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坤宁宫门口为什么要摆一个大石墩子(1 / 1)

坤宁宫的门口有一个大石墩子,很多人都误以为它是个“石凳”,确实,这里是中轴线的“尾声”,走到这也累了,刚好可以坐下来歇歇。

真的好感谢故宫的“贴心”服务,能精准计算大家走累的时间点,立马给弄个小石凳子,竖个大拇指,赞!不过,细细看这个石凳,怎么看都没个“凳样儿”,尤其在最正中,竟然还有个方形的小凸起,这屁股要长久坐着,不得硌坏了!这个石墩明显不是石凳,更不可能专门放在这儿供游客休息,它究竟是何物呢?

要了解石墩的作用,就得从它本来的样子说起,从复原图中明显可以看出,这个石墩只是个基座,它上面立了一根杆子,杆子上还有个碗大的“盘子”。

这根杆是满族人顶礼膜拜的“神杆”,又叫“索伦杆”,满语称“索摩杆子”,这样说容易让人听得云里雾里,通俗地讲,它就是个“自动喂食器”。

作为“喂食器”的索伦杆,主要是为满族人心中的神—乌鸦服务。说起乌鸦,很多人都觉得不吉利,尤其是听见它的叫声,总有“鹊鸣示喜,鸦鸣示灾”的恐惧感。不过在满族人心中,乌鸦可是神鸟,任何人不得轻易伤害,特别是在皇宫中,皇帝必须竖索伦杆供养乌鸦。

前面我们讲过,坤宁宫是皇家祭祀的场所,每天这里都要宰猪献祭,除了猪肉让大臣们分食外,一部分猪下水、内脏等就会被切碎拌以碎米,放在索伦杆上的锡斗内让乌鸦来吃。

满族人之所以会将乌鸦视作他们的“爱豆”,是因为这种小鸟曾经的一次“见义勇为”。关于乌鸦的“见义勇为”,满族人口中有多个版本:

版本一:救了“脚踏七星”的努尔哈赤。

据说大清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年少时是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家童,当时,皇帝因为听信会有“脚踏北斗七星之人推翻大明”的预言,所以下令全国抓捕有此特征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成梁看到了努尔哈赤脚底板有七颗痣,他惊叹道:“这不就是‘脚踏七星’吗!”

正当他准备交出努尔哈赤向朝廷领赏时,努尔哈赤幸运地提前知道了消息并且骑马而逃,说来也神了,正当他快要被追上时,天上奇迹般地来了群乌鸦将他团团围住,追兵们赶到时,以为是乌鸦围着个木桩,所以就转向了别处抓捕,努尔哈赤躲过一劫。之后,为了报答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下令视其为神鸟,并世代供养。

版本二:还是救了努尔哈赤。

乌鸦救人的第二个版本仍然是救了努尔哈赤,只是故事变了变。据说努尔哈赤曾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侍从,后来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被明军误杀,当时的努尔哈赤知道消息后,肺都要气炸了,他发誓一定要报仇并且连夜从军营逃走,不再为杀父仇人卖命。李成梁知道后,派兵追杀努尔哈赤,结果就在快要追上时,一大群乌鸦落在了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军一看以为是乌鸦在吃死尸,转头追向了另一方,努尔哈赤捡回一条命,等他当上皇帝后,为了报乌鸦当年的救命之恩,于是下令世代供奉这种神鸟。

版本三:救了比努尔哈赤更“老”的人。

关于乌鸦救人,还有第三个版本,传说爱新觉罗氏最早的祖先是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传了几代之后,遇上了部属叛乱,他们扬言要将爱新觉罗氏赶尽杀绝。不过幸运的是,其中一个叫樊察的小男孩逃了出来,他拼命跑,可无奈人小腿短跑得慢,眼看就要被敌人追上,正在这时,神助来了,一只乌鸦飞到他头上停下,追兵看到乌鸦后,认为人的身上不可能会栖息乌鸦,以为是一个木桩,樊察因此得救。所以后来爱新觉罗氏的后代都得供养乌鸦,以报救命之恩。

三个版本虽然情节有差异,但有一点相同,乌鸦救了满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它才会被奉为神鸟。

其实不仅是救人,在满族人的各种神话传说中,乌鸦都很“神”,比如在《打画墨儿》中就有乌鸦受猎神委托去森林救山火的故事,它也因此被视作猎神的化身,有“看林子的格格”“林海女神”等称号,猎人祭山林时要先给乌鸦扬酒撒肉。

在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女神阿布卡赫赫指派沙乌沙(猫头鹰)、嘎喽(雁)、噶哈(乌鸦)分别负责在夜里、清晨和傍晚号叫,以使天穹有生气。

还有传说“三仙女”恩库伦、正库伦和佛库伦在洗澡时,佛库伦不小心吃下了神鹊叼来的鲜果意外怀孕,结果后来生下了满族人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有学者考证,这三位仙女的名字里都带有“库伦”二字,这是源于满语里的“慈乌”,即大乌鸦。很多人说宫里乌鸦多,阴气重,可在清朝皇帝眼中,这正是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