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独有千秋;也从未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将自己的过往保存得如此完好。身处罗马,你走过的桥,可能就是西塞罗和恺撒当年出行经过的桥;你驻足仰望的神庙,可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你步入的教堂,可能有上百位教宗先后在此做过弥撒。此外,罗马城内还有诸多名胜古迹:许愿喷泉、万神殿、罗马斗兽场、圣彼得大教堂以及西斯廷礼拜堂等。你还能一睹墨索里尼时期的法西斯宣传材料,而这些材料大部分都完好无损。罗马人甚至还将纳粹占领时期的盖世太保总部保留了下来。罗马是一座历尽磨难的城市:遭受过多次特大洪水、火灾、地震、瘟疫以及各路敌军的侵袭。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古迹和资料能够幸免于难,堪称奇迹。
我8岁时第一次来到罗马,从那时起我就发现,从没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将自己的过往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罗马的迷恋竟丝毫未减,于是多次故地重游。在过去的15年里,我干脆定居罗马,以便仔细地研究它,认识它的每一块砖。我特别想写写罗马的过往——罗马2500余年的历史,看看究竟是怎样的过往造就了今天的罗马。
但是,这里有个难题。罗马的过往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这座城市曾经历过多次沧桑巨变,无数个罗马曾轮番登上历史的舞台,以至于每个时代的罗马人都与其他时代的罗马人截然不同。那些试图讲述罗马历史的书籍,不是长篇累牍,就是仓促收尾,因为罗马的历史实在太长,发生的事件实在太多,它们只能草草了事,泛泛而谈。写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可以说是我的主业,而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清晰而强有力的结构。于是,我便开始思考,罗马的历史该用怎样一种结构来架构呢?我实在不想将罗马的历史记成无休止的流水账。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何不将注意力集中在罗马城的几个重要时刻——促成其改变并为其提供新方向的时刻。显然,沦陷的时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罗马人会沮丧地发现,罗马的历史总是充斥着沦陷。
“七”似乎是个不错的数字,七座山丘,七次沦陷。我开始构想如何像讲故事一样写下每一章。首先,我们会看到大队敌军朝罗马城攻来,我们会好奇这队敌军究竟是何方神圣,是何原因让他们大动干戈。我们姑且按下不表,转而来看这座城市在战争前的样子,也就是它在和平时期的样子。我们仿佛看到一张从罗马寄来的巨型明信片,从这张明信片上了解罗马城的外观、穷人和富人的财产构成;了解是什么让他们众志成城,又是什么让他们四分五裂;了解他们用什么装饰自己的家,用什么清洁自己;了解他们以什么为食,对性有着怎样的看法;了解他们的信仰是什么,有着怎样的人生观;了解他们的预期寿命有多长,怎样打发时光;了解男人和女人怎样相处。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此时的罗马跟上一张名片中的罗马有何不同。以此类推,如同连点成图游戏一样,我们终会看到罗马城历史的全貌。最后,让我们回到沦陷的现场,来看敌军是如何攻破城池,他们又在此地有何作为以及这次沦陷又是如何改变罗马城的历史进程。
在过去的15年里,我一直在为撰写这本书收集资料。撰写此书实乃乐事一件,我因此更加了解这座城市。尽管它确有种种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依旧爱它如初。自我8岁时第一次来到这里至今,它对我的吸引力竟丝毫未减。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整个世界看上去都不堪一击,但是罗马的过去却有让我为之一振的东西。罗马人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东山再起,又一次次筑造新的伟大丰碑。和平与战争将今天的罗马塑造成一座非凡之城。
2017年,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