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作为呼吸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气体运输的功能,也就是鼻或口吸入空气后,通过气管、支气管以及其他分支进入肺,氧气到肺泡后与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血管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血管壁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管。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后,随着肺泡的收缩向上运动进入支气管,再随着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继续向上进入气管,最后通过鼻、口呼出体外。
在这个呼吸的过程中,还有一点需要科普一下,就是每次呼吸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大换气,而是呼出过程中会有一定比例的气体残留在肺泡中,我们叫它残气量,具有稳定肺泡气体分压的作用。通俗讲,就像一个气球,如果把气全放出去,球体就会蜷缩成一团,如果有一点炎症就会相互粘连,那还怎么吸入氧气呢?
前文讲了很多,目的都是为支气管扩张做铺垫。下面就具体讲一下支气管扩张的形成和危害。
支气管扩张主要发生在三四级以下的外周支气管,主要是由支气管反复感染、分泌物阻塞,或者先天性发育缺陷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中,感染最为多见。无论是感染,还是分泌物堵塞,都会造成支气管平滑肌的损伤。机体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会由纤维组织来修补支气管壁,也就是用纤维组织替代曾经的平滑肌。这样替代的结果是造成支气管弹力下降,在气体输送过程中,支气管收缩不再那么自如,就像手臂打了石膏,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即形成支气管扩张。正常支气管与支气管扩张的对比如图5-4所示。
图5-4 正常支气管与支气管扩张的对比
支气管扩张的危害
前面提到了“残气量”,支气管扩张的后果就是大量气体不能排出体外,造成残气量增加。一方面,大量的细菌繁殖,造成感染,炎症刺激肺组织,即引起咳嗽;另一方面,细菌繁殖过程中体内的免疫系统启动,白细胞会与细菌战斗,则形成由白细胞和细菌尸体加上炎性分泌物组成的痰液,患儿表现为咳痰。如果咳嗽时间久了,肺泡压力大,造成肺泡周围血管破裂,咳出来的痰液中还会有血。
支气管扩张的危害说到此并未结束,因为症状还不是最大的危害,最大的危害是:不可恢复。也就是说,一旦患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几乎不会恢复到曾经的收缩自如的状态,那就意味着,感染会越来越严重,咯血也会越来越严重。并发症也会相继出现,如肺炎、肺脓肿、脓胸、肺源性心脏病等。
支气管扩张的常规治疗
为了不让支气管扩张给身体造成太多的影响,临床多以预防感染为主,方法如下:
1.排痰
如果支气管正常,通过咳嗽反射就能将痰液排出体外,但支气管扩张的患儿,痰液无法被输送出去,只能通过体位引流、雾化、支气管镜清洗。
体位引流 根据患儿肺部痰液聚集的部位,让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家长辅助叩背将肺部的痰液引流出来。比如,肺尖周围有痰液,但引流的支气管在其下方,所以体位宜选择头高脚低位(图5-5)。肺底部需要引流,但引流的支气管在其上部,则患儿应取倾斜位,使头低脚高位(图5-6)。在患儿做好正确引流体位的同时,家长叩击胸壁或背部痰液聚集处,让胸廓产生震动,黏附在微小气道上的痰液或痰栓松动,再通过咳嗽动作排入支气管、气管,最终引出体外。
图5-5 头高脚低位
图5-6 头低脚高位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化痰药物后可以湿润呼吸道、稀释黏稠的痰液,家长辅助给患儿拍背排痰。
纤维支气管镜清洗 纤维支气管镜可以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在内科治疗时,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进行支气管局部冲洗和注药治疗,可迅速地清除局部大量脓性分泌物,有效控制感染。
2.抗感染
使用抗生素和一些增强免疫力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病情。
3.丙种球蛋白
不是所有支气管扩张的患儿都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如果有抗体缺陷的患儿可以使用。
4.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2年以上仍然无法控制感染,且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因反复感染而影响生活时,可以选择手术切除病变的肺叶。
医患双方都要重视监测
患上支气管扩张,虽然不会致命,但人生相当于“带病生存”,生活中难以摆脱发热、咳嗽、吃药、引流排痰等麻烦。建议宝宝患有感染时积极、彻底地治疗,避免支气管异物。当出现下面情况时,需高度怀疑支气管扩张,早日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1.慢性咳嗽、咳痰,尤其在两次病毒性感冒期间,或痰细菌培养阳性。
2.常规治疗无效的哮喘。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且有1次痰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结核分枝杆菌。
4.有重症肺炎病史,尤其是症状、肺部体征或影像学改变不能完全缓解。
5.出现百日咳样症状,治疗6周无效。
6.反复患有肺炎。
7.肺部体征或肺部阴影异常,原因不明且持续存在。
8.慢性局限性支气管阻塞。
9.食管/上呼吸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患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10.出现不明原因的咯血。
11.反复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同时合并任何囊性纤维变性、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或免疫缺陷病相关症状。
患上支气管扩张就意味着要打一个持久战,所以,日常病情监测必不可少。建议患儿:
1.至少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测定。
2.记录急性加重次数和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3.评估每日的咳痰量和痰液性质。
4.定期痰培养。
5.记录日常症状,如咳嗽、咳痰、一般情况、活动耐力等。
6.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
曹主任说
随着家长健康意识、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支气管扩张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需要注意支气管扩张绝不是最终诊断,导致支气管扩张的原因很多,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问题。所以,还是要提醒家长们,孩子长时间发热、咳嗽要尽早就诊。如果已经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要努力查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