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过,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在裴炎的帮助下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把皇帝晾到一边去了。但是,武则天发号施令的时间只能是在皇帝守丧期间,因此只有二十七天。二十七天之后,她只能退回后宫,顶多享有高宗遗诏所认可的高级顾问权。但是,武则天会心甘情愿地把权力交给皇帝吗?从号称天后开始,武则天的梦想就是当皇帝,为此,她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已经不可能回头了。那么,她怎么才能做到在儿子亲政后继续保持权力呢?武则天一刻也没闲着,在短短的二十七天里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安抚李唐宗室。十二月十七日,武后下令给李唐宗室中辈分高、威望高的高祖、太宗诸子统统加封。大体上说,高祖的儿子加封为太尉、司徒、司空,这是所谓的三公;太宗的儿子加封为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所谓的三师。这些都是朝廷的一品大员。这在中国古代可是非常显赫的官职,是了不起的荣衔。武则天这样做是为了安抚李唐宗室,让他们放心,虽然高宗去世,太后临朝,但是,太后还是愿意照顾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皇室身份。武则天这样做,一来可以稳住宗室,以免生变;二来堵住了李唐宗室的嘴,也就等于堵住了反对派的嘴。有人不是怀疑她要篡夺李家天下吗?现在李唐宗室都不说话了,反对派还有什么可说的?这是武则天做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进一步调整宰相班子。武则天从当皇后以来,可没少在宰相班子的调整上下功夫。当时的宰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一个人:德高望重的老臣刘仁轨,当时他一直留守长安。武则天把他升为品级最高的正二品左仆射,但是仍然让他留守长安,实际上是把他闲置了,意思是洛阳这边的事,他就别插手了。第二部分是几位刚刚提拔的宰相。武则天把这几位新宰相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改变头衔,希望他们升迁后能感恩,进一步为她效力。第三部分可是一个重要人物。谁呢?裴炎。上一章说过,高宗死后,武则天能够得到继续发号施令的权力,多亏了裴炎的帮助。现在调整宰相班子,怎么安置裴炎呢?武则天根据裴炎的要求,把他从门下侍中改为中书令,同时做了一个制度上的大调整,把宰相集体议政的机构政事堂由门下省搬到了中书省。有人可能就不明白了:门下侍中和中书令都是三品官,地位平等,裴炎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
这可是唐朝宰相制度的一个大变革。本来唐朝实行三省制,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因为在执行之前门下省把最后一道关,所以宰相集体议政的地点政事堂就设在门下省。可是,随着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中书省的谋议、出令权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裴炎才会要求担任中书令。而武则天把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从门下省改到中书省,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中书省的权力。裴炎是顾命大臣,每次宰相开会都由他主持,无形之中就成了首席宰相,这样一来,原本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也慢慢变成了一言堂。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呀?一方面,这是和裴炎做的一个交易,裴炎帮助武则天继续掌握权力,武则天也要满足裴炎的权力野心;另一方面,武则天也在为自己打算。过去门下省不是主管审核封驳吗?这个权力不光针对大臣,也针对皇帝,现在武则天削弱了门下省的权力,以后再做什么不合制度的事情就更方便了。
第三,控制中央禁军。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政权要想稳定,必须有军队的支持。唐朝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就着力打造一支由皇帝亲自控制的亲兵队伍,这支队伍叫羽林军,他们的向背对于统治者至关重要。武则天要想夺权,必须取得军队的支持。现在,武则天诏令大将程务挺和张虔勖分掌左右羽林军,奔赴洛阳,稳定东都政局,以备不测。武则天这一步棋可走得太重要了,这两个人不久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下文再表。
第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武则天把军中心腹将领分别派到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加强当地防卫。这四个地方对于唐朝非常重要。并州是李唐的龙兴之地,也是武则天的老家,同时它还是北方军事重镇。益州物产丰富,又易守难攻,是李唐王朝的大后方,安史之乱中的唐玄宗就是逃往四川避难的。扬州富甲天下,是唐朝财政的重要来源地,当时的人谈起自己的理想,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意思是说,就算做了神仙,也要到扬州去消费,可见扬州的富贵繁华。荆州是中南地区的都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曹操、孙权你死我活地争夺哪块地盘啊?不就是荆州吗?后来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蜀汉政权马上就一蹶不振了。所以荆州也相当重要。武后让她的心腹将领出镇地方军事、经济重镇,显然是为了避免地方**,而这个诏令的发布已经是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嗣皇帝李哲守丧的最后一天。
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武后马不停蹄,接连办了这么多大事,她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在,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她都已经安排得滴水不漏,新皇帝再想有所作为,怕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