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胡雪岩的圆融处世之术(1 / 1)

圆融处世,方能谋得各方人脉,也才能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应付自如,左右逢源,化险为夷,为事业提供难得的保障。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到了圆通、圆活、圆融、圆满,这使得他结识了众多的商业朋友、社会朋友以及官场朋友,这使得他在人生旅程之中如鱼得水,在各种困难面前游刃自如,成为了一个为人处世的绝世高手。

成事需精通圆世智慧

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面对缤纷相呈的世界,每个人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使自己的人生跨入一个更高的高度呢?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豪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交友、情爱,都需要掌握“圆世”哲学,才能无往而不利。

真正的“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圆世”哲学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圆世”哲学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胡雪岩的圆世态度,既在通,又在活,还在融,归结在一起,无非是要达到圆满无憾。通是权和变,活是趋向、目标,融是状态,满是结局。

通时权变,这在儒家也是有的。“男女授受不亲”,在儒家看来是经,是本,则嫂溺而叔援,那便是“权”了,人命关天,生命原则突显了出来,在平时为经所制的各种戒律可以暂时失效。这在儒家也是允许的。

这样看来,“失节事大”是经,饿死事小却是有悖于通权原则的。宋明理学之残忍,也正表现在重经不重权的这种宣扬上。这是一种守原则而弃权变的理论,故而为偏不为圆,为腐不为通。

自然,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它养成的只能是偏执型人格。这种人格,由于有了先导的原则在那里,多半是清高型和不经济、不实惠的一类,作为一个时代的脊梁和社会良心是可以的,依靠它们来维持生计则万万不能。

胡雪岩是事业型的,本来就不受这种主流的影响,因而能毫无羁绊地发展出这种圆世态度来。这种态度,裨之无甚高论,开宗明义就是先要生存,后要过好,然后再培养出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温暖来。因为没有什么固定原则,故而表现为通、活、融、满。

方世是个智慧境界的处世态度,比之浑然无觉的生活状态来有着不小的差别;圆世则是近乎宗教境界的处世态度。因圆而近乎神,只要仔细体味一下“神、通、广、大”四个字,就着实不难理解了。圆世的态度带来的是无所不通,法力无边的效果,这就是“神”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胡雪岩的江湖纵横,呼风唤雨,表现出的东西正是“神”的定义所包含的。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圆世态度。

圆融处世方可左右逢源

圆融处世,方能结下各路忠义诚信的朋友,也才能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应付自如,左右逢源,化险为夷,为商场的稳步运作提供难得的保障。

胡雪岩的圆融处世,使他在商界如鱼得水;不仅为他化解了商业活动中的一个个困难,而且为他结下了众多的商业朋友、社会朋友以及官场朋友,使他在后来的商业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左右逢源,化险为夷。可见,他的每一次圆融处世,都为他下一次商业活动增加了保险系数。

在商业活动中,胡雪岩打的是乱世牌,乱世给他提供了众多的发财机遇,同时,也在乱世中经历不少风险。

军火生意,一头连着官府,一头连着盗匪,所以风险特别多,也特别大。做军火生意的商人有如踩钢丝绳,过独木桥,赚的都是提心吊胆的钱。

有一次,胡雪岩从外商手中买进那批先进军火,从上海运到浙江境内的乌岭山,便被一伙土匪劫持。胡雪岩做军火生意以来,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一时间一筹莫展,拿不出个好的主意来。

这时,胡雪岩松江漕帮的朋友尤老五赶来了,原来胡雪岩军火被劫持的事,他已听说了。凭借他松江漕帮的消息灵通,他很快得知这事是外号叫做跷脚长根的土匪做的,而跷脚长根恰好是尤老五的朋友俞武成过去的一名手下,只是而今势力强大,自己另立门户了,但若俞武成亲自出面,想来这事不难解决。所以他跑来及时向胡雪岩报告了这个消息。 胡雪岩听尤老五这么一讲,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很庆幸自己那次去上海买商米垫漕米时交上了尤老五这位朋友。尤老五在商业上没少给他帮助,不仅在货物运输上给他提供了方便,还时常向他透露各种信息。

在尤老五的引见下,胡雪岩结识了年已古稀的俞武成。依靠商界的经验和手段,胡雪岩很快的和俞武成交成了朋友。俞武成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便,答应为胡雪岩亲自走一趟,想来跷脚长根也要看看他的老面。

在俞武成为面前,跷脚长根满口答应,马上就归还胡雪岩的那批军火,但一待俞武成离去,跷脚长根便一拖再拖,老是不见动静。

俞武成对此十分气愤,大骂跷脚长根大逆不道,翅膀长硬了,便忘了本。

胡雪岩见跷脚长根如此无赖。俞武成又奈他不何,只好另打主意。既然跷脚长根行踪已定,不过就是凭手中有点势力,才胆敢这么爱理不理,那就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胡雪岩在官场的朋友不少,而浙江巡抚何桂清就是他在浙江官场最大的靠山。

何桂清是王有龄的总角之交,当年王有龄能够顺利地补上浙江海运局“坐办”这个实缺还多亏何桂清的暗中帮助。对于胡雪岩倾囊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一事,何桂清也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何桂清现在的宠妾小翠,就是胡雪岩心爱过,最后忍痛割爱,送给何桂清的。

听胡雪岩报告此事后,何桂清立刻调遣官军,将跷脚长根的老窝乌岭山围得个水泄不通,一场交战眼见一触即发。

胡雪岩见这剑拔弩张之势,知道如果真正交上火,跷脚长根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依胡雪岩的为人,他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所以,他请何桂清暂时别忙进攻,待他与俞武成商量之后,看能不能以安抚的形式解决这事,这样官兵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俞武成见这时候胡雪岩居然还有菩萨心肠,真是不解,以官军的势力,一拳就可以把跷脚长根拿下,然后取回被夺去的军火,何必还怜悯自己的仇人?他是不愿再看到跷脚长根这个不义之徒了。

胡雪岩考虑跷脚长根毕竟也是一条汉子,现在危在旦夕,何必做这些无谓的牺牲呢?真正双方打起来,肯定对双方都不利,何不采取安抚的方式对大家都有利。胡雪岩主意打定,决定亲自上乌岭山一趟,找跷脚长根面谈。

天黑人静,跷脚长根正呆在屋里考虑对策,眼见山脚的官军兵多将广,自己是插翅也难飞了,只好作破釜沉舟的打算了,大丈夫死则死已,到死也要拼得个鱼死网破。忽然,一个喽哕跑来报告,胡雪岩上山来请求见他。在这种时刻,胡雪岩居然敢只身冒险来见他,一定有什么大事,跷脚长根心里这么想。

胡雪岩进屋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来意。只要跷脚长根真正就抚,并交出那批军火,他胡雪岩保证所有“山上兄弟”绝对安全。

正处于绝望边缘的跷脚长根,听胡雪岩这么一讲,心中又燃起了求生的希望,他听说过胡雪岩的为人,也知道胡雪岩敢于独闯虎穴,也是真心诚意为他着想,倘若仅仅是要夺回他那批军火,又何须冒险上山,直接叫官兵攻打,多省事。

跷脚长根也没更多说话,大家都是明白人,何必多言呢,他答应了胡雪岩的条件。 胡雪岩披着淡淡升起的雾霭,连夜返回何桂清的驻营,向何桂清诉说了跷脚长根愿意就抚的事。何桂清没想到这么快就把事情谈妥,这也减去了他的不少麻烦。

第二日,干戈化为玉帛。跷脚长根带领着他的部众下山就抚,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胡雪岩的那批军火。由于“跷脚长根”正常江浙一带闹事,何桂清收编了跷脚长根的部众,并赐给跷脚长根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衔。

胡雪岩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他所遇到的商业困难,且使他的侠义之名远播,江湖上人只要一听说是胡老板的货,纷纷开道让路,所以胡雪岩的货物运输,总是畅通无阻。买卖做起来当然是格外的顺利。

如果没有松江漕帮的尤老五提供消息,胡雪岩难以知道他的货落人了谁的手中,更难知道跷脚长根是何许人,这还是得益于他当年到松江买米时,交上了尤老五这位灵通人士。当然问题的最后解决,还依靠了何桂清这座官场靠山,当年的忍痛割爱换来了如今何桂清的不辞辛劳,鼎力相助,如果没有前面那层渊源,想来何桂清也未必肯为其出力!这一切都是胡雪岩过去圆融处世的结果,此所谓有因必有果是也。

胡雪岩的侠肝义肠,在跷脚长根垂危之际又得以充分体现。他不计前嫌,反而是大发菩萨心肠,挽救了跷脚长根一命。这虽是举手之劳做的一件小事,然而却为他在黑道赢得了声誉,又为他在商业运输中平安畅通提供了难得的保障。胡雪岩在商界圆融处世的高明手段,再一次发挥了独到的功效。

凡事留有余地

在生意场中,没有真正的朋友,但也并非到处都是敌人。胡雪岩信奉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一旦生意上对别人构成威胁或别人对自己构成威胁,形成敌对关系,胡雪岩总会想方设法化敌为友,寻求共同的利益。这一招使得他在遇到波折时往往能够得到曾经势不两立的对头的援助。

与胡雪岩势不两立的,大都是生意上的对头。一般商人遇到这种事,总是想:既然大家都过独木桥,对不起,我只有想办法把你挤下去了;然而胡雪岩不这样想,既然是过独木桥,都很危险,纵然我把你挤下去,谁能担保你不会湿淋淋地爬起来,又来挤我呢?冤冤相报,何时是个头?既然大家图的是利,那么就在利上解决吧。

胡雪岩的老朋友王有龄曾经遇到一件麻烦事,他去拜见巡抚大人,巡抚大人却说有要事在身,不予接见。

王有龄自从当上湖州知府以来,与上面的关系可谓做得相当活络,逢年过节,上至巡抚,下至巡抚院守门的,浙江官场各位官员,他都极力打点,竭尽巴结之能事,各方都皆大欢喜,每次到巡抚院,巡抚大人总是马上召见,今日竟把他拒之门外,是何道理?真是咄咄怪事!

王有龄沮丧万分地回到府上,找到胡雪岩共同探讨原因。

胡雪岩道:“此事必有因,待我去巡抚院打听。”于是起身到巡抚院,找到巡抚手下的何师爷,两人本是老相识,无话不谈。

原来,巡抚黄大人听表亲周道台一面之词,说王有龄所治湖州府今年大收,获得不少银子,但孝敬巡抚大人的银子却不见涨,可见王有龄自以为翅膀硬了,不把大人放在眼里,巡抚听了后,心中很是不快,所以今天给王有龄一些颜色。

这周道台到底何方神圣,与王有龄又有什么过节呢? 原来,这周道台并非实缺道台,也是捐官的候补道台。是巡抚黄大人的表亲,为人飞扬跋扈,人皆有怨言。黄巡抚也知道他的品性,不敢放他实缺,怕他生事,念及亲情,留在巡抚衙门中做此文案差事。

湖州知府迁走后,周道台极力争补该缺,王有龄使了大量银子,黄巡抚最终还是把该缺给了王有龄。周道台从此便恨上王有龄,常在巡抚面前说王有龄的坏话。

王有龄知道事情缘由后,恐慌不已,今年湖州收成相比往年,不见其好,也不见其坏,所以给巡抚黄大人的礼仪,还是按以前惯例,哪知竟会有这种事,得罪了巡抚,时时都有被参一本的危险,这乌纱帽随时可能被摘下来。

对此,胡雪岩却微微一笑,从怀里掏出一只空折子,填上两万银子的数目,派人送到巡抚黄大人那里,说是王大人早已替他存有银子人钱庄,只是没有来得及告诉大人。

黄巡抚收到折子后,立刻笑逐颜开,当即派差役请王有龄到巡抚院小饮。此事过后,胡雪岩却闷闷不乐,他担心有周道台这个灾星在黄大人身边,早晚会出事。

王有龄何尝不知,只是周道台乃黄大人表亲,打狗还得看主人,如果真得要动他,恐怕还真不容易。

胡雪岩想来想去,连夜写了一封信,附上千两银票,派送给何师爷,何师爷半夜跑过来,在密室内同胡雪岩谈了一阵,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一早,胡雪岩便去找王有龄,告诉他周道台近日正与洋人做生意,这生意不是一般的生意,而是军火生意,做军火生意原本也没什么,只是周道台犯了官场的大忌。

原来,太平天国之后,各省纷纷办洋务,大造战舰,特别是沿海诸省。浙江财政空虚,无力建厂造船,于是打算向外国购买炮船,按道理讲,浙江地方购船,本应通知巡抚大人知晓,但浙江藩司与巡抚黄大人有隙,平素貌合神离,各不相让,藩司之所以敢如此,是因军机大臣文煜是他的老师,正因如此,巡抚黄大人对藩司治下的事一般不大过问,只求相安无事。

然而这次事关重大,购买炮舰,花费不下数十万,从中回扣不下十万,居然不汇报巡抚,所以藩司也觉心虚,虽然朝中有靠山,但这毕竟是巡抚的治下,于是浙江藩司决定拉拢周道台。一则周道台能言善辩,同洋人交涉是把好手,二则他是黄巡抚的表亲,万一事发,不怕巡抚大人翻脸。

周道台财迷心窍,居然也就瞒着巡抚大人答应帮藩司同洋人洽谈,这事本来做得机密,不巧却被何师爷发现了,何师爷知此事关重大,也不敢声张,今日见胡雪岩问及,加之他平素对周道台十分看不起,也就全盘托出。

王有龄听后大喜,主张原原本本把此事告诉黄巡抚,让他去处理。

胡雪岩道,此事万万不可,生意人人做,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如果要强断了别人的财路,得罪的可不是周道台一人。况且传出去,人家也当我们是告密小人。

两人又商议半晌,最后决定如此如此。

这天深夜,周道台正在做好梦,突然被敲门声惊醒。他这几日为跑炮船累得要死,半夜被吵,心中很是气愤,打开门一看,却是抚院的何师爷。

何师爷见到周道台,也不说话,从怀里摸出两封信递给他。

周道台打开信一看,顿时脸色刷白,原来这竟然是两封告他的,信中历数他的恶迹,又特别提到他同洋人购船一事。

何师爷告诉他,今天下午,有人从巡抚院外扔进两封信,叫士兵拾到,正好何师爷路过拆开信一看,觉得大事不妙,出于同僚之情,才来通知他。

周道台一听顿时魂飞魄散,连对何师爷感激的话都说不出来。他暗思自己在抚院结怨甚多,一定是什么人听到买船的风声,趁机报复,如今该怎么办呢?那写信之人必定还会来报复。心急之下,拉着何师爷的衣袖求他出谋划策指条明路。

何师爷故作沉吟片刻,这才对他说,巡抚大人所恨者,乃藩司,所以他并不反对买船。如今同洋人已谈好,不买也是不行,如果真要买,这笔银子抚院府中肯定是一时难以凑齐,要解决此事,必要一巨富相资助,日后黄大人问起,且隐瞒同藩司的勾当,就说是他周道台与巨富商议完备,如今呈请巡抚大人过目。

周道台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在浙江一带,素无朋友,也不认识什么巨富,此事难办!

何师爷借机又点化他,说全省官吏中,惟湖州王有龄能干,又受黄大人器重。其契弟胡雪岩又是江浙大贾,仗义疏财,可以向他求救。

一提王有龄,周道台顿时变了脸色,不发一言。

何师爷知道周道台此时的心思,于是又对他陈述其中的利害,周道台听得又惊又怕,想想确实无路可走,于是次日凌晨便来到王有龄府上。王有龄虚席以待,听罢周道台的来意,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兄弟我原不该插手,既然周兄有求,我也愿协助,只是所获好处,分文不敢收,周兄若是答应,兄弟立即着手去办。”

周道台一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赶紧声明自己是一片真心。 两人推辞半天,周道台无奈只得应允了。于是王有龄到巡抚衙门,对黄巡抚道自己的朋友胡雪岩愿借资给浙江购船,事情可托付周道台办。

巡抚一听又有油水可捞,当即应允。

周道台见王有龄做事如此厚道大方,自觉形秽。办完购船事宜后,亲自到王府负荆请罪,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胡雪岩一向认为生意场中,无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处都是敌人.,既然大家共吃这碗饭,图的都是利,有了麻烦,最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要私下暗自斗劲,结果谁都没有好处。

所以,即使在完全有理由打击生意对手,而且完全有能力将对手置于死地时,也不肯存害人之心而放出“黑手”。

待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无理自然要让人,得理也不能不让人。这就是所谓的“为人不可太绝”。留给了别人一条活路,自己日后才有可能多出一条财路。

能伸能屈不吃亏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相反,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过于圆滑,必将众叛亲离。一个人只一味想出人头地,而不懂得委曲求全,到头来想伸反而伸不成,不愿屈也得屈。胡雪岩正是一个“方圆”之士,能伸能屈之人。

胡雪岩不是饱读诗书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的。作为一个学徒出身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都道是方正之土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之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令世俗中人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比如那嵇鹤龄,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

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事后论功行赏,却遇到了麻烦。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则兵剿,或则河工,或则如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大事曲张的案子,办妥出奏,照例可以为出力人员请奖,称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钱。黄抚台给了嵇鹤龄一个明保,胡雪岩一个密保。

胡雪岩闻听此事后,心里也觉得不够公平。他感觉其中一定有鬼,于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弄清了其中原委。原来,黄抚台手下有个文案员,向嵇鹤龄索取两千两银子,嵇鹤龄不从,并言说自己没钱,就是有也不去塞这个狗洞。

这种耿介之人,在官场上的确不多了。按照嵇鹤龄的说法,官场中的世态炎凉,他也看厌了,反正世界上决没有饿死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回湖北办我的团练去。

事情到了胡雪岩手里,却有了另一番观感。水往低处流,人却是往高处走的。人的性格本来和自然万物的性格有所不同。总不能水取下泄之势,人也不求向上和前进。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的总是要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生了疮要医,化了脓得挤。胡雪岩决定帮嵇鹤龄摆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么手段?不外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 他用本号的银票,开了两张,一张两千两,一张两百两,用个封套封好,上写“菲仪”二字,下面具名是“教愚弟嵇鹤龄”。托人递到文案上的陈老爷。不过一个时辰,便有人送来抚署文案委员陈老爷的一张名片,上面有四个字:“拜领谢谢!”

于是胡雪岩当夜就通知王有龄去见抚台谈这件事。

结局的顺利和圆满甚至连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准信儿,让嵇鹤龄接管海运局。

这就是胡雪岩的圆通之“圆”。

圆世的态度,实在是一个不在现世吃亏的态度。不过整个文化气氛褒奖方世,贬抑圆世,故而平常人们的言谈中无不以处世行方为荣,以圆滑透熟为耻,一句“我又不像人家会巴结”,绝对能使稍遵守一点方世原则的人大为震怒。

不过,这句话如果用来指责胡雪岩,看来这种震怒的效果是不会出现的。相反,他可能会很高兴,起码他也要向你投以知遇的一笑。

能圆自然不方,只是舆论压力来了,只好跟随着众人取方求圆。这种无甚定见的常人生活,是我们时至今日庸碌无为的惟一原因。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没有那么优越的生存条件,与上层社会相去甚远,对一个钱庄的学徒来讲,对别人的高论的遵从与否,无什利害,无什压力,既然如此,认准了一条路走下去,倒不是很难的事。胡雪岩对方与圆、屈与伸的掌握与运用,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屈与伸之间争面子、护面子是最复杂的方圆之道,但是最符合实际,最有实用性。

给人台阶把事做圆满

胡雪岩在经营过程中,是非常注重圆的作用的。同样,他也十分注意维护别人的面子。他认为,大家的关系是每个人共同精诚合作形成的。一个人的信誉破坏了,对大家都不利。所以他坚持给人台阶把事做圆满的原则。

胡雪岩出道甫初,就显出这种气度。王有龄用胡雪岩捐助的五百两银子捐官成功后,回到杭州,得知胡雪岩为此丢了饭碗,落泊不堪,他当时就要还上信和钱庄的五百两银子,为胡雪岩洗刷恶名。他弄清了借据的内容,利息算法,立即就在海运局支出六百两银子,要去了了这笔账。他穿上官服,吩咐跟班备轿,让人准备鸣锣喝道,要和胡雪岩一同前往。按他的想法,自然是要以自己的威风,为胡雪岩扬一扬名,顺便也替他出一口恶气。

但胡雪岩却拒绝了。他并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不去的理由很简单,信和钱庄的“大伙”就是当初将他开除出信和的张胖子。如果此时他和王有龄一同前往,势必让张胖子非常尴尬,大失面子。而如此张扬出去,传扬开来,张胖子在同行、在东家面前的面子也没有了。这是胡雪岩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不仅不与王有龄同去,而且还叮嘱王有龄捧信和几句,也不要告诉他们他已经见到了胡雪岩。这使王有龄对他的做法不禁赞叹道:

“此人居心仁厚,至少手段漂亮。换了另一个人,像这样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岂肯轻易放弃?而他居然愿意委屈自己,保全别人的面子,好宽的度量!”

王有龄理解了胡雪岩的用心,单独去还这笔借款时,也做得漂亮。他特意换上便服,也不要鸣锣开道,且将官轿换成一顶小轿到了信和。由于信和当初就将这笔五百两银子的单子当作一笔收不回来的死账,因此他们也没把胡雪岩代王有龄写的借据当一回事,不知随便扔到哪里去了,此时王有龄来还钱,居然遍找不到占当。钱庄张胖子将此情况据实相告之后,王有龄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二话没说,拿出该还的连本带息550两银子,只要求对方写+个已经还清的笔据,至于原来的借据,以后找到,销毁就是了。

这一出了清旧账的戏确实“演”得漂亮。正像王有龄所想的那样,胡雪岩本来就受了冤枉,且不仅为此丢了面子,而且丢了饭碗以至落魄潦倒到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终于可以为自己洗刷恶名了,换上一个人,大约真的不会肯白白放过这次为自己挣回面子,让自己扬眉吐气的机会。但胡雪岩首先想到的,却是如何保全别人的面子,难怪王有龄会打心眼里佩服他:“好宽的度量!”

商场上保全别人的面子,也是在保全自己的面子。其实,如果胡雪岩在还钱时真像王有龄起先准备的那样,为了自己的扬眉吐气而使张胖子下不了台,别的不说,他至少不会让王有龄看到他的居心仁厚和“好宽的度量”。更重要的,为别人留一条退路,也是为自己开一条出路,所谓“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别的不说,这一次为张胖子保全了面子,就使张胖子对胡雪岩不胜佩服之至,在其后胡雪岩创业过程中,真心实意以自己掌管的钱庄的力量,为胡雪岩解决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为海运局垫付漕米款项,比如出面为漕帮做保向“三大”钱庄借款以使漕帮度过难关……

归根结底,胡雪岩不凡的气度及笼络人才的手腕,都归因于他有超过常人的度量。有了这样的度量,才能处处超过常人,不结怨仇,反收人心。所以,回顾胡雪岩的成功历程,气量实在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

做事手腕必须要活络

一般而言,与别人商讨,特别是有求于别人的时候,求助方都会用温和的态度,说话也不敢强硬,恐怕引起别人的不快而使自己的计划落空。但是,每件事、每个人又是具体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做同一件事也不可能用完全一致的方式。同时,人的秉性各有差异,千篇一律用一种模式行事,未必就一定可行。

做事要对路,路子变了也要跟着变,胡雪岩一生做事无数,善于调动是他事业有成的法宝。

胡雪岩在洋枪队护粮时,也是巧使激将法,并得以成功。

在太平军围困杭州期间,胡雪岩九死一生来到上海买米。在古应春、尤五等朋友的帮助下,很快就买到一万石大米。但是如何把这一万石大米安全运到杭州却又是个大问题。沿路到处都是太平军,没有强大的武装押运是根本不行的,而胡雪岩所熟悉酌官兵都正在与太平军激战,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来押运。这时,古应春想到驻扎在上海的华尔洋枪队,准备请他们帮忙押运。

古应春首先和徒弟萧家骥来到“大记”洋庄,准备请和华尔比较熟悉的“大记”老板杨坊帮忙引见。’古应春说明来意,杨坊连声说“我自然要想办法,但为难的是,最近华尔跟吴道台闹意气,洋人的脾气很倔,说好什么都好,犯了他的性子,不容易说得进话。现在只有这样:我先派人去约他,今晚见个面。等我敷衍完了客人,我们一起去。”

听了这话,古应春开始在脑子里盘算,如何说动华尔。这时,萧家骥忽然说:“师父,我想我先回去一趟,等下再来,我要好好去问一问胡先生。”

“问什么?”古应春问。

“洋人做事情仔细,现在又是打仗,路上的情形,他们肯定要问得清清楚楚,不然决不能答应。”

“一点也不错。”杨坊大为赞许,“这位小阿弟实在有见识,那你快去快回。”

萧家骥去而复回,除了将路上的情形都问明白以外,还给古应春带了胡雪岩的一句话:“师父!胡先生叫我跟你说:请将不如激将!”

古应春感到胡雪岩有点“军师”的味道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带了这样一个“锦囊”。在去华尔军营的路上,古应春反复体味着“请将不如激将”这六个字。

来到华尔军营,见过面,杨坊先介绍古应春是浙江官场的代表之十.接着,古应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说浙江官场的正式代表是胡雪岩,一个有朝廷官职又很成功的商人,而他是胡雪岩所委派的代表。谈到这里,华尔提出第一个疑问:“胡先生为什么要委派代表?”

“他受伤了,而且伤势很重,为了在3-5日内赶回去,他需要尊重医生的嘱咐,绝不能活动。”古应春说,“他就住在我家养伤。”

“喔!请你说下去。”华尔谅解地说。

接着,古应春道及本意,想说动华尔帮忙。然而,说到一半,华尔已在不断摇头。等古应春说完,随即用冷峻的声音答道:“抱歉!我很同情,但是无法给你们帮助。”

这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让古应春忍不住发火。

他忽然想到胡雪岩的话,立即有了计策,于是,他冷笑一声,对杨坊说:“人言不可信,都说英将讲公理正义,急人之急,忠勇能战,谁知道它全不是这回事。原来只是一群胆怯贪利的庸兵而已!”

“你说谁是胆怯贪利的庸兵?”华尔勃然变色,霍地站起来,向古应春喝道。

“你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一点。说一个军人胆怯,你知不知道是多么大的侮辱!”

“如果是侮辱,也因为你的表珥就是如此!”古应春仍和他针锋相对。

古应春用英语对华尔说,“上校!杭州有几十万人濒临饿死的边缘,他们需要粮食,跟你我现在需要呼吸一样。如果由于你的帮助,冒险通过这条航路,将粮食运到杭州,使几十万人得以活命,这是‘毫无价值的冒险’吗?”

“冒这个险,没有成功的可能。”华尔点了根烟,从浓重的烟气中喷出答话。

“可不可能,我们先不谈。请你回答我:如果冒险成功,有没有价值?”

华尔被逼得没法子,只能承认:“如果能成功,当然有价值。”

“很好!”古应春紧接着说,“我认为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当然也愿意做有价值的事。你应该记得,我给你说过,这个任务并不危险,萧可以向你说明一切情况,而你,根本不做考虑,一听到洪扬的部队,就有怯意。”

“谁说的!”华尔老大不服气地说,“你在侮辱我。”

“我希望你用行为表现你的勇敢,表现你的价值。”

“好!”华尔受激,就脱口说道,“让我先了解情况。”

接着,华尔站起身,走到一张地图面前立定。事情有了转机,杨坊既佩服又兴奋,赶紧取了桌上的洋灯,同时示意萧家骥去讲解情况。接着,萧家骥和古应春相互配合,讲解了沿途的各种情况。听后,华尔感到确实不怎么危险,便答应了派兵护航。

为人处事要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从一个地方找到突破口,就可以成全一件事。做生意更是如此,手腕必须要活络,要学会用调动的思维控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