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85苦也好,甜也罢哲学85(1 / 1)

苦也好,甜也罢 人生苦也好,甜也罢,只是一个过程,有起点也有终点。按照佛教的说法,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便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方能自在于心间。

星云大师说过:“生理上的病叫作痛,心理上的病叫作苦。”换言之,总是感觉生活苦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苦,其心理基本都不太健全。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也说:“年少之时,我们往往无病呻吟,夸大自己的痛苦,甚至夸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约有二。其一,是对人生的无知,没有经历过大痛苦,就把一点儿小烦恼当成了大痛苦。”

对,不是苦,也不是甜,是自在。苦也好,甜也罢,如果不自在,都不是好滋味。自在最好。乐观是幸福的开始,而自在本身就是幸福。

成语也说,“苦尽甘来”。从理论上讲,解决掉苦,也就产生了乐。换言之,你的痛苦越多,你的欢乐也越多。怕就怕人一头扎进苦水中,不给甜蜜丝毫机会。

因为苦,所以甜。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苦就没有甜。苦与乐,本是与生俱来的双胞胎。在一定程度上说,每一颗苦果都孕育着甜蜜的种子,只是由于它休眠于苦的最深处,需要用心发掘,用心培养,才能茁壮成长,越开越甜。未经发掘的苦,永远是苦果一枚。

有个小寓言:秋天,一头牛嚼完一把枯草后,习惯性地眯起眼睛,反刍起来,脸上满是幸福。一条狗见了,不解地问:“牛大哥,一把苦涩的干草,用得着来回地嚼吗?你这不是吃二遍苦、受二遍罪吗?”牛说:“有些苦,多嚼几遭,就能从苦中嚼出甜来。”狗无法理解,摇摇头走开了。

能从苦中嚼出甜来,你便懂得了生活。但前提是,不管它有多苦,你得不断地嚼下去。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因吃得了苦最终品到了大甜头的人,越王勾践就是其一。被吴国打败后,他为了复国,睡在柴草堆上,吃饭、睡觉前还要尝一尝苦胆,同时命一军卒在旁边喊:“勾践,你忘了战败的耻辱了吗?”他自己则严肃地回答:“没有,我没有忘记。”经过长期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一雪前耻。

吃苦不是目的,目的是从吃苦中练出能力、本事,最终吃到甜。这貌似格调不高,实则却支配着大多数人奋斗。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想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佼佼者,都需要付出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其间不仅不可有一日稍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而且往往需要不断加码。这一过程中,难免苦不堪言,但人们为什么会练下去呢?因为人们知道,一旦练出了真本事,那便其乐无穷。这种甜有超越自我、赢得成功所带来的灵魂上的快乐,也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物质享受。既要用努力拼搏来换取成功,也要用平和的心态享受成功带来的果实。

因为苦,所以叫人生。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因为有甜蜜和成功在后面等着我们,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中的苦痛与折磨。适量的苦有利于丰富我们的人生。人只有吃了苦,才会明白吃些苦没什么不好,才会从苦中走向成熟。人只有吃过苦,才会明白甜同样能把人击倒。没有苦就没有甜,有时候,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为了不被甜击倒,还是老老实实地吃苦好。

因为苦,所以甜。但因为人世间的苦再少也嫌多,人世间的甜再多也嫌少,世上摔倒在甜上面的人,远比止步于苦的人多得多。没有甜在前面**着人们,人类不会进步,但野心也不会膨胀,道德也不会掉进泛着寒光的陷阱中。

这不是甜的问题,当然也不是苦的问题。甜与苦都是人生百味之一,都是为了人生的盛宴更丰盛。你可以把甜视作一种**,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激励。事实上,甜是一份命运的奖品,应该属于每一个付出了努力的人,而苦则是一种反面的激励。它至少让人明白,苦不好受,为了自己和家人不再受苦,你有责任用汗水去换取那份属于你的甜蜜。正常的人生没那么苦。人生有多苦,取决于你在走正路的前提下付出了多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