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1 / 1)

雨巷 戴望舒 647 字 7天前

阅读指导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后收录于《我的记忆》中。这首诗为戴望舒赢取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杜衡曾在1933年出版的《望舒草·序》中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一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丁香姑娘既是指代现实生活中的初恋情人,也是象征着诗人时刻不能忘怀的美好希望。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是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意象,如南唐李璟曾有一首《浣溪沙》中写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强调了诗人对于忧愁的感悟。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诗人遇到了姑娘,但是又擦肩而过,这象征着诗人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梦想又归于沉寂、消散。这种哀愁的情绪始终弥漫在整首诗当中。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近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鉴赏

姑娘消失了,这一段的描写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暗示着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氛围就是这条狭长潮湿阴暗的雨巷,诗人在这里找不到任何的出路和希望。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但是也有些评论家认为这首诗用美好的想象掩盖丑陋的真实,除了艺术上的音乐美之外,内容上并没有可取之处。但是,这首诗写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作为一个有志的文学青年,戴望舒经历了理想的幻灭和斗争的残酷,所以《雨巷》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彷徨、苦闷、失望、痛苦的情绪。但是,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诗人用“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用“丁香一样的姑娘”代表着美好的希望,用绵延、清丽的语句倾诉了惶惶不安的青年对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带有时代悲剧感的主题。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它的音乐美。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个别字词外,全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结构精巧。中间的五节,每节六行,字数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相隔几行就重复一次韵脚,全诗没有换韵。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又娓娓道来。戴望舒对于新诗音乐性的追求在此诗中达到高峰,也是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