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失恋了,工作状态很差,我看他难受的样子,专门给他放了一天假,让他缓一缓,忘掉过去,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苦笑着跟我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原来,我发现即使给他放一天假,对他来说还是没什么用。
时代在剧变,专注于回顾过去,会让一个人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即便回头去看,也要想这样做能为你的未来带来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一页翻过去,想清楚接下来要干什么,现在要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向前看,做从未来看正确的事,就要不计过往,不要一天到晚为了过去的历史纠结太多。年轻人不要沉弱于以前的事情,失恋、渣男、渣女……这些无所谓的从前,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蒙眼狂奔,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刺。
做从未来看正确事的本质,就要关注增量,而不是存量。
我们必须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注重增量,而不注重存量的时代,换句话说,时代更看重你将带来什么,而不是你曾经拥有什么。
华尔街不是中国丈母娘
为什么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很有钱,而是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GDP每年的增长。一个长达30多年,即将突破40年的长经济高速增长周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未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达到这样的奇迹。
普通人关注的是存量,关注现在谁戴了金表,拿着爱马仕包。这一点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尤其明显。有一个同事的潜在丈母娘,想要房子想要车子,还问他老爹是不是当官的,不是就不高兴,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维——眼里只有现在的情况。而真正的聪明人,优秀企业家关注的是增长。我的老师马云录取学生时,完全不在乎学生是否有钱,他只关心这个学生未来能给湖畔大学带来什么。如果他只关注学生的存量,那么我也没法成为湖畔大学的学生了。
对于所有真正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摆脱存量思维是必须的,然后需要努力扭转成马云那样的思维层级,去关注增长。而不是关注既有标签,才能真正想到未来是怎样的。
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王思聪说的:“我交朋友不看钱,反正他们都没有我有钱。”所以,他并没有固守在富二代这个小圈子当中,而是关注“天才小熊猫”、关注“网红”,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了解新时代的青年关注什么,能控制年轻人的眼球和关注制高点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以资金杠杆为主的万达,恰恰需要新经济的补充,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型。所以,王思聪能够获得比一般富二代大得多的影响力,他首先是个很出色的趋势判断者和商人,其次才是王健林的儿子。
新时代的企业关注的不是你的存量,而是你积累增量的方式和方法。我们经常提到的元认知也是这样,就是真正形成认知的认知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认知方法,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我的公司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你喜欢什么前进方式?你对未来怎么看?你未来5年到10年的规划是什么?我也遇到过不少背景很出色的人,名校毕业、有曾在大公司工作的光环,但是这些人连自己哪怕是1到3年的规划也没想过。这就是境界和格局的差别。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应聘者就是完全不合格的,不会录用。据我所知,很多互联网公司招聘人才时都关注这一点,因此,有增量思维的人更容易在互联网企业中获得提升。
从公司选择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苹果公司每年赚很多钱,是典型的“现金奶牛”,而亚马逊每年亏损巨大。但是在整个华尔街,一旦有亚马逊亏损的消息,其股价就大涨,苹果公司一挣钱其股价就暴跌。市盈率是反映一个公司能否代表未来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到现在,亚马逊的市盈率为173,反观苹果,只有13.
为什么是这样?很简单,就是关注增长、关注存量的思维导致的。苹果的智能手机已达到人们想象力的极限。而亚马逊的新电商物流体系、AWS云计算、一整套人工智能的筛选体系,才被华尔街认为是未来塑造人类新商业文明的动力。如果让中国丈母娘来当华尔街分析师,恐怕他们只会看公司账上躺了多少现金,她们会喜欢苹果公司,毕竟苹果公司是土豪,账上有钱。
但很可惜华尔街不是中国丈母娘,他们喜欢亚马逊所做的东西,那象征着未来和行业发展。资本市场关注增量、增长,不问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想看你未来想取得什么成就,通过什么方式取得。
即便是关注增量,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视角。有的人不关注增长,而是关注增长的增长,即是增长率;有的人甚至不关心增长率,而是关心突破预期的增长率。总而言之,人类自踏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已经被绑上了一辆夺命狂奔、永远只看增量与增长的战车,永不停歇。
现在没有你想得那么重要
不少微博粉丝私信给我,内容大同小异:我好惨,我没考上大学,负债累累,妈妈病了,爸爸下岗,全家都很惨,我要怎么办?
其实这些描述看问题的角度也是错的,任何负面信息,本质也只是存量。
你是什么?想干什么?未来会做出什么?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存量问题影响我们增量的增长。很多人遇到困难自怨自艾:我没考上好大学,上了“三本”;我这辈子都没戏了,我是个烂人;我父母早亡,只能自暴自弃……这是典型的为了存量自甘堕落,这样做影响了自己的增量。
这个时代既残酷,也温柔。残酷的是,成就与光荣一旦发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温柔的是,失败与困难一旦出现,也变得无足轻重。手里有一千万现金和欠着一千万的债,本质不影响任何事情。苹果公司有几百亿美金现金趴在账上花不出去,愁眉苦脸,而亚马逊每季度亏损十几亿美金,心中却有图景,从不感到慌张。
影响你内心深处的东西,并不是你是千万富翁还是“千万负翁”,父母是飞黄腾达还是病重在床。重要的是你要回到内心深处,问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的10年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外在的存量即便再不乐观,但和内心坚定认为的事情相比,都显得无足轻重。
是否背爱马仕的包、穿定制的西服不重要,一个人打扮成犀利哥,也是一种路线。金庸的小说里,有武当、少林、崆峒、峨眉,华山派还有剑宗气宗之分。无论哪门哪派最后总要华山论剑,比赛场上见真章。
不要被现在的存量羁绊,目光要紧盯增量,做从未来看正确的事,其实有些人真的已经这样去做了。
我有一位河南听众,今年28岁。毕业那年查出了血液病,之后几年时间病情反反复复,工作也是断断续续,至今未能有存款。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妈妈得了抑郁症,爸爸也患有糖尿病,每个月一家人的医药费加起来让他的家庭难以承受。但他知道这世界也有很多很苦的人,他依旧想拼命去努力,不希望其他人因为他的情况而有可怜他的想法。他并不想接受特殊的照顾,而是从病痛的考验中发现了机会和人生的方向,他希望通过互联网的疾病互助平台,践行公益,帮助更多的人。
这位听众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从增量的思维出发。虽然处在了一个比大多数人都艰苦的条件,但他也没有逃避,仍然通过个人奋斗创造价值,与他人交换价值。事实就是这样,社会并不会因为你遭受的苦难而放松对你的准则和要求,最终,还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地方,然后与社会充分地交换价值,摆脱命运对你的束缚。
画饼,画一张漂亮的饼
画饼,通常被认为是“不靠谱”和“瞎忽悠”的代名词,而我认为这是对新时代人才的核心需求。新时代需要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因为这些人可以在企业危难之际力挽狂澜,颠覆式的创新就发生在这些人身上。这种人多了,我敢把公司托付给他们;这样的人多了,才能推进公司的正向循环。大家一起讨论,就像五个“诸葛亮”在一起,这公司能不发展吗?社会反复变异和进化的过程,要求一个人对于战略、市场、竞争对手以及彼此的优缺点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形成协作。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画饼”的能力。
画饼不是忽悠,而是对于事情本质的深刻判断。普通人以成败论英雄,不关注成败背后的故事。比如同样是比武,剑宗赢了,普通人会认为他就是厉害,而真正的高手心中会想:这次我们赢了,很险。我们只是这个地方做得好,对手疏忽了。很可能5个月后的比赛,会发生变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的人做公司,会知道影响公司的真正的决定因素。
出版这本书之前,我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我的版权经纪人晓媛。我们微信通话了一小时,算是对彼此的了解和考察,然后一拍即合。至于什么时候签约,几个月的出版周期,怎么分钱,都没谈。所有的沟通都围绕着对内容和趋势的把握。
画饼本质上是战略判断,是“道”。那些具体的问题是“术”,也就是执行层面。我不相信对“道”的层面想清楚的人,“术”会做不好。因为往往对“道”有深刻的理解的人,对“术”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
这些高人即使整个环节的个别事情自己做不了,也知道找到什么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去做。因为他们对整个行业趋势有所了解。
画饼的前提是必须干出一两个成功的案例,才能让对方相信你横向扩展的能力。比如做版权经纪人、开经纪公司,要在早期阶段形成一整套与作者的互动以及集结社会资源的能力,做“炸”了两次,出几个爆款,就可以有足够的话语权。可以让合作者感觉到,他先具备识别能“炸”的人的能力,其次能识别出能“炸”的材料,还有办法让它“炸”。这样画的饼就很漂亮了,别人也会发自内心地信服。
而这些恰恰是普通人最不关心的地方。有的人会以自己曾经的辉煌作为卖点,比如说从哈佛、耶鲁毕业,在顶级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维,这只能证明他过去很会考试,以及通过名校的文凭拿到了一张高级打工者的入场券,却没有提出核心的观点和价值,以及真正了解需要俘获的对象群,这样的人就完全不会画饼。
这个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画饼能力非常强。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即便如此,还考了好几次。但他成了最优秀的人,就是因为他具有非常强的关注增量和画饼的能力。他从1999年开始做阿里巴巴,2003年开始做淘宝,当中国人都不知道电商为何物的时候,他就开始行动了。2010年,当所有人都不知道“阿里云”,甚至内部人都反对的时候,他孤注一掷做“阿里云”。如今这些对于增量的判断让阿里巴巴始终走在了互联网行业的前沿。因为是增量,所以大家没见过,只有超强的画饼能力,才能笼络一帮优秀的人帮助自己。
我发现很多普通人觉得创业是撞大运,听众听了我的节目《财富自由革命之路》,碎了“三观”,觉得我的成功就等于中了彩票。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才发现其实所有的个人成功都是必然事件,一定是通过他的实践,对于复杂生活中一个小的方面取得了深刻理解,进而放大才获得的。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心智成熟和精神自由程度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
我们不仅要努力,更要找到努力的方法。
终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
发现后来之人不再瑟瑟发抖
这个世界从此温暖光明,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