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夜青语”的后台,我们经常碰见如下的提问:提问一:
“我找不到工作,是不是我简历写得不够好?求破?”
提问二:
“刚遇到一个事。让我迷茫了,我是一个大一的新生,高中的时候当了4年的班长,现在上大学了,我还是特别想当班长,我也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我是个农村的孩子,一开学我就积极地跟我们管班的班助联系,聊天,给他帮忙什么的,刚开始的时候班助有什么事都找我,后来又来了个同学,应该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现在大部分时间班助只找他,不找我了(ps:因为我是农村来的,长得显老,衣服也不太修边幅),我现在该怎么办?能不能给我点建议,谢谢了。”
如果你们是答疑者,该怎样回答他们呢?以下是我们的回答:
答提问一:
除了简历的问题,你还能发现有哪些原因会导致你找不到工作?
答提问二:
你怎么确定你的问题是你因为显老或衣服不够好,而不是因为你沟通能力不足才导致别人不找你呢?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位提问者共同的问题?他们都陷入了同样的逻辑陷阱:简单归因。
所谓简单归因是指我们容易将事情的结果简单地归咎于由某一种或多种显而易见的原因而引起。但是这些原因仅仅是某种表象,在这些表象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却被忽视掉了。
比如第二个问题的提问者在得到我们的回复之后,又留言道:
“首先谢谢您的解答,我自己理解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想当班长了,有些太爱表现,太急功近利了,所以自己就乱了阵脚,不知道这个原因是不是多一些,便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反感。”
你看,经过提醒,他现在发现一个可能的新原因——自己的“急功近利”。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肯定他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了没有,不排除他只是发现了次要矛盾,而漏掉了主要矛盾。
我相信,在一个公平环境下,同学们和辅导员选择班长的最主要标准是候选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候选人的外表和心态固然重要,但也只是个加分项而已。当然,如果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那什么样的原因就都有了。
我的观点是:如果确实是能力不如人,就该让更有能力的人来带领这个班级,同时在班级选择适合自己的职务,共同为班级出力,并借此向他人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
再看一个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提问:“大学第一次完全自己认真学习,考试前觉得都没问题了,可是出来成绩却不理想。如果不画重点就考不好,果断还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么?理工科真是伤不起。”
这个提问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太多的同学在尝试努力一次未果后,就坚定地相信这条路不适合自己。
如果你也是这样,恰恰说明你缺乏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一门课学得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适合自己这个理由更像是一个借口,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不过人其实还是蛮喜欢简单归因的,因为可以马上给自己遇到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让自己看上去很无辜。
“这次入党又没我,肯定又被黑了。”
“我个子矮,所以我找不到女朋友。”
“我土肥圆,所以我没有人爱。”
让我们再用上面的表格做一下分析吧:
说到这里,那些认为自己外表不够出众的同学们就不要再浪费时间抱怨上帝的不公了。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修养才是王道。当然,做个土豪也是解决恋爱问题的一种方式。
人之所以喜欢简单归因,就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思考习惯,因而得以让表面原因“趁虚而入”,正是这些“看上去很美”的理由阻止了我们做结构化思考。
“社团的这次活动反响一般,一定是某人的组织能力有限。”
像这样的成败总结就太没有质量了,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表格来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
讲到这里,同学们会发现之前“社团的这次活动反响一般,一定是某人的组织能力有限”这样的归因实在是太简单了不是么?
我们之所以容易轻信“表面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往往都不是在结构化思考下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认同那些人人都赞成的答案,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对的答案。
比如:“长得胖就是吃得太多”,然后对策就是“要减肥就少吃”。
可是,这真的是适合你的减肥方法吗?
一个大众所认可的答案会阻止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思维更习惯于寻找认同而不是寻找真相。
一名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会不时地提醒自己:这个就是唯一的原因和答案么?还有其他的原因么?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寻找到真正的答案。
互动作业
身边有一个朋友脾气特别好,但是却也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和重视,所以我也不想变成一个脾气好的人。
和男生玩得特别好所以人家都拿你当哥们,包括我喜欢的人,所以我找不到对象是吗?
请分析这两段话的逻辑错误写长微博。记得@秋叶和@西安黄鑫,好微博必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