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要用酷吏呢?她是要震慑那些对她的统治心存不满的人。按照她的想法,有了告密制度,就不怕抓不着反对派;有了酷吏,就不怕制伏不了反对派。武则天利用酷吏打击反对派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是在称帝之前,也就是从废黜中宗李哲到武周政权建立,武则天当太后的这个阶段。这个时期打击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反对她当皇帝的李唐宗室和大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武则天在酷吏的协助下,把有可能对她形成挑战的李唐宗室基本上斩尽杀绝,那些以李唐老臣自居的大臣也受到很大打击。在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武则天一共任用了二十四位宰相,其中被杀、被流放的就有十七人,自然死亡的三人,只有四个人一直做到了武则天称帝之后,其中还有两个是她的侄子。第二阶段是从武则天建立政权到来俊臣被处死,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李唐王朝复辟。这个阶段打击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对于李唐王朝还抱有幻想、心存留恋的反对派官僚。这一阶段一共是七年时间,这两个时期一共制造了四十多起大案,我们最熟悉的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如狄仁杰、魏元忠,都曾经因为酷吏下过大牢,九死一生。
那么酷吏究竟是怎么审案子的呢?按说这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本来一些细节今天已经很难知道了,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酷吏之中也有能人,有一个酷吏就把他们的实践经验做了理论总结。谁呢?就是来俊臣。来俊臣在大牢里待了若干年,对犯人心理了如指掌,当官以后,又很快摸清了皇帝的心理,通过换位思考,融会贯通,他很快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写成了一部专著,名叫《罗织经》。这本专著流传下来,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完全攻略”。
《罗织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办案的原则。来俊臣说:“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要办就办大案子,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天下,而且便于邀功请赏。至于说刻意办大案会有冤枉好人的可能,来俊臣觉得那是不可避免的,不必操心。另外,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啊?来俊臣说了,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固定标准,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得辨证地看问题,而关键就是看能不能为皇帝所用。如果这个人的存在对皇帝有利,坏人也是好人;如果对皇帝不利,好人也是坏人。这么一来,酷吏办案的原则就明确了,那就是根据皇帝的需要去打击那些对皇帝不利的人,打击得越深入越好。
那怎样才能办成一件牵连人数众多的大案子呢?来俊臣设计了六个步骤。
一、确定目标。看准了哪个人对皇帝不利,锁定他,立刻实施打击。
二、群起而攻之,由特务们从四面八方发出告密信件。他在全国各地收买了几百个无赖,一旦想诬陷谁,就指使这些无赖差不多同一时间分别去告发。有关部门看到这些背景、身份完全不同的人都众口一词地揭发一个人,能不重视吗?肯定要立案调查。
三、逮捕人犯。根据皇帝的旨意,拘押被诬陷的对象。
四、刑讯逼供。施用酷刑审讯人犯,取得理想的口供。对于酷刑,来俊臣可是专家。他有一句名言:“人可以接受死亡,却不能忍受痛苦。”什么样的痛苦是人所不能忍受的呢?举几个例子。比如先把犯人的腰固定在桩子上,然后几个人拽着他脖子上的枷锁使劲,拽到什么程度呢?直到最后犯人用脖子、腰的力量把这个木桩子给拔出来。这叫“驴驹拔橛”。还有,让犯人把枷举到头顶,然后往枷上摞砖头,这叫“仙人献果”。这是些有名字的刑罚。没有名字的也不少,比如说,往鼻子里灌醋;给人犯戴上铁箍,像孙悟空一样,然后再往铁箍里面加楔子。说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但是来俊臣还不满足。《孙子兵法》里讲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样道理,在来俊臣这样一个刑讯“大师”看来,最高境界也不是让人犯把所有的刑罚都试一个遍,而是让他们一到公堂,套上枷锁,还没有上刑就自动招供。为此,他又研制出一套巨型枷锁,分为十种不同款式,只要给犯人套上不同款式的枷锁,犯人的反应就像枷锁的名称一样:定百脉,动弹不得;喘不得,喘不上气来;突地吼,嗷嗷大叫;着即承,马上胡乱承认罪行;失魂胆,魂飘魄散;实同反,承认与别人一起谋反;反是实,承认自己组织谋反;死猪愁,你就是死猪也会发愁;求即死,只求速死;求破家,这个最厉害,只要把巨枷往犯人头上一套,犯人立刻就说,把他们全家老小全部杀光吧,千万别让他戴这玩意!这十套大枷确实收到了威慑的效果,只要威胁人犯要套枷,对方就会吓得魂飞魄散,甘愿自诬。如此审案自然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结案的效率。
五、顺藤摸瓜。人人都有亲朋好友,在人犯丧失斗志之后,逼迫他们攀扯更多的人定罪。
六、伪造口供。把被告口供整理编撰,使之互相吻合,毫无破绽。
经过这么六个步骤,一件谋反案就可以做成了。
但是,我们知道,总会有硬汉,有的时候即使用尽了酷刑,人犯还是不招供,这样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呢?来俊臣的办法多的是。大家还记得张虔勖吗?就是当年和程务挺一起勒兵入宫废黜中宗李哲的将军。武周政权建立后,他也落到来俊臣的手里,来俊臣无论怎么折磨他,他都不肯承认谋反,还要求换主审官,惹得来俊臣怒从心头起,下令将他乱刀砍死,然后伪造供词,最后照样结案。
甚至有的时候,连刑讯这套程序都免了。举一个例子。武则天登基前后固然是大开杀戒,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处死,有些人罪行轻一点,或者是死刑犯的家属,就被流放到南方边疆去了。这样的人叫作“流人”,总数也有几万人。到了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登基三年之后,忽然在民间流传开一条谶语,叫作“代武者刘(流)”,这就跟当年“女主武王”的流言一样,统治者当然很紧张。有人就跟武则天说,将要取代您的可能是一个姓刘的人,也可能是那些被流放的人,这些人恐怕想造反复辟。
武则天一听,当即派了一个叫万国俊的人去岭南审理。这万国俊是何许人啊?他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酷吏,《罗织经》的第二作者,以心狠手辣著称。他去了之后,把岭南所有的流人都召集到了广州,没做任何审讯,就假托皇帝旨意,让他们集体自杀。流人不服啊,一时间哭声震天,局面眼看要失控,万国俊生气了:让你们自己死你们还不领情!他把这些流人驱赶到水边,一声令下,杀!流人马上人头落地。三百余人无一幸免,顷刻之间河水都被染红了。万国俊回到洛阳汇报说:“所有流人都心怀怨望,意图造反,所以臣就把他们当场诛杀了。”武则天觉得他当机立断处置得体,还给他升了官。既然万国俊声称岭南流人都想造反,武则天不免又想了,其他的地方也难保流人不想造反啊!马上,第二批酷吏又被派到其他五个流人集中的地方。这些酷吏一看,万国俊杀人升了官,自己也开始杀吧,就争先恐后地杀人。最多的一个杀了九百人,最少的也杀了五百人。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六道使事件”。消息传出,朝野震惊。酷吏势如狼虎,法律形同虚设。武周的刑罚枉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难道这就是武则天想要看到的局面吗?
这时候,朝廷里的有识之士开始上书要求整顿酷吏,重建法制。与此同时,武则天自己也在思索了。酷吏究竟给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有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酷吏确实震慑了整个朝廷。直接反对或者威胁武则天统治的人被消灭了,暗中不满的人也都噤若寒蝉,这使得武则天的统治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但是,酷吏也给她带来了损失,朝廷上君臣一体的和谐局面不见了。皇帝对大臣充满了猜忌,大臣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生命都不能得到基本保障,还怎么能够指望他们一心为国家操劳呢?当时审理朝廷官员的制狱建在丽景门之内,这本来是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是老百姓都管它叫“例竟门”,意思是一进去就再也别想活着出来了。官员们每天早晨上朝之前都要和妻儿诀别,说现在走了,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回来,如果不回来,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永别了。在宫门负责引导官吏入见皇帝的宫婢给这些官员起了个外号,叫“鬼朴”,看见官员进宫,就说,“鬼朴来了”,意思是“又有送死的来了”。
君臣之间如果没有信任,就不可能缔造一个良好的政府,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前路还长,面对这样的信任危机,武则天该如何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