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叛逆,就不曾拥有青春(1 / 1)

曾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我在高中和大学以叛逆的形象示人,不想高考、与老师作对、与北大校方争辩,如今却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个创业者,身体力行地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不能理解我的转变。

类似的疑问也发生在”80后”精神领袖韩寒的身上。他之前自顾自地写作、不接受采访、不接广告,如今拍电影、当代言人、创办APP,逐渐融入了他曾不屑的商业社会,与过往的形象相去甚远。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这样的人背叛了自己所坚守的东西呢?

叛逆是卓越的象征

叛逆代表着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一个人开始慢慢成年。

我们经常说,青年人比较叛逆,尤其是学生的叛逆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实叛逆之心很多人都会有,但真正实行叛逆行动的人只有极少数。

一个人愿意把他的叛逆展现出来,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反映了他的勇气。现在的舆论夸大了青年人叛逆的现象,反而忽略了传统家庭环境下,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社会对青年全方位三百六十度的围剿。

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很难表现出叛逆。像河北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学生从早上5点半起床到晚上10点10分睡觉,中间的时间被切割成45个不同主题。有的主题只有4到10分钟时间,全程处于老师和学校的监控之下。这种某种程度上军事化甚至是集中营式的管理,怎么还会有人反抗?一个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在如此的环境下产生了叛逆的想法,他就可能会向往自由,开始产生自由选择,承受自由选择而带来的代价。

我的叛逆或者说自我觉醒是从9岁去武汉学围棋开始的。因为从那时起,我脱离了父母的安排。但这种独立或者叛逆是不彻底的,因为我虽然离开了父母,但经济上还完全依赖于父母。一直到23岁,我的自由都是痛苦和脆弱的。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虽然意识上已经开始叛逆和独立,但由于经济上被掌控,这种叛逆随时可能被扑灭。这个阶段其实是成年的最初阶段,我们要做一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影响我们一生。

大家低估了整个中国教育环境价值体系对于年轻人的压迫。在这个体系里面,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的,他的叛逆和独立不能完全显现出来。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比较叛逆,也愿意把这种叛逆显现出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他日后卓越的表现。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先行者,所谓成大事,就是要在一个领域中重新制定规则,而不是墨守成规。换句话说,要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者,重新去改变行业,需要有敢于冲破规则的勇气和方法,这在大多数遵守规则的人看来,自然是叛逆的。而乖乖女乖乖男没办法创业,因为他们想的是如何服从规则。

成为卓越者本身就需要勇于叛逆的品质,敢于挑战规则,挑战权威,建立新的规则。叛逆本身就是迈向卓越的一个重要门槛。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北大,给中国留下一点偏激的种子吧》,就是想说明年轻人有一些叛逆偏激是件好事,因为制定规则的卓越者都是叛逆于既有规则的存在,比如我的老师马云。大家都知道,他学历一般,长得也不算英俊,年轻时候找工作都很困难,到肯德基应聘的25个人,留下了24个,唯独没留下他。他如果顺从应该怎么样?去整容?再努力考个硕士?那或许是一种选择,但他却选择了叛逆。他的绝顶聪明和不懈努力,让他成了一个可以制定行业规则的人。这种人才只能领导别人不能被别人领导,所以他就做了当时在大家看来离经叛道的事情——创业。如果看当时他讲话的录像,会觉得这是个传销分子。但坚持到今天,结果怎样,大家都有目共睹。

叛逆,对于一代年轻人来说是天性,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本能,既无须惶恐,也不需被教授。相反,不会叛逆,才是非常异端的。

和解并不是对过去的背叛

叛逆的人在初期往往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讨厌和解。因为在叛逆者看来,所谓和解,是对他所坚守的价值观的背叛。但和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叛逆是年轻时候的突出表现,而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能力、资源等等都不尽人意的时候,这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巩固阶段性的成果就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鱼死网破,鸡飞蛋打。

和解的艺术,往往就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艺术。我最爱看的美剧《权力的游戏》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个国家发生冲突,大臣劝国王要和解,不要战争,国王不理解,就问他:“对方可是我们的敌人,你怎么居然倡导和解呢?”大臣回答:“我们只和我们的敌人和解。”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之所以和对方和解,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彼此有分歧,如果对方是我们的战友和家人,没有分歧,那何必和解呢?所以和解并非是对原来坚持的价值观的背叛,反而是分歧和叛逆的表现。正因为有分歧,才会叛逆。

因此和解并不是背叛了自己以前坚持的东西,而是巩固了叛逆的阶段性成果。

我在高二的时候很叛逆,不想高考,成绩非常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以及通过高考可以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之后,我在整个高三一年都处于和解态势,跳入了应试教育的洪流。对我来说,如果不是因为叛逆精神,我就不可能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还得了一等奖。而另一个层面上,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解,我就不会去参加高考,也就不可能去北大读书。和解与叛逆在不停地互相补充,叛逆是我们制定规则、活出自我的开始,而和解才能巩固成果。

守住底线

叛逆本身已经证明了基本态度,和解是让对方进行让步之后再达成共识。而达成的和解要与自我的坚持是一贯和一致的,不能前后不一,说变就变。假设一个人一直以来追求经济独立和个人独立,就不能在遇到一点点困难时,再向父母索取,这样只会将已经达成的和解破坏,而之后也就丧失了叛逆的资格。

要在策略上选择性地平衡权利和义务。对于博弈中的任何一方来说,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利而承担更少的义务,这是自然的思路。追求经济与个人的独立,对于父母来说,好处是孩子经济方面的不断独立,就可以让父母本身尽量少承担,包括抚养孩子以及其他舆论所给予的义务,诸如买房子、找工作等等,如果这样去谈判,父母往往也愿意减少甚至不再对孩子实施控制,最终达成和解。权利和义务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这把剑,是达成和解的重要手段。

也要注意和解中的底线。和解不是投降、不是认怂,因为投降和认怂是被打败,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拿走,坚持的底线、所积累的成果,一次性地被一笔勾销。换句话说,投降和认怂是没有底线的。而和解是有底线的,有步骤控制的。底线是达成和解的前提,是打出条件来的。当然,没有实力地空守底线没有任何意义,和解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实力,对方认可你的实力,才有和解的可能和条件。

每一次和解,都要思索这次和解的底线是否能够成为下次和解的条件,为下一次的推进铺路。因为人生之路很长,每做成一件事的代价很大,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要看到整个过程,到某个节点达成和解,这样才有可能一步步完成我们希望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曾叛逆,就不曾拥有青春,但如果随着成长没有学会和解,就无法接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