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664年),有一个叫王伏胜的宦官向唐高宗告发武则天,说她和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在宫里作法,行厌胜之术!厌胜这个罪名我们并不陌生,当年武则天在扳倒王皇后的过程中就曾经给王皇后安过这个罪名。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她自己品尝被人告发厌胜的滋味了。
那么我们就要好奇了,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谁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人们对它大体有三种推测:第一,厌胜的对象是唐高宗。说武则天此时已经产生了更大的野心,因此想用这种方法来诅咒高宗,提前接班。第二,厌胜的对象是武则天自己的外甥女。前面说过,武则天的亲姐妹有两个。老三早死,剩下的就是一个姐姐。武则天长得很漂亮,史书记载她“龙睛凤颈”“方额广颐”。她的姐姐想来也不错,可惜命比较“硬”,丈夫贺兰越石早早就死了,日子过得挺拮据。武则天在得志之后,就把这个寡妇姐姐留在宫里,姐姐还带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没想到这个姐姐也不是个安分的角色,又遇到了花心的唐高宗,两人很快就打得火热。再到后来,买一送一,连女儿贺兰氏也都一并饶给了唐高宗。幸好姐姐很快就死了。可是,唐高宗对这个倾国倾城的小外甥女宠爱有加,甚至还想把她纳进宫来,做一个妃子。可以想象,武则天的心里挺添堵。以她的性格,怎么可能跟别人分享丈夫呢?所以,她要诅咒小外甥女贺兰氏。第三,武则天厌胜的对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因为她们阴魂不散,一直让她的心灵不得安宁,所以只好乞灵于超自然力量。
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合理。为什么呢?首先,武则天不可能诅咒她的丈夫。拿现在的话来说,丈夫是什么?那是长期饭票啊,只有唐高宗活着,她才有享受荣华的机会。换言之,此刻她离皇位还很遥远,唐高宗还是她的参天大树,她不可能傻到先咒死丈夫。其次,武则天心理素质超好,喜欢现实的政治斗争,不迷信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杀死王皇后、萧淑妃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往事随风,她没有必要现在才感到不安。即使不安,以她坚强的性格,恐怕也不会相信靠道士念咒就能驱走什么鬼魂。这个理由也同样适用于对她的外甥女。事实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妄图和武则天斗法的小姑娘还要再活几年,然后才被武则天亲手毒死。所以说,这三个说法都不能成立。
那么武则天和道士郭行真到底干了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们什么都没干。为什么呀?首先,这个道士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显庆六年(661年)初,就是他奉唐高宗和武皇后之命,到泰山立鸳鸯碑,为帝后祈福。所以,这个人出入宫廷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武则天和他有交往很正常,唐高宗本人和他也有交往!其次,一个宦官胆敢告当朝皇后,这件事情本身太不寻常了。我们知道武则天在后宫早就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网,没想到还有人在监督她!这个人是谁派出的呢?换句话说,谁才敢派人监督皇后,甚至告发皇后啊?只有皇帝!所以说武则天和道士厌胜是假的,是有人在炮制冤假错案,这个策划人,就是当朝皇帝唐高宗!这个结论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可是,谁叫他们是帝王夫妻呢?和平民家共同筹划柴米油盐的贫贱夫妻相比,他们之间本来就少了几分真心,多了许多防范和欺诈!
那么,唐高宗为什么要派人诬陷武则天厌胜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武则天“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武则天此时揽权过多,皇帝处处受掣肘,必然有所反应。于是高宗借助宦官,给她安了这样一个罪名。但是这个罪过应该如何处理呢?唐高宗心里还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要在以前,他肯定第一时间会想到去咨询皇后,可这次要对付的就是皇后,总不能再咨询她了吧。他只好找到信任的宰相上官仪,请他来商量此事。乍一看,这简直就是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立武事件的翻版啊。只不过,那次针对的是软弱的王皇后,征求的是元老大臣的意见;而此刻,他面对的是心思缜密、行动力超强的武皇后,咨询的对象也不再是位高权重、老成持重的元老大臣,而是进士出身、刚当上宰相不久的上官仪。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当年是决心已定,一定要废掉王皇后,而此刻还仅仅是心头火起,意气用事,并没有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
那么,面对皇帝的询问,上官仪是怎么回答的呢?上官仪语出惊人,他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这句话实在太出人意料了。废后可是国家大事啊,况且,人们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婚。人家夫妻吵架,你怎么一上来就劝分?皇帝还没有明确表态,上官仪怎么就先说出废后的话来呢?我想,要清楚上官仪为什么这样做,还是得先分析上官仪的出身和为人。
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赏识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唐朝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出身非常具有典型性。上官仪举止风雅,文采斐然,五言诗写得绮丽妩媚,号称“上官体”。有一首他的诗流传很广,叫作《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写得仙风道骨,配上高头大马和马上长衫飘飘的上官仪,真是太帅了。李治是一位风流皇帝,文学艺术的造诣很深,这样的一个人物对他太有杀伤力了,所以上官仪的仕途非常顺利。但是,既然是个文人,那就有文人性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气。上官仪是什么性格呢?简单说,就是心地单纯,又恃才傲物,而且,对某些原则还有点死心眼。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实在是太不利了。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又死心眼,所以对儒家经典学说很是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很抵触;又因为心地单纯,所以对怎样处理和皇帝家庭的关系这样复杂的政治问题了解不深,不知道在帝后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表态;更因为恃才傲物,所以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非常轻率地发表意见,不计后果。这样的性格使得上官仪就像一个炮筒子一样,直统统地把废掉皇后之事提到桌面上来了。而唐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则天的怨气,现在缺少了武则天的周密筹划,换上这么一位不知轻重的高参,这火就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上官仪这么一说,唐高宗本来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心,一下子坚定起来了,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这件事情太严重了,天子无戏言啊,武则天这一次真是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如果废后诏书起草完成,经过宰相机构审议通过,那么,武则天以后的功业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她能否顺利地活下去都很难说,王皇后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大难临头了,命悬一线的武则天有办法化解这场危机吗?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武则天的后宫情报网救了她的命。武则天最初建立的情报网范围不大,仅仅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人;后来随着武则天争夺皇后大战的升级,情报网的范围逐步扩大,在高宗身边也没少安排人手。因此,当唐高宗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时候,情报网马上启动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左右奔告于后”,皇帝身边的宫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后宫,向武则天报警。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武则天是怎么表现的啊?这真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她没有犹豫一分一秒,风风火火赶来面见唐高宗。面对气势汹汹、犹如从天而降的武皇后,本来就心虚的唐高宗吓傻了。那上官仪可是著名的笔杆子,也算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现在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已经领着人从天而降,真是神速啊。
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十几年的夫妻了,对唐高宗的性格武则天拿捏得非常准确。她知道,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又懦弱的人,于是软硬兼施,她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和唐高宗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地质问唐高宗:“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经过她这么一搅和,唐高宗连自己为什么要废掉她都不知道了,毕竟有深厚的夫妻之情,有诸多不忍。面对多年来依赖惯了的妻子,唐高宗害怕了,他为了推卸责任,吐出了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俗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拿别人当替罪羊实在太卑鄙了。不过,客观说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性格真是绝配。没有他的懦弱,就无法成就武则天的刚强。既然皇帝把罪过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马上就大祸临头了。不久,许敬宗奉武则天之命上奏,声称上官仪、王伏胜曾侍奉废太子忠,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按律处斩。这又是一个一箭双雕之举:上官仪除掉了,而废太子李忠的威胁也彻底解除了。最可笑的是,当年正是上官仪起草了废李忠为庶人的诏书,现在,两个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党。上官仪死后,他家的女眷被没入后宫成为奴婢,其中那个还在呱呱而泣的小女婴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才女上官婉儿。这就是武则天,她居然能把仇人的孙女培养为自己的心腹。这是后话。
一场危机有惊无险地解决了。如果说,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斗法的第二回合的话,那么武则天算是险胜。虽然涉险过关,可是事后回想起来,武则天反倒更加困惑了。她原以为,当皇后已经是一个女人荣耀的顶点。现在看来,这个尊贵的身份仍然不能够给她足够的保障。身家性命原来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这个顿悟让她不寒而栗。
上官仪事件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皇帝皇后的势力此消彼长,这促使武则天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够有效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来保护自己,从此不再受任何人的摆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