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每一个称号,都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哪怕结局都以不足收场。作为思想家,他的思想很犀利,但是不足以成为圣人;作为政治家,他的理想很政治化,但是对于官场,他不是很懂;作为文学家,他理性有余而灵性不足;作为改革家,似乎他的魄力远远胜过执行力,以至于他的改革成了一个悲剧。所以,怎样评价王安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他是各个领域都能翻江倒海的人物,但是没有一个做到了极致。
一个没有做到极致的人,一个饱受争议的人,恰恰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21岁进士及第的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这种基层的历练,让他有了一种勇气,要把一地的治理方式复制下来推及全国,这与大宋朝强国梦最强烈的宋神宗的圣意不谋而合。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就这样展开。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的教科书上写了一段话: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93),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194)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195)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196)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197),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199)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200),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01),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202)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203)。
【思维式古文解读】
理性的大宋宰相——《游褒禅山记》
从中国的人情世故,在和平时代,一个家里条件还不错的人宴请他远道而来的妻弟,只有一碗汤、两个烧饼、一道菜,你肯定不相信。我们这么讲面子,就算没有美酒佳肴,起码也得烧几个像样的菜,有朋自远方来都不亦乐乎,更何况是亲戚呢?如果我再告诉你这个“抠门”的人还是当朝宰相,你肯定更不相信了——怎么可能呢,宰相是钟鸣鼎食之家,虽不必大讲排场,起码也得摆上一桌酒席呀,这样简朴也太不够意思了。但是,诸位觉得不够意思的这位宰相就是王安石—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他不够意思吗?不是,是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就是这样简单朴素,他的精力都放在他的治国梦想上。
我对王安石的用人之道持保留意见,因为他用了太多巧言令色、毫无才干的蝇营狗苟之徒,不仅断送了变法,而且让梦想蒙尘。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可以一起来感受一下。就拿我们的生活作例子。比如你是一个文科生,请问在一个省里做顶级学霸的概率有多大?如果做成了学霸,成为一代文学精英的概率有多大?如果已是文学精英,那么成为千古文豪的概率又是多大?很多人看到第一个问题,就举双手放弃了抵抗。可是,这才到哪儿,我们还要推想另一种概率,你长大后,能有个不错的工作的概率有多大?成为时代精英的可能性有多大?成为历史上经常被提起的精英的概率有多大?人比人气死人,我放诸位一马。当然,你也可以用一句话枪毙这个话题,一击毙命:“我不想做精英,再说了,精英的定义因人而异。”这话要是被王安石听到,他只能回答“呵呵”。王安石则不同,很多人只能出现在梦中的理想他都实现了,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而且,他是八人中唯一一个做过宰相的,他的老师欧阳修,也只做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宰相未必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但是对王安石来说,对读书人而言,代表着一种巨大的成功与认可。如果能成为文豪,还能官至宰相,能做到这个份上的人,本身就是奇迹了。
所以说这个人了不起,是个能成非常之事的人。成非常之事的人一定不是常人,起码也是“奇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循规蹈矩者,别说完成大事业,就连一篇特色鲜明的文章,哪怕零分作文也写不出来。《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个明证,它就有一个特点——“奇”。
一
《游褒禅山记》奇在哪里?
奇就奇在只看题目,本来应该是好好的一篇风景游记,活生生被写成了一篇夹有说明文性质的议论文。
只要你是有心人,自然会发现《游褒禅山记》里讲了两件事、两个大道理。第一件事是讲时人如何以讹传讹地弄错一个字:“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只有个别可以勉强辨识的地方还残存着“花山”的字样。所以王安石推断以前老百姓把这座山称为“花山”,今天称其为“华山”。王安石是个读书人,考据功夫一流,别人可以从这里茫然走过,但他不行,就像职业病似的,得说道两句。
第二件事是讲了中国古已有之的观景反面指南——因为艰险放弃风景。“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这几句话就简单多了,简而言之,这一路上,洞中越是幽深的地方,风景就越好,可是能见到的人也越少,能见到“到此一游”之类的标志也越少,敢于继续前进的人自然也寥寥无几了,包括王安石都跟着退了出来。他讲的道理,后面我们会提。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没觉得怎么“奇”呀,看来还是作文写得少,老师指导得也不太到位。一篇以名山为主的游记,应该是山川景物、自然风情,总得有所见所闻的风景。再退一步,也得拿只言片语的风景来充个数,不能连个风景都没有吧?
再看这篇游记,完美地错过所有风景,褒禅山的风景哪里去了?不知道。王安石看到的都是事件,讲的都是道理,至于风景,抱歉,那不是他关心的事情。直男到这个程度,就像今天是结婚20周年纪念日,你在蜡烛旁边许愿,轻音乐环绕,未来的美好生活在你脑海里呈现,结果你的丈夫端着个锅上来说:“该洗碗了。”
唐宋八大家是王安石的圈子,八位大家写了那么多游记,先不说写文章很规范的曾巩,一代文宗柳宗元、欧阳修等没这么干——尤其是柳宗元,写景色几乎写上瘾了——调皮的苏轼也没有这么干过,他的《赤壁赋》还是很规矩地放入了不少景色。但就这篇《游褒禅山记》来看,我们发现王安石根本就没有朋友,就像他后来在政坛的处境一样。
他的这篇游记里,地图绘制得很好:“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别人在意的都是一路的风景,而他把所有的风景都自然地过滤了,就在那里搞测量,而且一路走来,还是个典型的方向控。更过分的是,前一个地形,他就是为了讲到道边的残碑,别的算什么东西;后一个就是为了讲到洞,进去就别问什么西东。
这么简单、实用、经济的游记写法,此前还没有人这么干过。这就是不一样的王安石,不走寻常路。他说过,写文章的奥妙所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诚不我欺。
二
那么,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既然没有风景,人们为什么要喜欢它?给个理由。
这是王安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预宣言”。
理由也很充分,因为王安石讲到了一个求学者的经历,一个做事情的人的经历。为何这么说呢?很简单,他看完了所有风景,经历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他往山洞里面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现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人生有一个悖论:人们喜欢有代价的好东西,却不喜欢为好东西付出代价。王安石的描述非常有耐心,从普通处起笔: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这个讽刺,也很有耐心。
先不说别的,就这个悖论的发现本身我觉得就是一个奇迹。可能大家都在想,我也能发现,生活中有一种发现,统称“马后炮”。别人写出来,我觉得我也知道,比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多简单,看过夕阳的人数以亿计,但是把它写成诗句流传不朽的只有李商隐。有无感觉是一码事,有无思维是一码事,有无能力又是一码事。王安石通过一个现象,敏感地发现了生活中的悖论,发现了一种错愕和失落,于是他感慨起来了,而且这个感慨提炼出了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代不如一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认为,宋朝以前的古人做事情,比宋朝人好得多。人家做好一件事情,在游山玩水间就可以体现出来,无所不至,这都是因为他们有宋朝人所不拥有的决心,对待事物,愿意探求真相,不为世俗所蒙蔽,比如那块碑,要是放到古代的先达那里,人家是要探一探究竟的,比如洞,人家肯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看到最真最美的地方。当然,王安石说这话是有根据,也是有目的的,根据的是古代的那些玩家,真的是不惜命,比如谢灵运,为了看到自己想看的山,发明了一种古代的登山鞋——谢公屐,基本上等于申请了专利。别的不敢说,要说道路危险不去看风景了,那谢灵运肯定不答应。
那么,王安石的目的何在?
目的在于给自己打气。彼时的王安石刚刚辞职,不像那些“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的人,王安石没有那份心情,宋朝已经建国若干年,国家显得老气横秋,在这点上,王安石虽然与“庆历革新”的那些前辈做法不同,意见不合,但他们的动机和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是一致的。
宋朝那时的状况就是人们常说的积贫积弱,还有“三冗”问题,到处都是雷区、深水区。
这是为何?比如前面我们说过宋仁宗年间的现实情况,那就是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宋朝政府机构臃肿、管理低效,结果政府患上了三高症——“三冗”就是冗官、冗费、冗兵等问题。这些不仅是范仲淹等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王安石等人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到了王安石这一代人,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激烈。如果前面说留给宋朝的时间不多了是在开玩笑,那么现在这就不是玩笑了,而是真的时日无多。后来在“靖康之变”中,北宋灭亡在金人手里,成了华夏文明史上与“崖山之战”齐名的悲剧性标志,与当下这个情况还是密切相关的。
当时的王安石不会料到这一切,他所做的就是避免未来的一切坏的可能,核心是务实地做事。当时的情况,他看在眼里,是正在开药方,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的方子没问题,下面就一个字——“干”。
这个认识贯穿了王安石的一生。他有个关系极好的朋友叫王令,诗歌写得很漂亮,内容忧国忧民,跟杜甫有一拼,大都也是“叹苍生而垂泪之说”,王安石也非常敬重他的才华,就像苏轼很敬重王安石的才华一样。但是,王安石也批评过这个王令,他认为仅仅忧世是不够的,还应该像圣人一样,“知命不忧”,说明白了,就是做一些务实的事情。这比整天出建议的人要强上一百倍,比起那些白天耀武扬威,晚上炫富、沉迷酒色之徒要强一万倍。
就是这样求真相、讲务实的彪悍人生,才使《游褒禅山记》有了不同的风格。风景或是那些感受、感慨,没什么用;议论,相当于解决方案,这是务实。别人觉得扫兴,他兴致盎然。
这就是王安石的精神。
但是,他也有所担心,那就是做一件务实的事情很不容易。就像当下的所见所闻,石碑上的文字以讹传讹了那么多年,有人较真吗?风景都在险远,有几个人肯去?真相与真理都如此重要,但是有几人关注?宋朝到了这个地步,有人真的壮士断腕般地去改革吗?
这都是他的思考。
王安石认为,今人看到了古人的做法之后,应该感到非常惭愧,今人根本就不会到达险远的地方,也不会探求那些真相,人们只会在最近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流连一番,以表明自己曾经“到此一游”,说白了,也就是世人的肤浅和浅薄都在这里暴露无遗,但是君子就是要完成别人完不成的事业,要百折不回、敢于创新,怎样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很重要的。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要想一生无悔,那就得有志、有力,还要坚持不懈、九死不悔。就这样的一段话,虽然在背诵的时候,难倒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但是平心而论,比那些劣质鸡汤还是有意义多了,营养丰富。
管用吗?当然管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34岁的王安石刚刚辞去舒州通判的职务,他觉得这个职务太浪费时间,不能做大事,虽然在体制内,但是等同于混吃喝、混日子,这是有志向的人所不齿的。四年后,38岁的他给宋神宗写了一份万言书——这是失意的仁人志士常用的手法,信中有三句话:“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不畏”理论,这件事成为宋朝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
这几句话让本来就没有多少朋友的王安石又少了几个朋友。无奈之下,他开始走另一条不寻常的路,放弃与满朝精英合作,任用“市井之徒”,不惜一切手段来完成他写在万言书中的大业——变法。我不否认他的变法有很多仓促的地方,选择的路径也有问题,合作者更不用说,但是对这个人我很欣赏。他看不惯宋朝的守成,满朝的职业倦怠症患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朝廷因为这样的怠惰懒政思维,内忧外患不断,但是朝廷束手无策,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只能和周边国家打成平手,而且允许周边同时出现几个体量相当的国家的朝代,除了老老实实待在西南的大理国,辽、金、夏、元四国,几乎都能和宋朝掰手腕,甚至有时还能占据上风。
王安石认为:改革是一阵春风,必将唤醒一个生机勃发的春天。
王安石认为:要成功唤醒“春天”,“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起码得“尽吾志”。说透了,就是“自信以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
所以,《游褒禅山记》就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预宣言”。如果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是比写一些风景更走心、更动人的话,原因就在这里。王安石是非常理性地看待事实的,他的两个思维,一是理性,二是能有一些用处,所以这种文章在宋朝可能不会让所有人都喜欢。但是回看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理性和感性都具备的人,才能完成历史最伟大的使命。
限于篇幅,我把其他的发现就此省略了。顺便说一下,安石这个名字,本来属于另一位历史名人,那个人曾经像三国的周郎,谈笑间指挥了淝水之战,让前秦的野心灰飞烟灭,那个人的名字叫谢安,东晋名相,字安石。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心如宝月映琉璃”。
不过,在我的印象里,我更在意的是开头所说的那个故事的结尾。王安石的妻弟很生气,以为王安石慢待了自己,把烧饼扔了,有一种更夸张的说法是烧饼被扔在地上,还滚了好远,为国事操劳了一整日的王安石,默默地把它捡起来吃掉了。
(1) 隆然伏行: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2) 早实以蕃:结果实早而且多。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作动词。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蕃,多。
(3) 其莳也若子: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莳(shì),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4)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5) 长人者好烦其令: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长(zhǎng)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6) 若甚怜焉:好像很爱百姓。
(7) 而卒以祸: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8) 勖(xù):勉励。
(9)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
(10) 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
(11) 以劳吏者:来慰劳当差的。
(12) 且不得暇:尚且没有空暇。
(13) 伶官:宫廷里为统治者提供娱乐表演的人物。伶,戏子,或演戏的艺人,即现代的娱乐人员。
(14)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15)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16) 乃:你的。
(17)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18)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19)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20)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21)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22)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23) 抑:还是。
(24) 本:探求,考察。
(25)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26) 举:全,所有的。
(27) 执事:侍从。
(28) 遂汩没:因而埋没。
(29) 慨然想见:感慨地想到。
(30)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
(31) 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业务。
(32) 向:先前。
(33) 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
(34) 益治:更加研究。
(35)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36)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37)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
(38)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39)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40)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41) 条贯:条理,道理。
(42)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43) 疏:离开。
(44) 濯淖(zhuónào):污水泥沼。
(45)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46) 泥(niè):出污泥。
(47) 滓(zǐ):污染。
(48) 绌(chù):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49) 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50) 内:同“纳”。
(51) 虽放流: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52) 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53) 4 (左饣右甫)(bū):吃,食。
(54) 糟:酒渣。
(55) 啜(chuò):喝。
(56) 醨(lí):薄酒。
(57) 瑾、瑜:都是美玉。
(58) 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59) 察察:洁白的样子。
(60) 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61) 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
(62) 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63) 贾生:即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64) 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
(65) 太傅:君王的辅助官员。
(66) 浚:疏通,挖深。
(67)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8)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69) 域中:指天地之间。
(70)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71)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72)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73) 殷忧:深忧。
(74)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75) 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
(76)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77) 董:督责。
(78)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79)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80) 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81)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82) 盘游:打猎。
(83)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84) 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85) 惧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86) 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87) 简:选拔。
(88) 效:献出。
(89)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地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90)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91)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拜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
(92) 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93) 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94) 宋:国名,或称“商”“殷”。
(95) 产:生,出生。
(96) 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97)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98) 向使:假使,倘若。
(99) 致:求得,收罗。
(100) 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得来的美玉。
(101) 说:通“悦”,喜悦,喜爱。
(102) 1 (左马右夬) (左马右是)(juétí):骏马名。
(103) 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104) 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
(105) 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
(106) 采:彩色,彩绘。
(107) 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108) 冶:妖冶,艳丽。
(109) 窈窕(yǎotiǎo):美好的样子。
(110) 让:辞让,拒绝。
(111) 择:舍弃,抛弃。
(112) 却:推却,拒绝。
(113)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14)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115) 黔首: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116) 资:资助,供给。
(117) 业:从业,从事,事奉。
(118) 益:增益,增多。
(119) 雠:通“仇”,仇敌。
(120) 椽: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
(121) 刳:削剔,挖空。
(122) 比屋:挨家挨户。比,紧挨,靠近。
(123) 子城:城门外用于防护的半圆形城墙。
(124) 雉堞圮毁:城上矮墙倒塌毁坏。雉堞,城上的矮墙。圮毁,倒塌毁坏。
(125) 吞:容纳。
(126) 濑:沙或石上流势很急的浅水。
(127) 幽阒辽夐:幽静辽阔。幽阒,清幽静寂。夐,远,辽阔。
(128) 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次数多者为胜。胜者斟酒使败者饮。
(129) 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
(130) 鹤氅衣:用鸟羽制的披风。
(131) 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
(132) 胜概:美好的生活状况。胜,美好的。概,状况,此指生活状况。
(133) 井干、丽谯:亦为古代名楼。
(134) 骚人:屈原曾作《离骚》,故后人称诗人为“骚人”,亦指风雅之士。
(135) 嗣而葺之:继我之意而常常修缮它。嗣,接续,继承。葺,修整。
(136) 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137) 太史公:太史公不是自称,也不是公职,汉代只有太史令一职,且古人写信不可能自称公。钱穆在《太史公考证》一文中认为,《史记》原名是《太史公》。
(138) 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人。这是司马迁自谦的说法。
(139) 曩:从前。
(140) 望:怨。
(141) 流:流转、迁移的意思。
(142) 罢弩:比喻才能低下。罢,通“疲”。驽,劣马。
(143) 侧闻:从旁听说。犹言“伏闻”,自谦之词。
(144) 身残处秽:指因受宫刑而身体残缺,兼与宦官贱役杂处。
(145) 随和:随侯之珠和和氏之璧,是战国时的珍贵宝物。
(146) 由夷:许由和伯夷,两人都是古代被推为品德高尚的人。
(147) 点:玷污。
(148) 会东从上来:太始四年(前93年)三月,汉武帝东巡泰山,四月,又到海边的不其山,五月间返回长安。司马迁从驾而行。
(149) 卒卒:同“猝猝”,匆匆忙忙的样子。
(150) 季冬: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十二月。汉律每年十二月处决囚犯。
(151) 薄:同“迫”。
(152) 不可为讳:死的委婉说法。任安这次下狱,后被汉武帝赦免。但两年之后,任安又因戾太子事件被处腰斩。
(153) 竖:供役使的小臣。后泛指卑贱者。
(154) 辇毂下:皇帝的车驾之下。代指京城长安。
(155) 惟:思考。
(156) 搴:拔取。
(157) 乡:通“向”。
(158) 厕:参加。
(159) 外廷:汉制,凡遇疑难不决之事,则令群臣在外廷讨论。
(160) 维纲:国家的法令。
(161) 阘茸:下贱,低劣。
(162) 周卫:周密的护卫,即宫禁。
(163) 戴盆何以望天:当时谚语。形容忙于职守,识见浅陋,无暇他顾。
(164) 趣舍:向往和废弃。趣,同“趋”。
(165) 衔杯酒:在一起喝酒。指私人交往。
(166) 媒孽:也作“孽”,酿酒的酵母。这里用作动词,夸大的意思。
(167) 王庭:匈奴单于的居处。
(168) 左右贤王:左贤王和右贤王,匈奴封号最高的贵族。
(169) 沬:以手掬水洗脸。
(170) 弮:强硬的弓弩。
(171) 怛:悲痛。
(172) 款款:忠诚的样子。
(173) 理:掌司法之官。
(174) 囹圄:监狱。
(175) 鲜:态度鲜明。即自杀,以示不受辱。
(176) 榜:鞭打。
(177) 箠:竹棒。此处用作动词。
(178) 惕息:胆战心惊。
(179)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80) 请室:大臣犯罪等待判决的地方。绛侯周勃后被人诬告谋反,囚于狱中。
(181)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
(182) 愠:怒。
(183) 九回:九转。形容痛苦至极。
(184)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185) 是说:这个说法。
(186)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187) 磔(zhé)磔:鸟鸣声。
(188)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189) 噌吰(chēng 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190) 罅(xià):裂缝。
(191) 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192)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
(193)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指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194)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195) 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196)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197)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98)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
(199) 或咎:有人责怪。或,有人。咎(jiù),责怪。
(200) 夫夷以近:平坦且距离近。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20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202) 至和元年: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203) 临川王某记: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