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的思维觉得,孩子将来当个记者、主持人什么的也不错。这其实说的就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新闻传播学的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这一类专业本科阶段分为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五个专业,但是实际上相关专业有很多,广播电视编导、播音广播与主持、公共关系、文化产业管理都是它的相关专业。同学和家长往往在这些专业上区分不开,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新闻学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培养学生对一个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报道的能力,对于新闻的采访、编辑、文案能力要求比较高。其实现在传统的记者快失业了,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就是一家叫作今日头条的公司的崛起。今日头条隶属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叫张一鸣(此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学的是软件工程,生于1983年,只比我大一岁,张老师现在很惭愧)。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于2012年8月,短短三年时间,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App之一,流量早就超过了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传统的新闻媒体平台。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今日头条没有一个记者,这家公司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生产者”。我们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当中看到一些爆款文章,当然这些文章的作者不一定是记者,但是学新闻的只要文案功底扎实,完全可以写出这样的爆款文章。写新闻的、写文案的可能是学新闻学的,而让文章传播度更广的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专业了,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东西传播出去,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东西或者事情的影响扩大或者缩小。怎么扩大,就是传播学、广告学所要学的东西。在传播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学生得多看,才能多了解。我这个人平时是非常喜欢看广告的,你能看到做广告的人在传播这个东西的时候所花的心思和心血,经过观察你会发现,中国的广告更多的是强调功能。比如一个洗衣粉广告,基本上都是一件很脏很脏的衣服,使用这个洗衣粉,就干净了,因为我这洗衣粉里有多少多少酶,多少多少化学除污因子等;再如一个手机广告,你会发现它宣传的都是有多少万像素,充电几分钟就可以通话几小时等。国外的广告更注重用户体验。比如很火的苹果手机,你看它的广告,大家几乎不知道它的像素是多少,也不知道电池续航能力是多久,但是你会知道它体验很好,有的人用苹果的手机听音乐,一脸很享受的样子,有的人用苹果手机拍照,分享给大家很开心。这类广告和中国的广告完全不是一个思路和方向。那么如何修炼得那么厉害,这就需要大家系统地学习了。扩大影响是传播学,缩小影响也是传播学。举个例子吧,2017年8月25日,《法制晚报》报道著名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两家门店卫生状况堪忧,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漏勺清理下水道……海底捞第一时间连发通告,诚恳道歉、停业整顿、全面检查,很快赢得了社会广大客户的原谅。怎么降低比较坏的影响,这也是传播学所要学习的知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其实跟前面两个专业是有所差别的。首先从学位授予上,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不管是本科毕业还是相应的硕士研究生毕业都是授予文学学位的,而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是授予艺术学学位的。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新闻、综艺节目以及各种影视节目的导演和采编。比如节目现场导演,节目录制后的剪辑,节目录制中的摄像,都属于这一类专业。在本科招生阶段属于提前批招生。

这里我要说明一点。

因为这两个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区别于传说中艺考的点就是这两个专业的专业性非常不强。艺考不像其他艺术类考试,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主持的艺考难度非常低,几乎任何人稍加培训都可以通过。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是招生院校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你能想象东北电力大学这么一个传统的工科学校,而且是极其有特色的工科学校居然招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生吗?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本身文化课成绩非常差,但是你想让孩子获得一个大学本科文凭,但是学其他的已经来不及了,完全可以让孩子去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或者播音主持专业,这样的话最起码能上个本科,至于以后干不干这个,到时候再说。

文化产业管理属于管理学,但是一般在大学里会跟新闻传播学放在同一个学院,所以我们把这个专业放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这个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文化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这个专业覆盖面比较广,所学课程比较多,覆盖了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贸易、文物遗产、工艺美术、广告会展(有一个独立的专业叫作会展管理,跟这个专业类似,虽然有差别但是差别不大。会展是会议、展览的简称,目前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大型博览会,比如著名的广交会)、文化政策、体育娱乐、手机网络、动漫音乐、文化经济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往往这种越是看起来似乎什么都能干的专业在就业的时候越不知道能做什么,似乎什么都能干,什么又都干不了,但是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确实需要很多相关的人才,所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薪资水平跟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选择上,个人建议大家最好报考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六个省。原因非常简单,你现在还看哪几个电视台的节目?是不是就这六个地方的电视台?

这六个地方要么就是中国的文化娱乐中心,要么就是当地新闻传播节目制作能力特别强。我们以湖南为例,在中国的综艺节目制作上,湖南卫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一个《快乐大本营》,播出已经超过了20年,经久不衰,收视率和口碑几乎没下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近几年我一直在一个节目中出现,叫作《火星情报局》,我去了整整两季20多期节目。里面的明星我就不说了,我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担任一个角色叫作“中级特工”。第一排一共几十个座位,中级特工每期一共六位。大家是否好奇我身边的人以及后面的观众是哪里来的?那些人都是长沙各个高校的学生,而且大多数是学新闻传播学或者相关艺术类专业的。因为这个节目就是在长沙录制的,就是从湖南卫视出来的人制作的。而这些节目长期招聘实习生,也就是说,你在长沙上学,哪怕是这个专业从排名看上去并不是很靠前(我说过文科类没有必要看排名)的学校的学生,你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接触这些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我参加的另外一个节目叫作《王者出击》,这个节目的制作人是《奔跑吧兄弟》节目的第一任制片人俞杭英老师,那你就知道了,俞老师原来是浙江卫视的人,所以在节目组你会看到大量来自浙江的实习生。我的艺统(艺人统筹,主要在节目中管理艺人的安排)就是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大三的实习生。这种宝贵的经验是你在其他所谓名校,所谓的排名靠前的学校所学不到的。

学校介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928年,暨南大学在上海开设了新闻类课程。1946年,新闻学系正式创立,第一任系主任冯列山,第二任主任詹文浒。1949年,暨大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1958年国家在广州重建了暨南大学,中文系于1960年复办新闻学专业,杜导正参与了专业建设工作。1970年,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一道并入华南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再次成立了新闻学系,周冷、马戎、马彦珣、吴文虎、黄匡宇、马秋枫、蔡铭泽等先后担任系领导,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1年,新闻学系扩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

目前,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口语传播系和计算新闻传播研究中心,6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多人,其中有: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广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广东省“金钟奖”获得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等。“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各类课题8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50部,发表中文学术论文近600篇、SSCI论文8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三等奖及广东省“哲学社科成果奖”8项、“吴玉章奖”1项。学院现有兼任教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80多人,其中珠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

本科教育方面,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全英)、网络与新媒体6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广告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本科教育以国家级教材和课程建设、各类专业训练营、大型暑期社会实践为特色。《新编中外广告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媒介管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入选“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微博:微写与博识”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训练营包括始于2007年的“南方准记者训练营”,以及“广告兵法训练营”“移动新媒体专训营”等。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包括“我行我动”“我是记者”等。学院建有暨南大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暨南大学—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暨南大学—广东广播电视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媒体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获第五、第六、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方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4个科学学位硕士专业,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5个博士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以与传媒联合培养和开放共享为主要特色。

学科建设方面,拥有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新闻学,2003)、广东省重点学科(新闻学,2006)、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2013)。优势学科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传媒经营管理、数字营销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等。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起步于1964年,迄今已经50余年。1964年6月,教育部批复江苏省委宣传部,同意在南京师范学院增设新闻专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南师大的第一个非师范专业。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南京师范学院招收新闻学专业学生40人,接受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新华日报社和学校联办共管,理论课程由学校承担,班主任、实践课程均由新华日报社负责委派。1984年起,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干预下,新闻学专业恢复连续招生。1990年5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1995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在新闻学专业和电教系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师范大学签署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

学院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层次完整。学院下设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网络与新媒体系4个系,面向省内外招收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的本科生,其中新闻学专业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广播电视(MFA)2个专业学位点。自2001年以来,新闻学科连续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被遴选为“十三五”江苏省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8年,新闻传播学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8人。拥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社科英才1人、江苏省社科青年英才3人、江苏省新闻出版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青年骨干教师1人。

学院设有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研究所等校级重点机构,还有传媒与法治研究所、摄影文化产业与图像传播研究所、现代广告研究所、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出版传播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等机构。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挂靠在学院,同时设有《江苏政务舆情》编辑部。学院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会长单位、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长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建高校,拥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杭州下沙和桐乡乌镇。

学校学科涵盖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优势凸显、特色鲜明、基础扎实的学科专业体系。有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一流学科,其中新闻传播学2011年获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类专业18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为国家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学为省优势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文化产业管理、摄影、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技术为省特色专业。

学校专任教师中有正高147人、副高282人。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省“钱江学者”3人,省“151人才工程”3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6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4人,“双师双能型”的行业高端人才50余人。

众多毕业生成为新闻出版、影视行业、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骨干精英,涌现了一大批如忠诚、章伟秋、龙丹妮、席文、李维嘉、郁刚、朱丹、王志强、林旭坚、林江国、戚薇等知名校友,其中71人次获长江韬奋奖、金话筒奖、中国新闻奖等行业最高奖,《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快乐大本营》《最强大脑》《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等品牌栏目均由此校毕业生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