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 / 1)

不大会儿工夫,雷济走了进来,冲王守仁拱拱手自己在椅子上坐下。

看他这副大模大样,王守仁知道人家这是怪他无礼,不问青红皂白就捆人,觉得雷济这人颇有胆量。见他拿腔作势的,就笑着说:“刚才不知雷先生的身份,一时情急把事办鲁莽了,这里给雷先生赔个情吧。”站起身来冲雷济行礼。雷济忙也起身行礼:“都堂太客气了,学生可受不起。”

其实雷济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客气”,守仁也给了他,下面就归入正题了:“雷先生这是往哪里去,怎么会碰到这群流民?”

“学生去南昌会一位朋友,想不到回程中被这帮人劫了船,脱身不得,只好跟他们混在一起,要不是都堂搭救,还不知以后会怎么样呢。”

“你是广东惠州人,本官正好也是到那一带上任的,听说当地匪情极重,你要是知道内情,不妨对本官说说。”

王守仁倒没看走眼,这雷济果然是个能言善道、胆大心细的人,听守仁问他当地的贼情,略想了想:“都堂,这十几年来时局日坏,天灾不绝,民不聊生。南、赣、汀、漳、惠、韶各州所处正是四省交界,山高谷深,地瘠民贫,各地流民纷纷拥到这些三不管的地方来开荒求生。这些外来人既不归顺官府,又不见容于当地百姓,往往聚众结寨以自保。结果当地大小贼寨多到百余座,聚众不下五六万,个个都是亡命徒,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把当地百姓害得活不下去,官军根本不是山贼的对手,打一仗败一仗,到最后干脆不敢再和山贼较量了。”说到这儿,看了守仁一眼,故意说道,“不是学生说丧气话,都堂孤身一人到这贼窝子里来剿匪安民,我看只有八个字:千头万绪,无所措手。”

雷济说这些泄气话,也是想试一试王守仁的本领。

雷济早听说过阳明先生的名声,知道此人是位大学者。现在又眼看这位南赣巡抚顷刻间把一群商人变成了军士,轻易打败了截江的水贼,又不肯妄杀,反而给流民留下口粮,把他们遣散,智勇仁义兼备,这样的官雷济真没有见过。心里暗暗佩服,故意说几句难听的话,目的是想听守仁说说自己到南赣剿匪的方略计划,看这位大学者到底是什么样的非凡之人。

雷济所说的这些难处王守仁早在上任之前就想过了。要说“千头万绪”守仁是信的,可“无所措手”他却不信:“古人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天下没有无所措手的事,剿贼也不过两句话罢了。”

雷济忙问:“是哪两句话?”

“他用蛮,我用智;他用奸,我用诚。”

王守仁随口的一句话,内中蕴含着极深的道理,雷济愣了半天才问:“都堂怎么想出这样的话来?”

“这有什么奇怪?《大学》一本书只讲了‘良知诚意’,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雷济笑道:“先生刚才说山贼用蛮,你就用智,难道这‘智’也是良知诚意吗?”

雷济这个问题问得刁钻,王守仁笑着说:“《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诚意,就是天理。知‘至善’者必知‘至恶’,扬‘至善’者,必除‘至恶’。我先以一个‘良知’来判断善恶,然后扶其善,驱其恶。山贼若是作恶,本院有的是办法剿除他们,这就是用‘智’除恶;山贼若是改悔,我就以诚意安抚他,这就是以‘诚’扶善。去恶,扶善,最终都是为了消灭这个‘恶’,让‘善’得以光大,这就又回到‘良知诚意’上来了。所以说,只要握住一个‘良知诚意’不放,那么用剿也是扶善去恶,用抚也是扶善去恶。到最后,一定能除恶务尽,扶善务周。”

王守仁悟到“知行合一”的修身功夫已有十年了。这些年他一直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知行合一”,如今王守仁的“良知”和“行动”已经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所以他讲一个“良知诚意”,行动自然就能跟上。

这次来南赣,说是剿匪,可王守仁心里的良知告诉他:南赣的局面搞成这样,是朝廷施政不善,把老百姓害成这样。所以到南赣不是来杀人,而是低下头给百姓道歉,老老实实为百姓做事。良知这样一发动,带出来的就是个“诚意安抚,扶善务周”的行动了。

“知行合一”的修身功夫雷济还没接触过,听了这番话真是如雷贯耳。半天才说了一句:“都堂见识之高,我辈俯仰难求。”

到这会儿王守仁对雷济越来越看重了,觉得此人有胆有识,口才过人,就问:“你想不想在巡抚衙门里当个差事,给我帮个忙?”

此时的雷济对王守仁又敬又佩,已有了追随之意,略一沉吟就说:“学生也知道都堂是个难得的好官,要让我追随都堂也可以,只是两条,都堂需要先答应我。”

听雷济说话有趣,守仁笑着问:“是哪两条?”

“第一条,学生在巡抚衙门时间不能太长,最多三年。”

“为什么是三年?”

“学生如今只是个举人,将来还打算考进士做翰林呢,不能把大好时光都浪费在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情上。追随都堂太久,岂不是误了我的功课?”

一句话把王守仁说得哈哈大笑:“好,本官答应你,用你不超过三年,到时候放你进京赶考去。还有一条是什么?”

雷济站起身来冲守仁深深一揖:“学生早在家乡就听过浙江阳明子、广东湛甘泉的大名,想不到今天意外与阳明先生相遇,几句话讲论下来,五体投地!学生有个不情之请:想请阳明先生答应我,三年之后将学生收入门下,不知学生有此幸吗?”

虽说初次见面,可王守仁心里很喜欢雷济,觉得跟他真对脾气,笑着说:“孔圣人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你要拜我为师,现在就可以拜。”

雷济微微一笑:“学生和阳明先生虽是初次见面,可对先生的学问道理略有所闻。先生素来讲的是‘知行合一’,如今我追随先生,就是要学这个‘知行合一’,这三年我和先生只论主仆,三年后于‘知’‘行’二字有心得了,再和先生论师生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