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是故宫的正门,这个“午”并不是吃午饭的意思,而是因为它刚好位于南北轴线的南方,是皇宫的正南门(古代习惯将北称“子”,南称“午”)。
故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大门,午门作为正门,等级最高,它的“长相”也和其他几个“弟弟”不太一样。
像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都是城台加城楼的模式,方方正正,而午门却多出了两个“大长条”,乍一看,就好像人的两个胳肢窝,你把两手抬平,自己就是个“午门”。这种建筑样式有点奇怪,难道皇帝当年是模仿自己的胳肢窝来建的吗?
午门和胳肢窝当然没关系,它的形制采用了皇宫大门的最高建设标准—阙门。说起这种门,苏轼在《水调歌头》词中写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后来王菲又重新唱过。其中的“宫阙”为天子宫殿,特点就是在宫门前立有双阙。
双阙是什么呢?简单地解释,就是宫门口立两个石台,台上建小楼,因为站在上面可以远观,又称“观”或“楼观”。这种阙门形制只有在重要的宫殿、陵墓、寺庙等建筑中才能见到,是最高等级的大门,历代皇宫大多用此制。
唐朝大明宫的含元殿充当了宫门的职能,它左右的翔鸾、栖凤二阁就是左右双阙,整个平面呈“凹”字形。还有如北宋汴梁皇宫的正门宣德门,也是左右双阙,阙上还有小楼。
故宫午门的形制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继承了传统,又具有自己的风格,这样的门阙形制凸显了权力的至高无上,更兼具防御、立威和装饰的作用。
在中国的阴阳理论中,凹代表阴,凸代表阳,午门整体呈“凹”字形,门前广场为“凸”字形,凹凸结合,寓意“阴阳结合”。再者,午门处于“午位”,至阳之位,本身又是凹字形,体现了“阴中藏阳、阳极生阴”的哲学内涵。
同时,午门还有一个很隐秘的讲究:如果把午门这里的“凹凸空间”乘以36,大约就是紫禁城的面积。36,是古人心目中的天罡之数,它代表了36位神将,他们一起保卫着天帝所居住的紫微垣,而午门恰好也在保卫着地上天子所住的紫禁城。
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但绕到背后却是五个,这种格局叫“明三暗五”。那多出来的两个门在哪里呢?走近一看,实际上它们被设计在了拐角处的“夹缝”中。它们就好像人的腋窝一样,取名“掖门”。
之所以这么设计,主要是因为午门正面宽度和前边的天安门、端门差不多,但由于多了两个雁翅楼,从视觉上看显得拥挤,况且正面已经开了这么大的三个门洞,如果再开两个,就会给人一种局促感。如果不开,三个门洞又不够用,所以综合考虑之后,就采用了“掖门”这种形制,既美观又不影响使用。
午门的这几个门洞都有自己的功能,中间门洞最大,为皇帝的专用门。除皇帝外,皇后大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在太和殿传胪(宣布考试名次)后可以从中门出宫一次,以示皇帝对读书人的褒奖,其余人等若无特殊命令,都不得从中门进出。
东、西两侧的门供宗室王公和文武大臣出入,一般情况下,文武官员走东侧门,宗室王公走西侧门。左右掖门平时关闭,只有在举行大朝会时才开启,届时百官按照文官走东掖门、武官走西掖门的顺序进宫。有趣的是,当时为了防止官员拥堵,大家手里都有单双号牌,按次序进宫。
当殿试放榜时,考生们也按照名次的单双数来走门,单数名次走左掖门,双数名次走右掖门。
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肯定会有疑问:“午门不是砍头的地方吗?怎么建这么好?”其实这只是个谣传,午门身为皇宫正门,等级高,皇帝怎么会“舍得”在这里砍头呢?多晦气啊!
事实上,砍头不在午门,很多隆重的仪式却要在午门举行。比如每年入冬的第二个月(孟冬),要在午门颁布第二年的历书,称“颁朔礼”;打了胜仗,皇帝要亲临午门城楼举行受俘仪式,称“献俘礼”;在明代,每年的正月十五,午门还会张灯结彩,支起13层高的灯楼,俗称“鳌山灯”,届时,允许臣民观灯三天,以示皇帝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盛世。
午门虽没有砍头这样残酷的刑罚,但在明代,这里会时不时地对大臣们使用廷杖之刑。什么是廷杖呢?通俗地讲,就是用棍子打屁股。别小看打屁股,一不留神就会打死人,比如明正德皇帝和大臣起了冲突,于是他下令廷杖大臣。当时受刑146人,直接打死了11人,其余人轻重不等地受了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