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将律师这个职业描绘得好到让很多人想报考法学类专业,剧中的律师收入高,从业的都是“高富帅”“白富美”。
然而律师行业真的是电视剧中演的那个样子吗?大部分的从业律师给出的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国家每年都会有一个十大就业率比较低的专业的统计,不管这个榜单怎么变,法学类专业一直在里面。你可能会想:“这不对啊,美国律师都是可以当总统的,怎么到了中国法学专业就业率这么低啊?”首先你要区别国内的法学教育和国外的法学教育。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法律是没有本科的,他们是一定要先修完一个专业,再去修法律的硕士学位,叫作“法律硕士”。而国内是有法学本科的,修完本科学位要四年。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长。因为法律是一个工具,是为不同状况服务的,可能是工程问题,可能是经济问题,可能是社会问题,所以我国的法律本科教育是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本科学历教育。如果你选择继续深造的话,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叫作“法学硕士”,这个是不限本科专业的;另一个方向与国外类似,叫作“法律硕士”,也就是说不要认为本科不学法律当不了律师。而中国对于律师的从业,是有要求的,不是说学法律就可以当律师进入公检法机关,必须考一个律师从业资格证,也就是要通过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以难度大、通过率低著称,所以司法考试又有个别称,叫作“中国第一考”。因为从业资格证难以获得,造成了法律类专业的另一个就业现象——就业对口率不高,也就是说学了法律并不从事法律相关工作。
根据最新的法规数据库显示,中国共有法律1109部,行业法规5497条,部门规章93092条,司法解释3970条,团体规定、行业规定、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及其他5879条。这么多条你要背下来吗?当然不!关键你也背不下来。以上数据可以主要归纳为这么几类:民商法包含民法典(比如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权、继承权等)、公司法、保险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等;国际法包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海商法等;经济法(在中国,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类研究生阶段专业,区别于民商法学)作为我国的法律部门之一,与刑法、诉讼法(规定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总称)、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等法律部门并列。
法律类专业未来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从事律师职业。
主要是帮老百姓打官司,比如离婚、土地纠纷等,这一类的人,我觉得收入中等。
第二,从事企业并购、公司上市等相关法律咨询业务和法律帮助业务。
这些人的主要工作单位是企业的司法部门以及比较大的律师事务所,这些人做一个案子几百万很正常,虽然涉及企业和企业间的案件一般不是所谓的刑事案件,但是,案件本身所针对的都是企业间巨额经济利益,所以收入十分可观。
第三,进入国家公检法相关部门,比如法院、检察院、监狱管理局等部门。
开设法律类专业的院校特别多,这里先给大家灌输一个概念,就是传说中的“五院四系”。五院四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几所高校的法律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界有着非常重的地位,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和吉林大学法学院。其中前五所政法大学都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合并了当时国内众多大学的法学院系。
学校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当时的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首任院长是抗日民族英雄、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
学校先后经历了由中共中央西南局、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的管理模式。“文革”期间一度被迫停办,197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招生。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开办法学及哲学、国际共运史3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国招生人数的1/2。1979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及全国首批刑事侦查专业本科生。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国首批试点单位。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同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共有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3种类型,同年10月,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西南政法大学协议。
学校现设有法学学部、文新学部、政教学部、经管学部、新学科学部5个学部,有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法学院、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国际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应用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商学院(监察审计学院)、经济学院、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5个学院,设置人权研究院、司法鉴定中心、地方立法研究院等。
学校现有2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法学、新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现有法学、新闻传播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和诉讼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工商管理9个学科为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法学学科共同入围A级学科,成为重庆市唯一入围A级的学科。2018年,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学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一起获得A评级,也是重庆市唯一进入A评级的专业学位授权点。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等时期。学校秉承“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坚持“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致力于培育拥有扎实专业功底、朴实工作作风、求实工作态度以及追求伟大人格的专门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现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院、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法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19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等省人才工程项目5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30余人。学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评价。
学校现有3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700余人。新闻学、哲学、侦查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英语、新闻学、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社会学等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政法学、侦查措施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刑法学、国际私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9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建有7个实验实训中心,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构建起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