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梅煮酒论英雄”——名人与酒(1 / 1)

“曲水流觞”与《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坐在河渠两旁,在流水的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取杯饮酒,认为这样就能除去灾祸不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书圣”王羲之偕同当时的天下名士谢安、殷融、孙绰、阮裕等42人,在江南水乡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之滨,举行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曲水流觞修禊(xì)盛会。众名士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否则罚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九岁的王献之等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全部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收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tiè)”。这次活动也许称得上魏晋名士最富文学色彩的一次雅集了吧。

诗人与酒

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曹操写过一首《短歌行》(节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一边喝酒一边放声高歌,感慨日月如梭,人生是如此短暂,就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酒席上,人们歌声激昂慷慨,而诗人内心却填满了忧郁。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呢?唯有狂饮方可解脱。“杜康”在这里是酒的代称。曹操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能有贤才来辅佐自己,却又苦于一直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又想到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不由得感到忧愁。此刻,就只好以酒解忧了。酒不仅能解忧,还能使诗人振奋精神,暂时忘却眼下的痛苦和忧愁,给自己以重新战斗和奋争的勇气。

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酒仙。杜甫曾经作了一首《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李白饮酒一斗就能立即写诗百篇,他到长安街的酒肆饮酒,常常喝醉了就睡在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李白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由此可见李白有多么爱酒了。

酒是李白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甚至也是其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这在李白的诗作中可见一斑。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

李白爱喝酒,更体现了他豪放不羁、超凡脱尘的性格。酒融入了李白的生命,也融进了他的诗歌。酒带给李白的是一种飞动的气势,一种飘逸的灵性,一种往来于天地的绝对自由。

好汉与酒

在《水浒传》中,“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是梁山好汉们向往的生活。小说中也有非常多的篇幅写到好汉们喝酒的场面,仅是描写武松这个人物喝酒的情节就有几十处之多。甚至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酒气熏天”的小说。

中国古代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认为才子、英雄的本事与酒量成正比。水浒英雄武松说:“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酒最能体现英雄气概。有些好汉喝酒是一种豪气,如鲁达、李逵和武松等。鲁达的豪气以姿势取胜,他要将酒坛高高举起,仰天痛灌;武松的豪气讲究一碗又一碗地连灌,即使遇到景阳冈的“三碗不过冈”的“透瓶香”也要连喝十八碗才行;而李逵的豪气则是以量为尚,不耐小盅,只用大碗。有些好汉喝酒就很秀气,也很讲究,如宋江,喝酒要用好的酒器,酒后还要吃醒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