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武则天焦虑不安的时候,问题忽然解决了。解决的方法很不寻常,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和高宗夫妇一起巡幸洛阳,四月死于洛阳行宫。而且在他死之前,唐高宗刚刚向他口头承诺过,要禅位给他。李弘的死显得相当蹊跷。母子之间正要开始斗法,母亲还没想好怎么办,这时候儿子突然死了,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集中在了武则天身上。那么,李弘究竟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跟武则天有没有关系呢?
史书中有两种记载。第一种说,李弘是因病去世,属于自然死亡。第二种则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认为李弘是自然死亡的最早记录,是李弘死后唐高宗发布的制书《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
……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驾。肃敬著于三朝,仁孝闻于四海。若使负荷宗庙,宁济邦家,必能永保昌图,克延景历。岂谓遽婴雾露,遂至弥留。顾惟辉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速上宾之驾。
这是以唐高宗的名义发布的一道制书,这份制书赐皇太子李弘一个谥号,什么谥号呢?叫孝敬皇帝。在这篇制书里,唐高宗说,我这个儿子仁孝英果,孝顺父母,礼敬大臣,将来一定会是个好皇帝,可惜天不假年,得了重病。我告诉他,只要他的病稍微好一点,就禅位给他,让他当皇帝。谁知他太孝顺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又伤心又感动,病情加重,不幸去世了。我很悲痛,现在我想实现自己的夙愿,让他当皇帝,所以赐予他一个谥号,叫孝敬皇帝。后来的《唐实录》《旧唐书》的记载大体也是如此。按照这样的记载,李弘应当是长期生病,医治无效,最后自然死亡。
而认为李弘是被毒死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中期。成书在肃宗时期的《唐历》写道:
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
说这太子是一个好人,深得皇帝和大臣的喜爱。但是因为请求让两个公主出嫁,天后就不高兴了,最后他没得好死,是他的母亲让他不得寿终。同样是唐肃宗时期的大臣李泌还明确说,是“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直接说是武则天把李弘毒死的。此后,《唐会要》《新唐书》都持这种看法。
那么这两种记载中,哪一个是真的呢?我想,虽然武则天此刻和李弘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武则天也绝不缺少狠心,但是她还不至于杀李弘,李弘应该是病死的。为什么呢?三个理由:
第一,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记载李弘因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的制书,是在李弘刚死就发布的,从时间上讲远远早于肃宗时期的《唐历》。越是原始的材料可信度越高,这是处理史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李弘此前有长期生病的记录。我们说过,李弘从小就得了肺结核。咸亨元年(670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甚至在监国的情况下,连接见属下都办不到,以至于他的典膳丞都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说,您要是再不见我们,我就要减少您的饮食。李弘答复说,我最近病情加重,皇帝要我加强休养,所以我一直待在内宫养病。不是我不愿意见你们,是我不能见你们。从咸亨元年(670年)到上元二年(675年)又过去了五年时间,肺结核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会越来越重,这是不难想象的。
第三,武则天当时并没有杀死儿子的必要。我们说过,李弘是一个心灵敏感、身体脆弱的人,很像他的父亲唐高宗,既然武则天能够以一个妻子的身份驾驭唐高宗,未必不能够以一个母亲的身份驾驭李弘。况且,李弘缠绵病榻,是否能活得比唐高宗长还是问题,武则天何必要冒这样大的风险杀死他呢?试想,李弘可不像当年毫无行动能力的小公主,他是一个成年人,周围有一班人马保护他,如果武则天杀人不成,或者是杀人的事实败露,她将失去丈夫的信任,失去天下的人心,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力就无从谈起了。作为一名清醒的政治家,她怎么能够这样莽撞行事呢?
有人要问了,虽然如此,可是李弘怎么会死得那么巧呢?他的父亲刚刚放出话来,说他病一好,就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他一听,立马就死了,这不太蹊跷了吗?我想,这就看怎么理解唐高宗的禅位了。我们知道,唐高宗是在李弘病重的时候对他说要传位的,这种做法,恐怕有点类似于民间的冲喜。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从小深受宠爱,高宗夫妇也对他寄予厚望。现在,孩子眼看就要不行了,唐高宗万般无奈,向他提起传位的事情,希望他一高兴,病情能够好转;或者,哪怕不能好转,能多活几天,这对父母来讲心里也有一丝安慰。结果事与愿违,冲喜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效果,李弘一激动,反倒死得更快了。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所谓的疑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说,李弘应该是肺结核晚期后的自然死亡。
李弘死了,武则天是什么感觉呢?我想,她应该是在悲痛之中又松了一口气。先说悲痛。平心而论,李弘没有给她带来过太多的麻烦,相反,倒帮了她不少忙。当年,如果没有李弘的诞生,她也就没有争夺后位的资本;即便在当了皇后之后,太子李弘的存在,对她坐稳位置也是大有益处的。试想,当年上官仪事件中,唐高宗最终没有废黜武则天,除了武则天反应迅速,处理得当之外,未尝没有顾及李弘的因素。如果废黜了武则天,李弘的太子之位必然不保,那样就会引起政治上的连锁反应。考虑到方方面面,唐高宗最终还是妥协了,而且武则天的地位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样看来,李弘虽然因为请求让姐姐出嫁而令武则天感到难堪,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武则天还是功大于过。他死后,武则天悲痛不已,亲自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说自己每次回想起养育之情,就难以自持。这份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她和唐高宗才追认李弘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但是为什么我又说武则天在悲痛之中松了一口气?我们也要看到,李弘的死对于武则天真是太及时了。李弘从八岁开始监国,是唐高宗培养了十几年的继承人,又拥有来自宰相集团的鼎力支持,这是李唐王室抗衡武则天力量的重心所在,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之中。如果他不死,日后他和母亲之间必定会有一场恶仗要打。但是,现在不需要武则天再费心了。太子的死解决了一切矛盾,为武则天势力的发展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纵观李弘短暂的一生,因为母亲的强大,他成为太子;也因为母亲的强大,他注定要成为一个悲剧角色。李弘没有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只比哥哥小两岁,他容貌俊朗,身体健康,从小熟读经史,还擅长骑马打猎,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面对野心勃勃的母后,李贤这个阳光男孩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