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贰·宫里的石栏杆上真的种了大蒜和石榴吗(1 / 1)

记得几年前带小外甥逛故宫时,七岁的他对着金水桥突然问了我一句:“舅舅,这桥上是长了大蒜吗?”

远远一看,桥上石栏杆的这个凸起还真像大蒜。和它相类似,御花园里也有这么一个,不过它长得更像石榴。不管是大蒜还是石榴,皇帝把石栏杆弄得跟蔬果园一样,难道是想回归大自然,在自己家玩“农家乐”吗?

故宫里的石栏杆起着保护和装饰的作用,它主要是防止台上或者桥上的人摔下去。如果仅仅如此,这石栏杆也没啥特别的。不过,作为皇帝,不特别就是最大的“耻辱”,怎么能和宫外那种普通栏杆一样呢?!因此在石栏杆的设计上,他花了点“小心思”。

首先简单介绍下石栏杆的各个部件。一般来说,这些石栏杆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最下面的类似于基座的叫地栿,它上面是栏板,栏板两边像柱子一样的是望柱。

“地栿、栏板、望柱”,不管是皇宫还是民间,石栏杆基本都是这种样式。

在石栏杆的三个部分中,能大做文章的就是栏板和望柱,毕竟它们都露在外面,最显眼,而地栿有点太“接地气”,做了文章也少有人看。

怎么在栏板和望柱上做文章呢?很简单,在上面雕很多图案,而且是雕老百姓不能用的,比如龙和凤(《明会典》:“官吏军民人等但有僭用玄、黄、紫三色及蟒、龙、飞鱼、斗牛器皿……俱比照僭用龙凤文律,拟断,服饰、器皿追收入官。……”),像宫里很多栏板上就雕了龙。

栏板因为面积大,工匠们发挥的空间也大。而望柱就不同了,它不是方就是圆,要做“文章”只能在头顶做,即望柱头。望柱头的雕刻兼具了装饰和等级的作用,比如最高等级的望柱头会雕刻龙的图案,典型代表就是内金水桥上最正中这座,因为它专属皇帝。

而等级低一点的就会雕成类似于大蒜的这种形状,比如金水桥上的四座宾桥。不过这个望柱头和大蒜没有关系,它是一个火焰形,模仿的是古人夜间过桥时为了照明而在桥身上支起的火把。

这个火焰还有讲究,它身上刻了24条线,有二十四节气之意,俗称“二十四气式”。

说到这个火焰形的望柱头,在协和门、熙和门附近的这几个稍微有点“怪异”,它们的顶上不知何故被“钻”了个圆孔,如果你身高够高,可以探着身子往里看看,里面是空心的。

据一些专家推测,这个望柱叫“石别拉”,是一种“报警口哨”。万一这个区域有敌人入侵,侍卫们可以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吹响石别拉来报警。

这个说法确实有模有样,不过,我表示怀疑。试想,如果敌人都打到太和门广场了,吹响石别拉作用也不大,而且何必搞这么麻烦,直接吹号角通报不就行了吗?声音肯定也比它大。

所以关于这个望柱头为什么要做成空心,或者是不是只有这个区域才做成空心,至今仍然是个谜。

宫里的望柱头除了龙纹、龙凤纹、火焰形,还有其他几种:

御花园的澄瑞亭和浮碧亭,它们横跨在水面上,其望柱头雕刻了蕉叶。这种蕉叶柱头在我国江南地区特别常见,因“蕉叶”有“建业、霸业”之意,如果是四片蕉叶,更是象征四方霸业,所以富贵之家和官府常用这种蕉叶纹。在它们旁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望柱头被做成了石榴形。

乾隆花园里的禊赏亭,它的望柱和望柱头仿照江南的竹楼,整体雕刻成了竹子的样子。

还有很多不雕刻花纹的,就简简单单一个柱头,它们也有学名—素方柱头。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武英殿前的断虹桥,它的望柱头采用的是“小狮子+莲花座”的形式,非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