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向我隐瞒了你过去的那些烂事?
你也许玩过这种游戏,这种提问游戏情侣之间特别喜欢玩。
你当然不能回答“是”,但是说“否”也有问题,你的过去可不一定有那些烂事,这句话里有个大坑!
在逻辑上,这是一个典型的预设谬误的陷阱!
什么是预设谬误呢?简单说就是别人的提问里暗藏或默认着一个预设前提,但是这个前提是基于一个并不存在的事实才能成立。比如上面那句话,在提问里已经预设你过去是一个有烂事的人!
假如你的过去没有烂事,你应该直接回应这个并不存在的假设——喔,我过去,现在,还有将来根本不会向你隐瞒什么,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啊!
像下面的提问都包含了预设谬误的陷阱:
1.如果你加入我们公司,你是否会继续像你在以前公司一样(上一家公司经常要求你加班吗?),主动积极加班完成公司的工作?
2.你现在已经不和你的前任女朋友经常联系了吗?(我过去就有经常和前任经常联系吗?)
3.如果你考上研究生,你真的会选择那个人品不好的导师?(我看中的导师怎么人品不好了?)
4.秋叶老师,你觉得我是该考研还是该考公务员?(你确定考研和考公务员你想考哪个就考得上吗?)
……
现在你们开始明白预设谬误的陷阱是什么意思了吧?再来一起看一个更具体一点的问题吧。
问:我是“211大学”的师范研究生,学英语的,现在要毕业了,很纠结自己的职业问题,去外企呢还是去高中当老师呢?同学说外企工作压力大,高中老师容易和社会脱节,也有升学压力,同学又说如果去北京当老师,干嘛不回老家的重点高中呢,在北京生活压力大啊,所以我就纠结了。
这位同学似乎在纠结求职的问题,但是他的全部问题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的提问要成立,就得假定他找工作是想进外企就能进外企,想留北京就能留北京,想回老家做重点高中老师就能做。
但我觉得更可能的事实是这位研究生求职会不顺利,想去外企、想留在北京,或者回家在本地当重点中学老师都很难。
如果所有的讨论都不是建立在你能找到工作这个前提上的话,他的提问就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拿着根本没有把握的可能性来讨论你的未来发展路径,这是很多同学在求职时常常犯的错误。你可以规划你未来的可能性,思考不同选择路径实施的成功概率,但一定要有现实中的可操作性。
预设谬误的破解方法也很简单,你只需要为对方澄清一下你做各种选择的可能性,自然就破解了。
比如楼上求职的问题,如果这样问就妥当多了。
问:我是“211大学”的师范研究生,学英语的,现在要毕业了,很纠结自己的职业问题。我家里有关系,回家做重点高中老师有把握。不过我们老家本地高中老师容易和社会脱节,也有升学压力,所以我也想试试留在北京当老师,但也没有什么门路,只能试试运气。我自己英语也学得不错,去外企应聘也有自己的语言优势。
我也有同学说如果去北京当老师,干嘛不回老家的重点高中呢,在北京生活压力大啊,所以我就纠结了,您觉得我这种情况是适合回家发展还是在北京当老师或者应聘到外企发展?
对了,本节开场的问题也是可以用这个排除概率法跳出陷阱的,当然对于烂事我们要彻底排除。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小故事,看看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梅内德谟是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的:
一天,一个人想为难梅内德谟,于是便问他:“你是否已经停止打你的父亲了?”并要求梅内德谟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人的问题实际上让哲学家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即无论回答“是”或者“否”,都说明自己曾经打过父亲。梅内德谟自然晓得对方的诡计,于是淡定地回答道:“我不存在你的问题,因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都没有打过我的父亲。”
互动练习
问:你是不是向我隐瞒了你过去的那些烂事?
试试用这句话测试一下你的好朋友,看看他是怎样的反应,然后教给他梅内德谟的方法破解这句话里的逻辑错误,记得将你的故事@秋叶和@西安黄鑫,好故事我们一定会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