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其父必有其子(1 / 1)

武则天 蒙曼 926 字 7天前

我们曾经讲过,李弘的名字是道教的一个谶语,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他的出生刺激了母亲的野心,也成为母亲争夺皇后之位的重要筹码。随着母亲成为皇后,李弘也子以母贵,当上了太子,母子二人,互相依存,李弘从小就备受高宗和武则天的宠爱和重视,八岁就开始监国听政,积累行政经验。

李弘天姿聪颖,高宗为了培养他,在早期教育上抓得很紧,首先当然要他学习儒家经典,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代圣君贤王。但李弘在儒家经典之外,对文学也很感兴趣。这一点并不奇怪,唐高宗年轻的时候就热爱文艺,此后终身保持着对文学的兴趣和对文人的好感。而武则天从小爱好文史书籍,自己也能够写诗写文章,所以李弘无论遗传父母哪一方的基因,都应该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分。

李弘在文学方面相当早慧。龙朔元年(661年),李弘刚刚十岁的时候,就命令自己太子府的下属许敬宗、上官仪等文人博采古今文集,分门别类地摘抄其中的清辞丽句,编成了一本五百卷的大部头文集,起名叫《瑶山玉彩》,献给了唐高宗。这书虽然不是原创,但是唐高宗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志向和领导才能,心里着实高兴,马上赐了三万段丝绸给他。许敬宗等一干捉刀代笔的也跟着没少沾光。

太子既然聪明能干,高宗和武则天就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特别是从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得病以后,他对于培养接班人的愿望就更加急迫了。正因为如此,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除了监国以外,高宗还特地赐予他一本《政典》,这本书记载了古往今来的一些政治传统,希望他好好读书,尽快熟悉政治运作的规则。但是,把儿子当皇帝培养,未必儿子以后就真能成为皇帝。无论身体还是性格,李弘都像极了父亲唐高宗,不大具备当皇帝的素质。

先说性格。李弘的性格敏感纤弱,和少年时代的高宗有的一比。当年,长孙皇后去世时,九岁的李治哀哀无告,一副小可怜的样儿,把舅舅长孙无忌的心都哭碎了。李弘八岁时,父亲唐高宗李治和母亲武则天一块儿巡游东都洛阳,把他留在长安,让他跟着一帮大臣临朝听政,借此锻炼他治国的能力。可是李弘对父母思念不已,终日哭哭啼啼,把朝臣们搞得手足无措,最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只好把他接到身边。

李弘不仅对现实生活中这种离别和苦难承受不了,对书本里描写的丑恶事情也都无法接受。他跟着老师学习《春秋》,《春秋》里记录了楚国的世子芈商臣杀国君的事情。世子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的王位继承人,相当于后来的皇太子。商臣是楚王的儿子,但他为了早日夺权,就杀了自己的父王。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简直太多了。李弘读到这段历史,大惊失色,问老师说:“圣人怎么会把这样的事情写进书里啊?”老师对他说:“孔子作《春秋》,当然是好事和坏事都要写呀,只有这样才能惩恶扬善呀。”可是李弘仍然接受不了,不愿意再看这本书了,非要老师换教材,结果把老师感动了,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天生仁孝,以后必定会是个圣君贤主,于是把他的教材换成了只讲正面规范的《礼记》。

要说“仁孝”这个词,本来是个褒义词,但是用在李弘身上,就和唐太宗当年评价李治“仁懦”一样,让人觉得暗含着窝囊的意思。事实上,李弘的仁孝确实和父亲唐高宗当年很相似。麟德元年(664年),因为上官仪的案子,曾经当过太子的李忠以谋反的罪名被杀,尸体暴露荒野,无人敢管。李弘听说之后,心里老大不忍,上表请求收葬这个异母哥哥。这和当年李治要求父亲善待两个被废的哥哥简直是异曲同工。

再看身体。李弘的身体比高宗还差。高宗好歹是成年之后才得了风疾的,而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他的病,根据《旧唐书·孝敬皇帝传》的说法是“痨瘵”,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肺结核,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在古代无药可治。李弘曾经有一次对大臣讲,这病是因为他小时候学习过于用功,不知道爱惜身体造成的。抛开用功过度是否容易引起肺结核这个医学问题不谈,李弘很小就体弱多病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多病,李弘成年以后,接见自己太子府属下的机会越来越少,他的属下因此非常有意见。负责他饮食起居的典膳丞,甚至上书说要制裁他,减少他的饮食供给。正因为身体欠佳,李弘虽然聪明儒雅,又频频受命监国,却无法真正亲理朝政,甚至有时他监国都不能到朝廷里来,经常要委政宰相,这当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李弘这种柔弱的性格和多病的身体状况,本来容易养成依赖性的人格,和武则天的强毅正好互补,如果相处得宜的话,母子间本不至于引发太大的冲突。但是,冲突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