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伍·翊坤宫里为什么放了个有错别字的木门(1 / 1)

翊坤宫,西六宫里的一座宫殿,“翊”为辅佐,“坤”象征皇后,“翊坤”,即有辅佐皇后之意。这里常住一些受宠或者位分比较高的妃子,比如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崇祯皇帝的袁贵妃、康熙的宜妃等。

作为一座“宠妃宫”,皇帝肯定会给它最好的布置,可走进翊坤宫的大门,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竟然有两个字写错了—“明”和“盛”,“明”字的日字旁多了一横,而“盛”字头上少了一点。这不明摆着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犯错吗?

其实这两字不能单独念,它们被“写”在一块木质影壁门上,必须和背面的“光”字与“昌”字连起来,即“光明昌盛”。当这块影壁门关起来,这四个字就完整无缺地出现了。

版本一:雍正皇帝爱“感悟”。

相传这四个字是雍正皇帝所写,当年他故意把字写错,倒不是因为不识字,文化水平不高,而是他想借此抒发一种感悟:“人生真的没有十全十美之事,总会有缺憾,遇到难事一定不要抱怨和放弃。”

这么来看,雍正还是个“心灵鸡汤烹饪高手”,不过这种说法太扯,因为这块影壁门上的字在雍正之前早已存在,不可能是他创造出来的。

版本二:都是明朝惹的祸。

第二种说法和顺治皇帝有关。据说明朝时,翊坤宫里的这四个字和我们现在写的字一样,并没有错。可后来顺治皇帝搬进紫禁城后,本着“新业主新气象”的原则,他觉得这“明”和“盛”实在碍眼,明朝都覆灭了,怎么还能“光明昌盛”呢?

这个时候一些拍马屁的大臣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他们出主意将“明”字中间改多一横,这叫“月满则亏”,而“盛”字头上少一点,是让你大明的残余势力出不了头,想复国永远差那么一点!

版本三:为了避讳。

中国古代有故意将字多写或者少写的传统,这叫“添笔”或者“缺笔”,多是为了避讳,翊坤宫的“明”和“盛”故意写错,想必也有避免涉及“明朝兴盛”之意。

清代对于文化的统治很严,为了巩固统治,皇帝们大兴文字狱,以此来钳制人民思想,比如在雍正时,考官出考题用了“维民所止”四个字即被砍头,因为“维”“止”二字就好像去了雍正的头,这不是诅咒皇帝吗?

乾隆在位时,文字狱更是多达上百起,文人骚客写诗都不敢带有“明月”二字,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更是有含沙射影之嫌,会招来杀身之祸。

翊坤宫的“错字”被附会的故事实在太多,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古人为了整体字形的协调和美观,或者出于自己的习惯,都会有增笔或减笔的写法,比如“目月”明,很多大书法家都会这么写,最典型的如大书法家王献之《洛神赋》中的“眀”。还有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眀”。

有意思的是,曾悬挂在漱芳斋的“正谊明道”匾也是将“明”写成了“眀”,“谊”刚好少了宝字盖上那一点,这和翊坤宫的改字做法如出一辙,也是有增有减,很对称。

看着这两个所谓的“错字”,你更愿意相信哪种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