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谋反证据不足,武则天心里肯定也清楚,那她会怎么处理这个人呢?最终,她还是以谋反罪把裴炎杀了。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就在扬州还是烽火连天的时候,裴炎被押赴都亭驿问斩,家财籍没,亲戚流放岭外。抄家的结果很是出人意料,堂堂首席宰相裴炎家里竟然一贫如洗,储存的粮食还不足一石。临终之前,裴炎对兄弟们叹息道:“各位兄弟做官都是靠自己奋斗,我没有尽一分力,如今却要因我而被流放边荒,实在是对不起你们呀!”我想,不管裴炎一生功过如何,就清正廉洁这一点来说,也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宰相了。有那么多人愿意力保裴炎,道理想必也就在这儿。
既然裴炎是一个合格的宰相,又没有真的谋反,我们就不免产生两个疑问。第一,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杀裴炎呢?第二,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在扬州叛乱正紧张的时候就杀掉裴炎呢?
先看第一个问题,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杀死裴炎呢?分析一下裴炎的地位以及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就明白了。裴炎是什么地位呢?他是唐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在朝廷里德高望重,如果说当时还有谁能够跟武则天抗衡一下的话,那就非他莫属。所以日后武则天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裴炎的态度都相当重要。那么裴炎跟武则天的关系如何呢?一言以蔽之,正在从合作转向决裂之中。
前面说过,裴炎跟武则天通力合作过好几次了,先是帮她废黜了太子李贤,后来又帮她废掉了皇帝李哲,改立李旦为帝。这一阶段可算是二人关系的蜜月期。可是在新皇帝李旦又被武则天软禁起来后,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变得矛盾重重了。什么矛盾呢?
武则天当上太后之后,想要追尊自己的祖先,建武氏七庙,大臣们都不敢表态,但是裴炎说话了。裴炎说太后给娘家建七庙不合古礼。他还问武则天,说你知道吕后吗?你看吕后最后下场何其悲惨啊,如果你再这样搞下去的话,恐怕结局也跟她一样。这番话让武则天非常不悦。另外,扬州叛乱爆发以后,有人就给武则天出主意:扬州叛乱打的是匡扶李唐的旗号,那李家宗室肯定求之不得啊,他们万一勾结反贼怎么办?是不是把他们先杀了?武则天觉得主意不错,可是裴炎又出面反对了。裴炎说人家没有任何谋反的证据,太后怎么可以无罪杀人?武则天又是很不高兴。两个人的矛盾就这样逐步深化,到最后量变积累,引起质变,终于走向了决裂。决裂的表现就是裴炎趁着战争的非常时期,要求武则天还政于皇帝李旦。
那么裴炎和武则天为什么会从合作走到决裂呢?简而言之,裴炎的理想和武则天的终极目标发生了冲突。裴炎的理想是当一个权臣,他帮助武则天把不听话的李哲废掉,拥立李旦,是希望借助拥立之功做到大权独揽。他的意图是由软弱的李旦当皇帝,而由他自己掌握实权。在这个理想之中,并没有武则天的位置。换句话说,他从没想过改朝换代,更没有想过要对一个女皇帝俯首帖耳。那么武则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她的目标就是当皇帝,而且不容许任何人和自己分享权力。这样一来,在权力的归属问题上,两个人就出现了根本分歧,这种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对于这一点,武则天看得很清楚,裴炎也看得很清楚。所以裴炎刚刚入狱的时候,有人劝他给武则天赔个不是,大事化小,裴炎只是说:宰相下狱,安有全理!坚决不肯妥协。因为他知道,双方没有妥协的余地。裴炎地位显赫,却又不跟武则天合作,武则天怎么会继续把他留在朝廷里呢?所以诛杀裴炎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了,谋反只不过是借口而已。
第二个问题,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扬州叛乱还没有平定的时候就杀掉裴炎呢?首先,扬州叛乱对于武则天来说是肢体之患,而裴炎逼宫是心腹之患。如果中央出现了反对派,它的危害远远大于一场地方的叛乱。其次,只有中央统一了思想,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去平定反叛。裴炎没有入狱之前,为了逼武则天还政,故意消极怠工,不肯积极组织讨伐。只有把裴炎治罪处决,整个朝廷才能上下一心,全力组织平叛。所以,武则天在叛乱还没有平定时就杀掉裴炎,临阵换将,看起来是触犯了兵家大忌,其实恰恰是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局的稳定和战争的胜利。
裴炎被杀了,可是,事情还没有就此结束。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裴炎逼宫,有那么多人为他鸣冤,这些人都是武则天权力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她绝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朝廷里。很快,上表给裴炎鸣冤的胡元范、刘景先和另一名宰相郭侍举都被贬出朝廷。朝堂上一下子少了三个宰相,文官马上都噤若寒蝉了。
文官搞定了,还有武将。当时扬州叛乱还没有见分晓,为谨慎起见,武则天对军方的清洗要稍迟一点儿。光宅元年(684年)十二月,扬州叛乱刚刚平定,武则天就对武将动手了。其时,裴炎的好友大将程务挺,正统领军队在前线与突厥交战,武则天一道敕旨,立刻就地处斩。程务挺大家并不陌生。就在这一年年初,他率领羽林军入宫,为武则天顺利废黜李哲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他抗击突厥战功卓著,已经成为唐朝镇守北方的擎天大柱。在程务挺的成长过程中,裴炎帮了大忙,所以裴炎下狱之后,程务挺写了封密信给武则天,为裴炎求情。这封信马上就让武则天在心里给程务挺判了死刑。任何统治者都会对手握军权的武将怀有戒心,何况是处境微妙的武则天。兵强马壮的程务挺如果心存异志,阵前倒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扬州叛乱刚刚平定,武则天就以勾结裴炎谋反的罪名把程务挺给结果了。
裴炎和程务挺两个人一政一军,本来是朝廷中最有势力的人,这两条大鱼都已落网,其余的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凡是对武则天构成威胁的人都一个个过筛子过箩,经过一番清洗,整个朝堂几乎半空。武则天大笔一挥,马上任命了几个五品官当宰相,这可是又创造了历史新低。但武则天早就知道了,只有小人物才会顺从自己,由这些虾兵蟹将组成的朝廷,再也不会对武则天构成威胁了。
在这些被杀的所谓裴炎同党中,有一个人的经历最富有戏剧性。谁呢?此人名叫姜嗣宗,是武则天派往长安的使臣。派他去长安的目的,是为了听听老臣刘仁轨对裴炎一案的意见。刘仁轨当时已经八十三岁了,是经历过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的老臣,高宗末年政府班子东迁洛阳之后,刘仁轨留守长安,被挂起来了。虽然如此,刘仁轨毕竟德高望重,现在裴炎谋反这么一个大案出来,武则天还是要向他通报的。姜嗣宗是一个小人,见到刘仁轨,马上添油加醋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说完了仍觉意犹未尽,又补充了一句:“嗣宗早就看出此人心存异志,果不其然!”这句话让刘仁轨听得直反胃。刘仁轨也不支持武则天当皇帝,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武则天前进的脚步了,那么就给朝廷除去一个小人吧。他决定逗一逗姜嗣宗,就问:“原来你早就知道裴炎有意谋反?”姜嗣宗哪里猜得透刘仁轨的意思,马上回答道:“那当然,我早就看出他图谋不轨了!”刘仁轨笑着夸他:“真是后生可畏呀!裴炎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我还有一封信想交给太后,你替我带过去吧。”姜嗣宗兴冲冲地回洛阳复命去了。武则天展开信一看,只有一句话:“嗣宗知裴炎反,不言。”这句话把武则天逗笑了,她马上把姜嗣宗叫到跟前,说:“刘仆射还专门提到你了呢。”姜嗣宗那叫一个兴奋啊,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可是武则天一下子沉下脸来,说:“他说你早知道裴炎谋反,却知情不报!”可怜的姜嗣宗还没回过神来,已经被拉下朝堂,推出去斩首了。这就是武则天对小人的态度,用他们,但是并不欣赏他们,一旦用完,毫不留情。
处理完裴炎一案,光宅元年(684年)也随之结束了。这一年给武则天的印象太深了,李敬业叛乱,裴炎逼宫,一个个考验接踵而至。回想起自己参政以来走过的历程,再想想刚刚经历的惊涛骇浪,武则天真的愤怒了,难道天下人就这么容不得自己上升吗?她登上紫宸殿,向群臣训话:“我跟着高宗二十多年,殚精竭虑,为天下操心,你们这些人的富贵,不都是我给的吗?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都是拜我所赐吗?可是现在握兵造反的这些人,恰恰就出在你们这些公卿之中,你们对我怎么会如此负心呢?”
她质问群臣:“你们拍拍脑袋想一想,你们这里有谁也是顾命大臣,比裴炎还牛?或者说你们有谁是将门贵种,比李敬业还牛?还有你们有谁特别能打仗,比程务挺还牛?这三个人也算是人中龙凤,一旦对我不利,我碾死他们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般。所以你们都扪心自问,如果觉得自己比他们还厉害,好,接着跟我斗,如果自己掂量掂量觉得还不如他们的话,那就洗心革面好好伺候我,不要最后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
面对着武则天这样一番凛凛的教训,大臣是什么表现?大臣乌泱泱全跪下了,给武则天磕头,说:“唯太后所使。”太后,我们坚定地跟你走。确实,面对着武则天的超强能力与高压手段,群臣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那么,武则天称帝是否就一帆风顺了呢?她的下一个阻力又将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