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38放下虚名,才活得不累哲学38(1 / 1)

放下虚名,才活得不累《清代皇帝秘史》中记载,乾隆在下江南的时候,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他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随口问在大江旁边的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这位老和尚倒也伶牙俐齿:“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老和尚真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会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所有的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正常世人的心态:愿为名利随波逐流,甘为名利放弃自我。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一事无成。古代伤仲永的故事,就足以说明了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

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作赋,被人称颂,成为一时的名人。可是仲永成名之后,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学习,长大成人之后,就和一般人一样了。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都离他而去了,一生无所作为。

名誉毕竟是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失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有一位作家,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他得了肝病,不愿告诉别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隐瞒,唯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不过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名誉累死的。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一个人如果过分地去追求名与利,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过分地追求名与利,就会使人整日茶不思饭不想,失魂落魄。其实做人还是应该做到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够活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荣誉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价值得到公众的承认,是社会根据他的贡献馈赠给他的,不是伸手要到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最终获得荣誉,脚踏实地的生活,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不要为了虚名而活。 也不要在意人家怎么看你,只要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只要你活得有价值,你自然就会获得相应的荣誉。如果为了荣誉而活,那你就会感到活得很累,活得失去了自己,活得没有了快乐。哲学39爱情,不是你的不要勉强哲学39

爱情,不是你的不要勉强 生活中,“随缘”一词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过说到缘分,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年男女,还是会第一时间联想到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果人间没有了爱情,先肯定,那样的世界会比有爱情的世界没意思得多。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人类没有了爱情,也会因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伤。

“都说那爱情美啊,我却无所谓,我为爱情流过太多的泪……”这是一首流行歌,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大都能听出一些感伤的味道。

有人说,不经失恋,不懂人生。也有人说,失恋是一种财富。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一旦事实落到自己头上,便会瞬间崩溃。因为失恋而寻死觅活的人,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就是理解当年的自己。因为爱得真切,所以痛得刻骨。然而,别人再怎么理解,也不如自己学会放开。

来看一个与“缘分”有关的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年轻的书生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很爱他,两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但到了姑娘结婚的那天,新郎却不是书生。书生大受刺激,一病不起,眼看就要归西时,门外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僧,声称自己能治书生的病。他家人非常高兴,赶紧让僧人去见书生。僧人一不开方,二不施药,只是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给书生看。书生定睛一看,只见镜子里面就像现在演电影似的,先是出现一个漂亮的女子,她被恶人杀害,曝尸荒野;不一会儿,过来一个路人,看了一眼,摇了摇头,走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二个路人经过,他见遇害的女子衣衫不整,便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女子身上,然后叹了口气,也走了。最后,第三个路人经过。他轻轻抱起遇害女子的尸身,找了个干净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把她埋了……僧人说:“你爱的姑娘就是镜子里遇害的女子,而你前生就是为她披上衣服的那个路人。你前生为她披了一件衣服,她今生与你相恋为的是报你的恩,而她嫁的那个人是最终埋了她的人,她必须要报答他一生一世啊!”书生听罢,豁然开明,不久便恢复了健康。

“缘分”属于玄学的范畴,而玄学的社会功用就是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东西。抛开这个故事的具体细节不论,故事中那位游方僧人的一番言论,说的就是佛家的缘分观,即佛家认为今生的缘分有赖于前生的修行。如果前生修行不够,那么不要勉强,勉强也没用。与其勉强,不如在今生好好修行,那么来生必定会有一个好缘分。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人已经急了:来生才有缘分,那我今生怎么办?其实,这里所说的来生只是一个比喻,是未来的意思。只要一个人能忘记昨天的爱与愁,本着友善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缘分终将到来。当缘分不再时,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愤怒,不是感伤,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之所以与某人一笑而过,到底是彼此没有缘分,还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不够关爱对方?或者说只是欠缺一点恋爱的小技巧?如果能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缘分,你就会发现世上没有所谓的有缘无缘,缘深缘浅,因为能够相遇就是有缘,关键要看人能不能把握住缘分。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古人多用这句话来形容夫妻姻缘之不易,劝世人珍惜爱情,珍惜彼此。不过,这句话也从侧面提醒我们:有些人之所以只能成为恋人,而不能成为夫妻,是因为他们修得不够,只能做恋人,不能做相伴一生的爱人。以寻常眼光看来,这自然是一种遗憾。但从反面思考,正是因为这种遗憾,让那些注定只能擦肩而过的人及时离开,彼此才能够有机会去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

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缘分,那么它就是一种源自爱情的**燃烧,而爱情本身也是一种冲动的产物。世上有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呢?或许有,但毋宁认为,那是一种感情。感情是理智的,是时间培养出来的产物。一个人与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可以产生感情。一个人与一只狗生活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感情。而爱情是冲动的,但凡冲动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有些原本有缘之人,之所以“有缘无分”,往往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因为某些人水性杨花、浪**浮夸,或许是因为恋爱中的一方,燃尽了那份冲动的爱情燃料后冷静了下来,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原本想要找的人。

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等待或者继续寻找自己要找的人。这看似很冷酷,却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的负责。想想看,对方明明不爱你,还留在你身边装作有情有义,同床异梦。这是多么虚伪,又是多么残忍?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缘分痛苦,就在于他们不懂得缘分;社会上有太多因爱而起的悲剧,也在于那些当事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并往往蛮横地认定一个人只要跟他谈恋爱,就必须嫁给他,或者娶了她。其实有一首歌词写得非常好:“原来上天是让我们来相爱的,不是让我们厮守一生的……”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爱之觉悟。没有人规定谁必须爱谁一辈子,不能白头到老,未必就是不幸。明明已经没了爱,却还要绑在一起,相互折磨,那才叫不幸。哲学40执着,但不能一根筋哲学40

执着,但不能一根筋明代的周元素是个官宦子弟兼业余书画家,他能够名显后世,主要是因为他有个呆头呆脑的笨书童——阿留。阿留笨到什么程度呢?同时代文人陆容在《阿留传》中写道,有一次,周元素命阿留打扫卫生,但他拿着扫帚忙活了半天,也没扫干净一间屋子。主人冲他发怒,他也发起了脾气,把扫帚一摔,说:“你自己会做,为什么要麻烦我?”还有一次,周元素外出访友,命阿留看家,特意嘱咐如果有人来访一定要记下他的名字,但周元素回来后,阿留却说:“你走的这些日子,来过一个又矮又胖的,又来过一个长胡子的瘦子。还来过一个长得很帅的,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后来的,我想自己反正也记不住,干脆关上大门,拒不接见。”有一天,周元素家的床腿坏了,便命阿留去砍一根合适的树枝来。阿留拿着斧子,在树林里转了整天,却空手而归,告诉主人:“树枝都是向上的,而床腿是向下的,一个合适的也没有。”某年春,周元素在家门口插了几株新柳,担心邻居家的小孩子摇动,就让阿留在旁边守护。阿留中午吃饭时,担心自己一走,小孩就会来捣乱,竟把柳枝都拔出来藏进屋里……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个叫阿留的书童十有八九是个弱智,早已笨出了笨的界限。然而,正所谓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上天不仅赐予了阿留一个仁慈宽厚的主人,还赐给阿留了一个很多人练习多年也未必能拥有的能力——调色。有一天,周元素一边调色,一边逗弄阿留:“这个你能不能干?”谁知阿留竟说:“这有何难?”说罢提笔染墨,作起画来,只见他运色有浓有淡,参差均匀,就好像他原本就会似的。周元素惊讶之余,又试了几次,都很满意,此后便专门让阿留给自己调色,一辈子也没辞退他。

作者在文章中感叹道,痴呆无比的阿留,本来是个“杯具”,最终却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幸运儿,全因周元素能容人、能识人。相较于世界上那些怀才不遇的人,阿留就显得更加幸运了。

的确,古往今来,这个世上总是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人。然而不必过多感慨,我们前面已说过,有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而阿留的故事则从侧面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逻辑:一个人能否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相应的天赋。

近代就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奥托·瓦拉赫,这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最初上学时,其父母很希望他能从事文学创作,然而一学期结束,老师对他下了这样的评语:“该生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于是父母又安排他学油画,可美术老师发现,他既不关心构图又不喜欢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很差。好在他的化学老师发现了他的优点: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于是他又改学化学,这一次,他的智慧火花终于被点燃。

类似的事情我的一位同行朋友也遭遇过:他从小喜欢音乐,小时候放羊,都不忘拣两根小树棍,对着羊群学指挥。然而他天生五音不全加破锣嗓子,虽然下过不少苦功,始终没有改善,最后“认了命”。他又改学绘画,但明显缺乏相应的天分,很多小朋友一学就会的技巧,他练好久也画不好。最后在几个朋友的劝说与引导下,从事文学创作,虽说至今仍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已彰显出不俗的潜质。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的故事更具说服力。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相信,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古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如果你是李逵,就不要去学绣花;如果你是黛玉,千万不要从军。在准备踏足某一领域,尤其是踏足那些与艺术相关的领域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我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一行,还是仅仅因为比较喜欢才做这一行?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你最好只把它当作一门业余爱好。

具体到择业上面,不要迷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相应的天赋,做不出效果,要不了多久,大多数人都会恨上那个行业。而那些已经踏足某一领域且相当执着但结局也相当令人遗憾乃至看不到一点希望的人,更应该想想,自己究竟该不该换一个相对比较适合的领域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