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和武则天矛盾公开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李义府被贬官。前面说过,李义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立武氏为皇后的大臣,打响了废王立武的第一枪,所以武则天对他一直青眼相加。在唐高宗和武则天联手处理元老重臣的过程中,他也是得力干将。帝后二人因此都视他为自己人。可是李义府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显庆元年(656年),他有一次视察监狱,看上了一个姓淳于的女犯人。淳于氏长得很漂亮,所以李义府也不管她所犯何罪,是不是谋杀亲夫,竟然指使大理寺丞把她给放出来,收到家里做了小妾。没想到这件事情没做好,事先没有跟大理寺的长官大理卿打招呼。大理卿一看监狱里丢了一个犯人,马上上报了。朝廷立即着手调查,李义府怕事情败露,竟然逼那个帮他放人的大理寺丞自杀。大理寺丞一自杀,可就是人命案了,死者还是一名官员,朝廷更要调查。
唐高宗知道事情是李义府干的,本来想要原谅他,不予追究。但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岂能人人都这么没有良知呢。有一位御史叫王义方,他坐不住了。他回家禀报母亲,说现在朝廷里出了这么一件事,而他是一名监察官员,如果不管呢,良心不安;如果管了,又怕皇上怪罪,连累母亲。他的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自古忠孝不两全,你既然当了这个官,就要舍孝全忠,报效国家。另外,你这样做,还可以成就一生的大名。如果你因此获罪,我虽死无恨!王义方受了母亲一番鼓舞,马上上书朝廷,要求严惩李义府,还死者一个公道。可是唐高宗当时正在对朝廷的干部资源做优化组合呢,怎么能自毁长城?他没有惩办李义府,反倒责怪王义方毁辱大臣,马上贬他为莱州司户。
这样一来,大臣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李义府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再也不敢轻易和他叫板了。可是偏偏有一个大臣不信邪,又和李义府闹矛盾了。谁呢?杜正伦。这也是唐高宗提拔上来的一位宰相,他觉得自己资格比较老,很看不起李义府的那副轻狂样子。李义府恃宠而骄,纵容儿子、女婿卖官鬻爵,搞得家里门庭若市,影响很坏。这天,杜正伦就和李义府在朝堂上吵起来了。因为两个人都是唐高宗提拔的,所以唐高宗以大臣之间不能和睦为名,各打五十大板,双双贬往地方让他们反省去了。即便这样,李义府还是技高一筹。转过年来,他又在武则天的保护下回到了朝廷,官复原职,当了宰相。而杜正伦就倒霉了,死在了被贬的地方。李义府回到朝廷后,恶习不改,马上又耀武扬威,把一个出身于赵郡李氏的五品官李崇德逼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李义府原本门第很低,当了官之后,他就和赵郡李氏攀亲戚,说自己也是出身名门。当时他是宰相,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崇德也是个谄媚之徒,想要沾他点光,两人一拍即合,这多好,都是一家人,以后有个照应。李崇德就把李义府写到他家家谱上了。这种连宗本来就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没什么亲情可言。所以,李义府一被贬官,短视的李崇德也就不客气地把李义府又从家谱中除名了。李义府那个气呀!官复原职之后,立刻给李崇德安了一个罪名抓起来了。李崇德被关进监狱之后便自行了断,撞墙死了。这可是李义府害的第二条人命。可皇帝还是没有治罪。当时的风气不是崇尚贵族吗,李义府自己冒充不成,就想要给儿子找个贵族媳妇,没想到所谓的“五姓七望”全不给他面子,瞧不起他,都婉言拒绝了。李义府又生了一肚子气。正好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修了《姓氏录》,也要压制旧贵族,抬高当朝权贵的地位,李义府就趁势要求皇帝下诏严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然而贵族内部联姻的风俗世代相传,根深蒂固,这样强行禁止一下子招致了他们的莫大反感。既然无法明里反抗,就暗里抵制。有的贵族就不举行婚礼,偷偷把女儿送到夫家去;还有的贵族女子非常骄傲,不愿意这样不明不白地偷偷结婚,宁可终身不嫁。贵族中的破落户甚至会以“禁婚家”自诩,向求亲者索要更多的钱财。可见,社会风气的扭转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但是从李义府的角度讲,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也算是帮他暂时出了一口恶气。
经过几番试探,李义府认定自己是拥立功臣,皇帝和皇后对自己百般维护,无论捅了多大的娄子,都有皇帝和皇后罩着,于是越发胡作非为了。可是他没有看明白,当年皇帝纵容他,是因为他有用,可以借他打击元老重臣,推行皇帝的意志。他也没有看明白,当年皇帝纵容他,是因为皇帝和皇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两个人不分彼此。而这样的关系,从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协理朝政后就出现了变化,皇帝的人和皇后的人不再是同一班人马了。在这种微妙变化中,李义府被划入了皇后一党。皇帝不想再罩着他了。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改葬祖父,大肆张扬,让附近七个县都派人参加义务劳动。有一个县令不知是想巴结李义府,还是抓不到劳工,反正是亲自上阵了,没想到劳累过度,死在工地上了。这县令一死,又闹出一条人命来,人们都指指点点,说宰相把县令给逼死了。这件事情搞得李义府名声很坏,可是他还不知道收敛。同一年,他又主持铨选,就是选官,那可是个肥差。李义府可能真是出身低微,上辈子穷怕了,一有机会就卖官鬻爵,把个铨选搞得乌烟瘴气。高宗见他闹得太不像话,就找了他来谈心,想给他敲敲边鼓,说:“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什么意思呢?我听说你儿子、女婿都闹得太不像话了,现在我替你们掩盖着,也没宣布出来,不过你要回家整顿一下家庭内部风气,不要让他们闹得满城风雨。李义府猖狂惯了,听了之后不但不认错,反而勃然变色,恶狠狠地问:“谁向陛下道此?”言下之意,看我不修理死他!质问到皇帝头上了,高宗听了之后,不禁也动了怒,说:“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就会赶紧谢罪,可是李义府被惯坏了,他一句话没说,转身扬长而去,把唐高宗给晾在那儿了。高宗也没想到李义府竟然如此狂妄,一下子气得是七窍生烟。此时,对于高宗来说,李义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再也没有必要容忍下去了。如果皇帝想要除去大臣,找到理由是相当容易的,何况李义府又是这样一个爱惹是生非的人。
很快,李义府就出事了。李义府是个迷信的人,他请了个阴阳术士为自己望气,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富贵可享。术士一看,就煞有介事地说李义府宅第之上有不祥之气,屋主必有牢狱之灾,必须积财二十万缗才压得住。到哪儿筹款呢?长孙无忌他们家虽说树倒猢狲散,但拔根寒毛还是比一般人腰粗吧。于是,李义府把脑筋动到了长孙家。我们知道,长孙无忌已经在显庆四年(659年)自杀了,他的儿子也死了,孙子都流放岭南。现在有一个孙子长孙延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又回到长安来了,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李义府把长孙延找了来,跟他索要七百缗的贿赂,帮他谋得一个从六品的司津监之职。这件事情立刻被人弹劾了,说李义府和犯罪人家的子弟勾结。本来,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皇帝的心已经变了。此刻高宗正等机会发泄心头之恨,马上派人审理。审讯结果下来,数罪并罚,李义府被除名,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几个儿子和女婿也被搞了个天南海北,一家人再想相见,只能等来世了。
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虽然惹是生非,但是对武则天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武则天未必不想保他。但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她能够看清形势。她明白,高宗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已经不完全一致了,现在是唐高宗下定决心要除掉李义府,而且,李义府劣迹斑斑,官怒民怨,如果自己再去保他,可能就会引火烧身。权衡利弊,武则天决定放弃李义府这颗棋子。不过,李义府的倒台对初涉政坛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本来,李义府和许敬宗是武则天安插在朝廷的两颗棋子,他们一个在中书管出旨,一个在门下管封驳,共同为武则天效力,这样,武皇后的人事安排和各项旨意都可以得到有效推行。现在,李义府一倒台,这出双簧戏就很难演下去了。
如果说,李义府事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为争夺权力第一次斗法的话,那么在这一回合,武则天输了。可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