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Leonard Scherlis)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的CPR(心肺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同时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三个好兄弟)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后来,美国心脏协会每5年都会重新制定新的心肺复苏标准,现在我们使用的就是2015年的版本,在2017年又对这个版本进行了一些补充。直到今天,心肺复苏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人。

心脏骤停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心脏骤停后需要心肺复苏。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

1. 无反应: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痛苦、眨眼、皱眉、呻吟等反馈。

2. 无呼吸:胸部无起伏5~10秒。

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脏骤停,应开始心肺复苏。

如何做心肺复苏

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

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

第二步,判断意识,轻拍重唤;

第三步,若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来最近的AED;

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看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地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位置:两**连线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100~120次/分钟。一直反复进行直到AED或者急救人员到来。

关于人工呼吸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不要吹了,因为可能会吹多、吹少或者干脆就没吹进去,而且吹气也会中断按压的时间。应持续不间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的到来。越早按压、越少中断、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胸外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肋骨骨折,但凡事有轻重,折几根肋骨与挽救生命相比,后者是最主要的。

心肺复苏六步诀

双手拍肩辨意识,观察胸廓判呼吸;

大声呼叫旁人助,急救电话快速打;

侧跪松衣定好位,手掌翘起十指扣;

上身前倾臂垂直,一秒两次手不离;

清口捏鼻抬下颌,两次吹气要有效;

三十比二持续做,不到成功不言弃。

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实现“黄金4分钟”。

有“傻瓜除颤仪”之称的AED,使用简单、安全。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早用AED除颤。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CPR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AED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开。患者仰卧,AED放在患者耳旁,在患者一侧进行除颤操作,这样方便安放电极,同时可另有人在患者另一侧实施CPR。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方法是按下电源开关或掀开显示器的盖子,仪器发出语音提示,指导操作者进行下一个步骤。

第二步,贴。安放电极,迅速把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一个电极放在患者右上胸壁(锁骨下方),另一个放在左**外侧,上缘距腋窝7厘米左右,在粘贴电极片时尽量减少CPR按压中断时间。若患者出汗较多,应事先用衣服或毛巾擦干皮肤。若患者胸毛较多,会妨碍电极与皮肤的有效接触,可用力压紧电极,若无效,应剔除胸毛后再粘贴电极。

第三步,插。将电极贴片导线插入AED主机。分析心律,急救人员和旁观者应确保不与患者接触,避免影响仪器分析心律。心律分析需要5~15秒。如果患者发生室颤,仪器会通过声音报警或图形报警提示。

第四步,电。按“电击”键前必须确定已无人接触病人,或大声宣布“离开”。当分析有需除颤的心律时,电容器往往会自动充电,并有声音或指示灯提示。电击时,患者会出现突然抽搐。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刻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电极片需一直贴在患者身上,每隔2分钟左右,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

AED是安全的,不要怕,自动识别后才会进行电击,胸外按压和AED的使用要同时进行。

救治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如果有反应了(喘气了、皱眉了、手脚动了),则停止按压。

胸外按压

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时候(没心跳了,不喘气了,呼吸极为不正常),才能CPR,才能“揣”。你可以进行胸外按压,要一直进行,直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脏骤停或者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血里面携带着氧,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我们进行胸外按压是为了手动“泵”血,把血挤压到全身各脏器,防止各脏器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心脏工作原理

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的人,因为三分之二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随着我们国家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其他疾病导致死亡的概率会逐步下降,但猝死会增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像血脂高、糖尿病、肥胖这些情况会越来越多,它们都是蓄谋猝死的帮凶,并且猝死也越来越年轻化。

猝死是结果,死是救不过来的,能救过来的是呼吸、心跳骤停。50多万条生命,假如能救过来20%,那将是多少个家庭!可现实是,我们国家普通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1%,而这1%的人在突**况下能仗义出手的更是有限。

室颤

1955年,一个叫Zoll的人,通过电击多次终止心脏骤停前的“室颤运动”,并开创了电击除颤的时代。

打个比喻,自习课上,班长(窦房结)带着同学们(心肌细胞群)在朗读课文,班长读一句,同学们跟着读一句(窦房结传递信号,心脏才能“动次打次”地跳)。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课堂上有同学调皮捣蛋(异常兴奋点出现),扰乱了课堂秩序,带着同学们打打闹闹乱了课堂(室颤),班长咋也管不住;或者昨天晚上班长贪玩儿,打了一夜的游戏,玩累了(病了),第二天就出现了怠工现象,甚至趴桌子上睡着了。班长睡着了,同学们就自由活动了(也是室颤)。

这时候除了心肺复苏,还要进行的就是除颤。老师(除颤)来了,很生气,站讲台上喊了一句:“好好上课(电击)!”同学们都老实了,恢复课堂秩序,班长又开始领着大伙儿念书了(除颤成功,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室颤。因为室颤时,心脏的电活动变得紊乱,心肌停止收缩,未能有效地泵送血液,所以不能产生脉搏,这就是心脏停顿。但这时心室仍是在颤动的,并非真正停止所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