则天还是一眼就看出他是个人才,亲自点评他为第一名,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还厉害。武则天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把他写的文章贴在尚书省,让朝廷百官都去阅读,一时间传为美谈。张说文武双全,出将入相,前后当了三任宰相,一直到玄宗朝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可见武则天的知人之明。

尽管如此,武则天觉得用人渠道还不够多。怎样才能发现更多的人才呢?她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鼓励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平定李敬业叛乱后就下诏,让“文武九品已上官及百姓,咸令自举”。此后,这样的诏令没少颁布。另外,前面曾经讲过武则天下令铸造铜匦,虽然说铜匦主要是用于告密的,但是铜匦朝东的那个青色的格子,就是用来接受毛遂自荐的信件的。人们要求官,可以往这里投自荐信。这些推荐方法是否帮武则天选拔出了人才呢?也选出来了。比方说武则天时期最有名望的宰相狄仁杰,曾经推荐自己的儿子当地官(户部)员外郎,结果他的儿子很称职,武则天非常高兴,说狄仁杰是内举不避亲。当然,狄仁杰推荐的可不光是自己的儿子,武周一朝,经他推荐而当了大官的就有几十人。

为了选拔贤才,武则天极力拓宽用人渠道。不过用人渠道多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官职不够了。当时人有个对比,说“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从唐高宗到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的前后二十年间,有资格当官的人一下子激增了十余倍,原有的官位不够了。怎么办呢?两个办法:第一是增加新的职位,第二是大量试官。什么叫试官呢?凡是毛遂自荐上来的,或者别人推荐的,就先给他一个官试试,看他行不行。

试官的人太多了,刻薄的人就编了一首歌谣挖苦武则天:“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什么意思呢?“补阙”多得一车一车推过来;“拾遗”像米粒一样,可以一斗一斗地去量;你拿耙子一搂就有好几个侍御史;校书郎就像用碗扣出来的,随便扣多少是多少。总的意思就是官太多了,一板砖下去能拍死三个大官。当时有个才子叫沈金交,听了之后觉得好玩,又给补上四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成了一首打油诗,而且把武则天也给编派进去了。这下可不得了,公然说皇帝是有眼无珠的老糊涂,这不是诽谤吗?马上就有御史把他抓起来了,请求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听了之后哈哈一笑,说:“只要你们不滥就行了,还怕人说吗?别治罪了,放了他吧。”跟当年赞赏骆宾王如出一辙,这就叫容人之量。

武则天这样用人岂不是太没有原则了?这倒也不尽然。为什么呢?因为武则天还留了一手呢。你想当官吗?容易,我可以马上让你来试试,可是如果你不胜任呢?那对不起,轻者贬官,重者杀头。这样一来,有真才实学者快速升迁,尸位素餐者难以久留,这就叫作“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宽进严出。剩下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金子了。用这些人治理天下,还能治理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