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内的创新思维,你听说过么?(1 / 1)

有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说解决问题是:“新问题试试老办法,老问题试试新想法。”前者说的是技能的横向迁移,后者说的是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这句话也给一般人带来一个惯性思维,就是要创造性解决问题,必须要跳出原来的条条框框。

我过去也是这样以为的,但看到《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这本书之后,我的看法有所改变。

这本书用扎实的分析说服了我,看起来很多颠覆式的创新,恰恰不是因为你颠覆了过去,而是在原来的框架里逐步做了很多渐进式改变,慢慢成为一门新的思路。

作者举的是跳高技术的例子,最早的跳高技术是剪式跳法,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跨越式跳法,成绩更好。

直到福斯贝里采取了背越式跳法,石破天惊,一下子让跳高成绩突飞猛进。

在后来的体育创新评比中,所有专家一致认为“福斯贝里式跳高法”是体育史上最有创新思维的重大革命。

但福斯贝里发明的这个跳高方法,不是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恰恰是从他本来很熟悉的剪式跳高法里发展出来的。

最开始福斯贝里是用剪式跳高法的,但是成绩不如人,他也就开始学习跨越式跳法,但他学得很不顺利,和教练商量希望回到剪式跳法。

在剪式跳法训练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缺陷,选手很容易在过杆时背部撞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福斯贝里就尝试压低臀部,这样会使他过杆时不自觉地压低自己的肩膀。

他保持这种姿势把自己的成绩又提高了15cm,当时还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动作改进,因为他的技巧是逐步进行的,每次都只是稍加改动。

当福斯贝里开始在赛场崭露头角时,其他教练才发现他的动作与众不同。但教练也无法指责他的跳法不对,因为福斯贝里不过是对已有跳法的稍作改进,而不是重新发明了一种新跳法。

作者通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去研究创造力的事例都是证明福斯贝里摆脱了传统方法的桎梏,但是事实是福斯贝里是在剪式跳高的框架里思考的,不断微创新才发现了背越式新跳法。

所谓框架里思考,我的理解是:在寻求答案时,你的解决方案对原有的资源利用越充分,也许越接近最创新的答案。

作者也提醒我们,有时候最佳答案在框架之外,但是要培养创造力,我们先得学会在框架里面去思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何擦掉白板上的永久记号笔的痕迹?

课堂上很多学生提出找一块抹布,用啤酒试试?弄点酒精?去买一点化学除污剂?

这些点子都很不错,但是不如最后提出来的答案好。

那就是用永久记号笔沿着笔迹再写一次,然后赶紧用黑板擦去擦,果然可行!

这就是我理解的作者提出的在框架内创新的含义,我的理解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必要条件,这往往会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而不是得到一个简单的解。

黄鑫老师讲过一个他在大学读书时的小故事。

他在上大学的时候,由于自习室资源紧张,所以不得不每天都为抢占自习室的位置而苦恼。早起晚归就不说了,单是为了占座就丢了很多书和资料。当然,考试前全宿舍集体出动轮流看位子的办法肯定是试过了,但是也因此跟很多其他宿舍的同学吵过架、打过仗。

该试的法子都试了,还是没法保证每天都能有固定的位置坐。

如果你是他,你怎么办?

黄老师最后的办法是:找到每天负责开关自习室门的老师,劝说他将自习室的钥匙交给自己管理,并保证自己能够按时开关自习室,一定不出事,同时,还说了很多好话。

自习室的钥匙都到他手里了,还能没座位?!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每天根本不用他早起开门,因为立刻有其他爱学习的同学要求跟他一起管理。而他每天固定的位置永远都会留在那里。

当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自己是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没有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时,却恰恰忽视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比如:

每周只能见一次面的外教老师,如何能够在45人的班级跟他搭上话啊?(难道你没有想过如何跟他在课余时间做朋友,同时练习口语么?)

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不够,烦死了!(如果你在大学区,还有其他大学的图书馆呢。另外,你所在的城市也应该有图书馆吧?)

我们的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哪里讲得好课?真命苦。(网络上那么多世界名校的课程你都学了嘛?)

思维上的创新,也许就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进步一点点。但是,这需要我们一直对周围的环境保持好奇,你能做到么?

互动练习

想想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哪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挖掘条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