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为报纸写了一篇介绍山西名胜晋祠的文章,想不到竟被收入中学教材。我写文章本不懂格式,看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才知这叫说明文。《语文学习》的同志要求就这个说明文写一点说明,现就一些随想随感如实写出,也只能是仅供参考。
一、关于美的发现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内容一般分为三类: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山水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风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有独立性、长久性、多样性。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启示,而自然风物给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
大自然中不是每一处山水都美,有的是穷山恶水;也不是同一处山水,人人都一样地赞美,人们尽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欣赏它的美。晋祠,从现在还保存着的宋代建筑算起也已近千年,其山水景物的形成当更久远,其间来游历和歌咏的人亦甚多。但我看晋祠,它的美与一般的山水却有不同,是一种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和艺术的综合之美。这个发现是逐渐的。我童年时便常去晋祠游玩,它的自然之美对我熏陶极深,清清的水,郁郁的树,还有那座秀丽的山。当时山上的野花比现在多,每年五一节假日,城里的人骑车来玩,傍晚归去时车上都有一束从山上采来的黄花,一条花的车流甚是壮观。我很爱在这个季节爬山,在花丛中嬉戏。那景象是难忘的。“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便是这山给我的美好印象。还有那苍劲的老树,和古老的河浑然合成一种古朴的美;那水“多、清、静、柔”,是一种秀丽的、流动的美。它们合在一起组成一种特别的自然风光。这是晋祠的迷人之处,也是首先不可不告诉读者的。
但是,晋祠毕竟不同于单纯的天然野境,不是小石潭,不是桂林,也不是三峡。它是一个文化名胜所在,人们在这里已经营了一千年。除大自然留下的景物外,更重要的还有祖先留下的文物,有很深很浓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特别是古建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这几样东西是美的,它们不同于山、水、树。已超出自然,而是一种艺术美、社会美(本来有人主张美只有两类,艺术美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美)。这些美的雕塑、美的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有自然之外的社会内容。这种包含社会和艺术内容的美的发现,只靠一般观赏是不行的,它还要靠读书、看画、听歌,要有文史知识和艺术修养方面的积累。所以对我来说,那自然之美是幼时在自然的熏陶下所接受的,而这社会艺术之美是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感知的。这时我对晋祠不但看见了它,而且还理解了它(当然到现在也不敢说已完全理解)。如果山水风物是它的外美,那么这些文化就是它的内秀。这是要告诉读者的第二个方面,是更深的一层。古人道:“名胜所在贵乎心得。”要写好一处山水,就先得对它的美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发现,这大概就是中学写作教学中常说的观察,其实还应该加上研究。
二、关于美的表现
发现了事物的美,怎样去表现呢?找最有个性的特征,作一细微深入的刻画。古诗文中写美人,常忘不了一双明眸或一汪秋波。画人,最关键的是画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只需着意点染这一点,其美自见。如文中写景,着意春、秋二景,写那棵奇怪的左扭柏,便突出一个“扭”字:“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写水,则细摹其清:“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这些关键地方多费一些笔墨正是为了在别的地方省一些笔墨。既发现了它的美,便将它最美的地方写透、写够。
再者,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要尽量让静物动起来,去摇**人的情怀,让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这在古典诗文中是有许多传统写法的。金人元好问写过这样一首《山中杂诗》: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它妙在能将看不见的“风”,通过动态的树写出来,却又将流动的水用苔滑无声来表现。将花、草、竹、藤等一起跃然纸上,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生态图,有动势感,而且是各种微妙的动态。凡美的东西都是活灵灵的,能唤起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有思有感,可赞可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登高而见到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便是自然景物激起了人生命、思维、感情的活力。
要表现山水草木之美,我想尽量取动势,虽是从山水落墨,却是从人情着眼,将主客观之间沟通。山水是自然存在,将美传达于读者却是文章的功能。文章写到泥塑仕女的形态,写木龙抱定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写十字飞架石桥,又从桥引申到“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写石雕的小和尚笑眯眯、傻呵呵地接水,石虎前爪抓岸,引颈探腰,要一吸百川等。都是尝试着以动写静,突破自然美,而去追求艺术美。或者说,力图用语言艺术的美去挖掘自然风物之美。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看到的是自然原形,听到的却是经过提炼、艺术化了的景物,自然更多了一层美。
第三,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借鉴前人。正如历史不可割断一样,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也有其固定关系。学美术,先从临摹入手,进而吸收百家之长,自成风格。一个画家、书法家,总能在他的身上找出对前人借鉴、吸收的影踪。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按牛顿的说法,就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去攀登。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几个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荫时,实向他借过颜料。这些只是心得而已,真要细指,确又难说。
本来,文章贵乎意与气,不知以上这些文章在中学教材中是否全有选,细细对比便可知我这篇小文的师承。在字、词和句式上,如“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是明显地来自古文。“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合着那些金鱼、青苔”“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这种慢节奏的用词效果是取法于三十年代的散文。其余还可再研究,总之,我想说明,这实实在在是一篇习作,学习前人之作。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结构。教师上课,最喜向学生讲结构,因为结构一般好讲,学生也好懂。我在中学读书时对此印象很深。我认为散文应先重气、重意,次再锤炼文字。结构,只要自然便好。本来结构比之于以上其他方面是好理解的,过分分析结构,学生不做基本功培养,写出的文章便会底气贫虚,架子大散,成了新八股文。正像书法,不先做笔画训练,便讲间架结构,终难成功。如果是要做说明文,首先还是要去深刻地理解被说明的对象,挖掘独特的发现,然后为文,顺其自然。本文的结构也实在一般,先自然山水,后建筑艺术,仍觉言之不尽,叙一段园中的小品,最后总之以“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如此而已。
《语文学习》198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