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行事,肯定创造不出什么价值,懂得创新经营自己,就能在利用他人与被他人利用中发展壮大自己。
我们要想在被利用中体现自己,就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墨守成规者不会突出自己,也不会在被利用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墨守成规也意味着没有生机,很难博得别人的喜欢。
潘石屹出生于甘肃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颁发学位”的大学,毕业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有雄心赚大钱的他却辞职下海经商了。
潘石屹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他们基本是以炒房地产起家,想办法找到了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向该公司借款500万元人民币,利息是20%,这笔钱被另一方派人监控,利润五五分成,这是他们第一笔种子资金,老潘可以说当时是被这家公司利用,而且面临的风险也相当大,在当时,这种“借鸡下蛋”的玩法还是很少。
命运有时就是在高压之下进行转折的,老潘通过那500万元钱,买房子几经周转,低买高卖,买了再炒,不仅为北京的那家集团公司赚了一大笔钱,也为自己收获了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桶金。这时,他感觉自己赚钱的时机来临,便果断地撤出海南,跟几个朋友北上京城重新创业。
1992年,潘石屹几个人创办北京万通公司。初到北京,连北京那几座大立交桥的名字都叫不上,就到处找地盖房。后来有人介绍了一块地,他一看不错,是个地铁边上的地块,就拿了下来,开始做万通新世界广场。
由于当时不大懂房地产,他给自己请了位刚刚从香港北上京城淘金的老师,将香港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策划包装手法带到新世界广场,这叫做利用他人智慧为自己谋利,这位老师的营销手法立马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万通新世界”的销售,可以说是创造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奇迹,每平方米3600美元,是当时市场价的3倍。广场1992年12月24号才动工,当年11月初就销售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在开售的6天内就拿到了5个亿港元的回款,可当时连一方土还没有挖呢!
万通公司的决策人挣钱后大量投资了一些不了解、不熟悉的行业,盲目扩张,使公司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潘石屹做出重大决策:离开万通,自立门户,他要脱离跟朋友一起经营的处境。不久,潘石屹成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现代城”,在现代城建设期间,右手边的国贸立交桥正在改造,门前的京通高速公路已开通,脚下的地铁国庆前后也正式运营。更让潘石屹兴奋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的中央商务区(CBD)从2平方公里扩为4平方公里,现代城又被圈进去了;未来北京的CBD如同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一定是最现代、最繁华、最有人气的地段。现代城创造了北京房地产史上多个奇迹。这就是潘石屹与众不同的创新的结果。
但现代城的销售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复20世纪90年代初的光景。现代城的销售并没有他们预料的那样火暴。当现代城销售出现困难的时候,潘石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管理上采用末位淘汰制,扭转了销售局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高的一天,卖了17套,成交额就达3000万元人民币。现代城的销售额创当年单个项目销售量冠军。二期SOHO现代城所引起的冲击波更是来势凶猛,正式开盘的两个多月,五百多套住房便销售一空。同时利用媒体的炒作、行家的总评、业内人士的分析,以及有意购买者的关注,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时髦名词“SOHO”飘进了千万人的耳朵里。
2002年,素以善于炒作著称的潘石屹把自己开发的“建筑师走廊”“炒”到了意大利威尼斯。潘石屹向世界宣布,他在北京郊区延庆县境内开发的别墅群,接到了有上百年历史、堪称“艺术界的奥斯卡”的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函。
“建筑师走廊”一经推出,就受到来自国内外媒体的热切关注。2002年2月,美国的《国际设计杂志》将“建筑师走廊”作为来自世界40个“创意城市”之一的北京的代表作品推向世界。业内人士认为,“建筑师走廊”以一个项目参展的案例,标志着中国大地上的另类建筑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是中国建筑界的一大盛事。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这是有雄心大志的人的一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