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1 / 1)

精细的部分的描写,胜于粗略的全体的叙述和说明;这是从前节已可知道的。那么,什么叫作描写呢?

描写是照了事象把它来从笔端现出的意思,和绘画所用的意义相同。说明固然不是描写,叙述也不是描写。旧式文章中说明和叙述的分子很多,近来的文章,除了批评文感想文等以外,差不多都以描写的态度出之了。

我国古来纯文学作品中很有描写佳例,随录一二,读者当能了解描写的态度。

山色倒侵溪影,一路随孤艇。

——杨仪《桃源忆故人》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

——赵宽《减字木兰令》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李陵《与苏武》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蒋冕《卜算子》

于上列各例,读者对于他们观察事物的精敏,大约佩服了吧!简单点说:描写就是观察的表出,不会观察事物的人是断不能描写的。前节所说的宁作小部分的描写,不可作全体的叙述和说明,换句话说,就是要描写的,不可是叙述的说明的。因为短小的文字中,若要装载整个的有系统的材料,必致流于说明叙述,结果便只存了轮廓而使内容完全空虚了。

但从另一方面看,所谓描写的就是“印象的”的意思。我们与事物相对时,心情中必有一种反应或感觉,这普通称为印象。描写是照了所观察的事象如实写出,就是要把印象写出。所以如果是描写的文字,必会成印象的文字。上面所举的描写诸例,都是印象的,都能将自己对于事物所得的印象传给读者。

将自己所得的印象,不加解释说明直现出来,使读者也得着同样的印象,这叫作印象的。试看下例:

(甲) 才开窗,湿而且重的温风即吹来,花坛的花枝都带着水珠;蔷薇已落了许多,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了。油也似的雨,还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罗岩山山腰以上,无声地放着破絮似的云,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都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

——《时雨的早晨》

(乙) 起来正六时,天还未晴,开窗一看,湿而且重的温风就迎面吹来。花坛的花枝上都带着水珠,知道昨夜大雨。蔷薇已落了许多。这蔷薇是今年正月里亲自种的,前天才开,不料就落了。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这大约是昨夜风大的缘故吧。

油也似的雨,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不从檐口去看,却看不出。罗岩山山腰以上放着破絮似的云,天恐一时不会晴呢。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唉!真令人闷极了。

上面二例,(甲)只述目见的光景,(乙)则于述光景以外,又加入作者自己的解释或说明。读者读了,不消说是取前者不取后者的吧。因为前者比较能把印象传给读者,且所传给读者的只有印象,所以读了容易感染。至于后者则像以谆谆的态度教示读者一样,读者读了很感着不自由;且因所传给读者的不止印象,夹杂着许多不相干的东西,所以印象也就不能分明地传给读者了。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这是强迫读者的无理的态度。悲不悲,乐不乐,读者自会感受,何必谆谆然教诲人家呢?

描写!描写!部分的精细的分写,胜于全体的叙述和说明!再进一步说,要印象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