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1 / 1)

维爱城被占领9年后,高卢人在阿里亚河大败罗马人,并攻破他们的城池。提图斯·李维曾详细描写罗马人看见步步紧逼的高卢人时的反应。“狼嚎似的叫声和着粗野的歌声,不绝于耳,高卢人的骑兵眼看就要攻到城下。城中的罗马人整个晚上都辗转反侧地想: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攻进来?”[3]

根据提图斯·李维的记载,高卢人来到城下后惊讶地发现罗马的城门竟然大开着。其实,事实是这时的罗马城根本就没有城门,似乎也没有城墙,壕沟和堤垒护卫着罗马城的薄弱点。卡比托利欧山是罗马城的堡垒,罗马人很有可能在上面砌过墙,城中其余的山则只能靠陡峻的地形来防御敌人。这时的罗马城是几乎不设防的一座城市。

提图斯·李维曾记载无数颂扬罗马人的英雄主义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故事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耳熟能详。其中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名为卢西乌斯·阿尔比纽斯的罗马平民同自己的家人坐在一辆马车上准备逃亡,他突然看见好几位维斯塔贞女从路边经过,她们手中捧着神庙里的圣物。阿尔比纽斯深知她们手中的圣物至关重要,于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家人请下马车,载着她们前往卡西里城避难。彼时的卡西里城虽然由伊特鲁里亚人掌管着,却是当时罗马最重要的联盟国。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德高望重的元老院议员用自己的身躯守护罗马城。当时高卢大军正慢慢逼近罗马城,罗马人只得撤退到卡比托利欧山上的堡垒里。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如果城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堡垒里避难,那么里面储存的日用品和食物很快就会被用光或吃光。这时,罗马城里的长者自请留在城中,尽管他们深知这样做必死无疑。他们身着盛装,大义凛然地端坐在自家的宅院里。当高卢人发现他们时,他们“眼神犀利,稳如泰山,宛若神明”。高卢士兵们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慑。一个高卢士兵挑衅似的扯着一位元老院议员的胡子,后者立即抄起自己的象牙拐杖狠狠击打前者的头部。这个高卢士兵“怒不可遏,将这位元老院议员杀死,其余的元老院议员也随即被灭口”。[4]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盖乌斯·费比乌斯·多尔索的传说,他的家族成员负责在每年固定的一天中去奎里纳勒山祭祀神明。尽管彼时奎里纳勒山已被高卢军队占领,但那一天来临之时,多尔索没有丝毫犹豫。他穿好祭祀服装,昂首阔步朝高卢士兵们走去。士兵们惊讶于他的勇气,于是给他放行。

当然,鹅的故事是最家喻户晓的。在勇敢的罗马人挫败高卢人发起的对卡比托利欧山的正面进攻后,后者决定偷袭卡比托利欧山。在夜深人静之时,高卢士兵悄悄地攀上卡比托利欧山的峭壁,以至于罗马人的狗都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不过,他们惊动了朱诺墨涅塔神庙里的圣鹅,圣鹅们扑腾着翅膀嘎嘎大叫起来,马库斯·曼利乌斯被惊醒——他曾在三年前出任执政官,颇有政绩——他抄起剑,连忙叫醒自己的同伴,没等他们从睡梦中清醒过来,他就已经冲到高卢人进犯的地方。[5]这时一个高卢士兵已经爬上山顶,曼利乌斯冲着那个士兵的盾猛刺一剑,后者一个踉跄跌落悬崖,跟在他身后的其他高卢士兵也被挤下悬崖。

提图斯·李维还讲了一个关于罗马人如何在最后一刻保住罗马城名誉的故事。尽管罗马人被围困在卡比托利欧山上,但是他们知道救星已经在来的路上。这个救星就是带领他们打败维爱人的独裁官卡米勒斯,他之前因被诽谤贪污而自请流亡国外,而此时的他正在招募兵员。留给卡米勒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高卢人夜袭失败后,便决定对卡比托利欧山上的罗马人断粮断水,以逼迫他们投降。几天后,饥肠辘辘的罗马人甚至连兵器都拿不起来,他们别无选择,只好找高卢人求和。谈判的双方分别是罗马人的领袖昆图斯·苏尔比基乌斯和高卢人的首领布伦努斯,布伦努斯提出只要罗马人上交450千克黄金作为赎金,他们就撤军。布伦努斯在称量黄金的过程中故意加重砝码,进一步惹恼罗马人:“……当布伦努斯蛮横粗鲁地将自己手里的剑扔到秤盘上时,苏尔比基乌斯对此表示抗议,前者随后说道,‘手下败将,给我闭嘴!’——对罗马人来说,这话是无法忍受的侮辱。”[6]

援军即将到来。就在最紧要的关头,卡米勒斯带领着军队来到他们称量黄金的地方,高卢人不得不再次迎战。这次,高卢人的莽撞冲动不再是他们克敌制胜的灵丹妙药:“……高卢人丧失理智,奋力反击。幸运女神不再站在他们一边。罗马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两军刚一交手,高卢人的军队就溃不成军。这次他们同样的莽撞,不顾一切地拼杀,却不复阿里亚河上的荣光。”[7]

讲这些故事的根本目的是对罗马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这些故事到底有没有真实性?我们还在其他的一些文字记录、文物碎片和考古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线索。我们从这些线索中发现朱诺墨涅塔神庙里确实养着圣鹅。尽管当时的建筑物早已化为乌有,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座神庙是为表彰罗马的军事英雄卡米勒斯而建的,而刻在神庙墙的名字在今天可谓家喻户晓。其中的一个名字是曼利乌斯·卡皮托利努斯,墙上写着他的头衔是卡米勒斯麾下的骑兵指挥官。费比乌斯·多尔索这个名字也出现在墙上列出的名单里,他的头衔则是两执政官之一:对罗马共和国实施共治的统治者。

▲这幅创作于19世纪的插图描绘了布伦努斯把剑放到秤盘上的场景。

但是,好像哪里有些不对劲。最后这两个名字都曾出现在提图斯·李维的故事里,但是描述他们的细节却都是错的。在提图斯·李维的故事中,曼利乌斯·卡皮托利努斯是单枪匹马击退高卢人夜袭的前任执政官,而非庙墙上提及的骑兵指挥官。提图斯·李维故事中的费比乌斯·多尔索则是为履行家族的祭祀义务而勇敢走向高卢军队的平民,而非庙墙上提及的执政官。这么重要的头衔怎么可能被漏掉呢?这就相当于你提到一个叫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人,却忘记说他当过美国总统。

然而,关于这座庙,还有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这座朱诺墨涅塔神庙建于公元前345年。换句话说,修建这座神庙是高卢人占领罗马40多年后的事。根据提图斯·李维的记载,这座神庙是为纪念卡米勒斯率领罗马大军大败维爱人而建的,而维爱战争结束9年后,高卢人才入侵罗马。我们假设他指挥维爱战争时是30岁,尽管一个30岁的人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担任指挥官这么重要的职衔,那么罗马人为他建神庙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一个80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依然掌握着罗马的军队。

卡米勒斯确有其人。根据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在高卢人占领罗马之后的岁月里,他曾带领罗马军队打过多次胜仗。但是,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证明他曾带领罗马军队打败过高卢军队,更不用说打败维爱的军队了。毫无疑问,提图斯·李维是刻意将卡米勒斯的英雄事迹提前的。原因并不难猜:他在给罗马人的战败找借口。将卡米勒斯尊为打败维爱的战争英雄,再让他遭受不公被迫流放,这样一来,阿里亚河上的惨败将完全与他无关。提图斯·李维这么安排的潜台词是:如果在阿里亚河战役中指挥罗马军队的是卡米勒斯,那么罗马军队很可能是赢的那一方。

平心而论,提图斯·李维不过是对这些故事的内容稍作加工而已,而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远在提图斯·李维出生之前。关于这些故事是如何成型的,有人曾给出一个十分有趣的解释。某年某月某日,几个罗马人闲来无事,于是临时决定逛逛这座名为朱诺·拉西尼亚的神殿。他们对这座庙的名字和刻在它墙上的铭文十分好奇。看着这些天书一般的铭文,他们不由得编起故事来。墨涅塔这个名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与“顾问”相近,可能与擅长观天象的祭司有关;第二层意思是“警告者”。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这座神庙是为纪念卡比托利欧山上堡垒里发出警告的圣鹅而建,还想当然地给这座神庙的年龄加了40年。这样一来,那些镌刻在神庙墙上的名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高卢人攻陷罗马城那个时代的人了。鉴于罗马人压根就没看懂庙墙上的铭文,故事中嘎嘎大叫的圣鹅和没有发出叫声的狗很可能是他们臆造出来的。古罗马最早的一份公共契约是为饲养朱诺的圣鹅而设立的。与此同时,古罗马还有这样一个传统:狗是祭祀卡比托利欧山的牺牲,这一传统极有可能远在高卢人攻陷罗马城之前就已经形成。

阿里亚河战役结束后200年,罗马人才开始着手记载历史,许多历史被曲解。公元前3世纪末,也就是阿里亚河战役结束后180年,这些被曲解的历史已经成为罗马人的共识。在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人横扫各国,从皮洛士率领的希腊人,到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人,无一不是他们的手下败将。他们以“上等民族”自居,认为自己是神圣的,命中注定要统治全世界。这样一来,卡比托利欧山在罗马人眼中便有了独特的宗教意义,他们便想当然地赋予它英雄主义色彩。

提图斯·李维的记载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其中的一些内容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比如罗马人交付的赎金的确是黄金。我们可以在几篇历史文献中找到关于这笔赎金的一些蛛丝马迹,因此可以从侧面证明提图斯·李维的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西库路斯与提图斯·李维生于同一个时代,他曾记载高卢人在返程途中被罗马人的盟友卡西里城的士兵围击,并成功替罗马人要回这笔赎金的事。阿里亚河战役后500年,传记体历史作家苏维托尼乌斯(公元70—130年)在给罗马帝国皇帝提比略写的传记中提到提比略的家族姓氏德鲁斯的由来。那时候人们只要提到他,就会顺便解释一下他姓氏的由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罗马人与高卢人在意大利半岛北部再次交锋(此次交锋发生在高卢人攻陷罗马城之后,苏维托尼乌斯出生之前),提比略的一位先祖在一次一对一搏斗中将一位名叫德拉乌苏斯的高卢人首领杀死。据说这位先祖在杀死德拉乌苏斯后,成功向高卢人要回罗马人当年支付给布伦努斯的赎金。

西库路斯的记载和苏维托尼乌斯的记载都能证明罗马人曾向高卢人支付过一笔黄金作为赎金。此外,罗马人很可能没有防守过卡比托利欧山,而是直接交赎金了事。大量历史文献证明高卢人在当时彻底占领了罗马城。罗马城当时的防御工事不堪一击,高卢人彻底占领罗马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一结论与考古发现不谋而合。公元19世纪末,考古人员曾开掘屠牛广场周边的土层,发现其中的一个土层被严重灼烧过。起初,考古人员推定这层土存在于高卢人洗劫罗马城的那个时代。然而,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考古人员后来发现这个土层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末,那也是一个动**不安的年代,那时罗马人将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废黜,建立了罗马共和国。而公元前4世纪80年代的土层则没有任何被灼烧过的痕迹,所以高卢人似乎并没有在罗马城中大肆烧杀抢掠。事实胜于雄辩,提图斯·李维的浪漫主义叙事没有事实的支撑。高卢军队在阿里亚河上重创罗马军,而后大摇大摆地闯进罗马城,拿到赎金后又大摇大摆地撤出罗马城。罗马人毫不犹豫地向高卢人支付了赎金,所以罗马城才侥幸逃过这一劫。

即便如此,城中居民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一推测,但是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一支由血气方刚的年轻男性组成的军队突然没了管束的后果是什么,何况他们还装备精良,本身的纪律性又差。为了填饱肚子,高卢人很可能洗劫过罗马城周边的农田。当然,除非罗马人立即交出赎金,否则遭殃的远不止农田里的庄稼,必然会恶化成抢劫财物、打架斗殴、强抢妇女。

提图斯·李维讲的另一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尽管找到证明它真实性的证据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自己的一部著作中提及高卢人洗劫过罗马城,而此事件发生时他本人刚出生不久。不巧这部著作已经散佚。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简略地介绍过这部著作。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中提到一个叫卢西乌斯的人曾拯救过罗马城。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就是卢西乌斯·阿尔比纽斯,是他把自家乘坐的马车让给维斯塔贞女。

这样看来,卢西乌斯·阿尔比纽斯的确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位英雄。在卡比托利欧山上那些英勇抵抗高卢人的传说成型之前,反复讲述阿尔比纽斯的故事很可能是抚平罗马人创伤的唯一方法了。1940年,英军在被德军重创后,在一个名为敦刻尔克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次撤退行动一直为英国人所称道,他们其实跟罗马人是一样的心理。罗马城虽已失守,但是他们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宗教圣物,那么这座城市的精神和诸神的庇佑也就被保住了。阿尔比纽斯极有可能是一个为罗马城做出过诸多突出贡献的人,只不过这些贡献慢慢被后世遗忘了。关于他渐渐被后世遗忘的原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提图斯·李维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阿尔比纽斯出身普通,而他的出身对后世的历史学家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历史学家多出身于贵族阶层,他们宁愿相信英雄都是出自他们的阶层,而非平民阶层。当然,他们眼中的英雄,并非货真价实的英雄。罗马城的盟友卡西里城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卡西里城为罗马城所做的贡献很可能不仅仅是保护维斯塔贞女和她们的圣物那么简单。后来,卡西里城同罗马城的关系恶化,并被后者征服,罗马人也随之失去了对他的兴趣。

无论罗马人如何美化与辩解,公元前387年的那些耻辱早已刻在他们的心里。高卢人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罗马人甚至近乎偏执地认为高卢人总有一天会杀回来,彻底毁掉他们的城市。当高卢人杀回拉丁姆地区时,罗马人立即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即发布一条名为“高卢暴乱”的命令,暂时收回所有兵役豁免权,并允许各级军官无限制征兵。值得一提的是,高卢人曾至少两次杀回拉丁姆地区。

因着心中的恐惧,罗马人曾做过一件十分不人道的事:人祭。自公元前387年以后,每当罗马人被高卢人打败,前者就会举行人祭仪式,把一对高卢男女和一对希腊男女活埋在屠牛广场上的动物市场里。罗马人至少在三种情形下举行过这种人祭仪式:公元前228年,罗马人同高卢人交战期间;公元前216年,罗马军在坎尼城被汉尼拔率领的部队重创,当时汉尼拔手下的士兵有半数是高卢人;公元前114年,高卢军队在马其顿大败罗马军。至公元21年,罗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坐拥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大帝国,罗马人已经征服了除大不列颠群岛外欧洲的所有凯尔特人。但是,两个高卢部落在今天法国所在的地区发动的一场小规模起义却引起了罗马人的恐慌。

当然,这颗恐惧的种子也对罗马人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它让罗马人更为理性地审视自己,甚至在罗马城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卢人洗劫罗马城之后,罗马人才后知后觉地建立起相应的防御工事。罗马人花费25年的时间建造起一道11千米长的城墙。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看到这道古城墙的遗址。这道新建的城墙就是塞维安城墙,它曾在以后的多次战事中救罗马于水火。罗马人还重编了自己的军队。这样一来,当他们再遭遇像布伦努斯的高卢军队那样擅长快攻快打的敌人时,也不至于脆弱到不堪一击。标枪兵负责掩护步兵,投石兵和骑兵被分成两个独立的兵种。这样一来,一旦某个地方的防线失守,其他地方的军队便可以驰援这里。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重组后,罗马军队被改装成为一台不好对付的战争机器。

高卢人的当头棒喝让罗马人涅槃重生。向野蛮的高卢人缴纳赎金这件事也许的确为后世的罗马人所不齿,所以这件事也被不断地改写。饶是如此,缴纳赎金是一个特别正确的决定。罗马人和他们的城邦得以幸免于难。正如我们在今天看到的那样,罗马城中最重要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比如雄伟的朱庇特神庙。就这样,罗马城再一次浴火重生,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久后,罗马人就回到了之前对外扩张的路线上。尽管罗马的拉丁盟国们在阿里亚河战役后选择叛逃,但是几十年后罗马就收回了对它们的控制权,并且将自己的军队派到更远的战场上。在同意大利南部的萨谟奈人、伊特拉斯坎人、皮洛士领导的希腊人,以及汉尼拔领导的迦太基人的一次次苦战中,罗马人一次次重生,一次次重整旗鼓。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获得了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李维曾将罗马人的这两个优秀品质归功于高卢人的那次侵略。在国王皮洛士看来,如果他再打赢一次罗马人,那么他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十分能理解罗马的其他敌人。

无数次尝到胜利滋味的罗马人当然有打击报复敌人的资本。高卢人似乎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罗马人早已对自己怀恨在心,于是每当罗马人对外开战,高卢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在罗马人的对立面上,同罗马人纠缠。当然,高卢人这么干,没有好下场。公元前232年,罗马军指挥官纳西卡率领自己的军队攻入塞农人的领地,此举是在报复约150年前他们曾攻陷罗马城。这场战争结束后,纳西卡曾炫耀:除了小孩和老人,其他塞农人全部被他们杀光了。罗马人如履薄冰,谨防塞农人卷土重来。塞农人的膏腴之地均被分配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拉丁同盟们。塞农人的领地内,罗马人修建的道路纵横交错。罗马人修建的军港塞尼加利亚控制着塞农人的整个领地。

公元前2世纪初,原先由高卢人控制的意大利半岛北部均落入罗马人手中,罗马人将此地牢牢抓住。绝大多数高卢人不是被杀、被遣散,就是被卖为奴隶。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侥幸活下来的高卢人一直活在被怀疑的阴影中,他们是最后一个被授予罗马公民权的民族。

最后,高卢人同罗马人变得亲如一家。罗马人也向高卢人张开双手,欢迎他们加入自己的称霸大业中。后来,高卢人入乡随俗。他们开始学习拉丁语,而他们的母语跟拉丁语极为相近,所以他们惊喜地发现学习拉丁语简直小菜一碟。他们观看罗马人的娱乐项目,送自己的孩子接受罗马式教育,参拜罗马诸神,居住在建有罗马式神庙和圆形露天竞技场的城市里。他们甚至为李维故事里那些不屈不挠的罗马英雄而感怀。最后的最后,他们甚至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就是罗马人。罗马人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获全胜。

到那时,高卢人和罗马人团结一致,共同赴敌。罗马人不是第一个将高卢人打败并吞并他们领土的民族。就在尤利乌斯·恺撒征服高卢全境期间,另一个民族正蚕食着位于欧洲大陆中部的凯尔特人的腹地。这个新出现的蛮族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罗马城。

日耳曼人渐渐逼近。

(1) 当时高卢的主要居民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为“高卢人”。(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注,后文不再特别标注)

(2) 现今的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都属于凯尔特人。

(3) 高卢人的一支。

(4) 凯尔特人的祭司。

(5) 又名“法西斯”,罗马最高长官权力的象征。

(6) 达官贵人的穿着。

(7) 维爱城是伊特鲁里亚人的重要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