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巧用谐音,通常能使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从前有个宰相,他的儿子叫薛登,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苦于无从下手,便从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
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刻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 “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边上的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您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
“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又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想了想后,同意了。
随后,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地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听了他的话皇上高兴极了,当即便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话说的是办事的一种方略,运用在说话中,则更有奇效。
唐宪宗曾问李绛:“谏官中有很多人毁谤朝政,却没有事实根据,我想贬斥其中一两个言辞较激烈的,来警戒其他人,怎样?”
李绛回答说:“这恐怕不是陛下的想法,一定是奸邪的臣子用这种话来蒙蔽您的耳目。大臣的生死,取决于君主的喜怒,因此敢开口谏诤的又有多少?即使有劝谏的,事前也要昼思夜虑,把准备说的话早晨删去一点,晚上又删去一点,等到呈奏上来时,剩下的根本不到十分之二三。所以君主孜孜不倦地寻找谏言,还怕找不到。何况还要加罪于敢谏的人呢?像陛下刚才所说的那样去做,就会杜绝天下人的正直言论,这不是社稷之福啊!”
宪宗赞扬了李绛的话,取消了惩办进谏者的打算。文中李绛明知这是宪宗的主张,但他怎么敢与宪宗在观点上争论对错,只有强把宪宗自己的主张引为臣子的主张,加以毫不留情的反驳,让宪宗明白他的想法的利害关系,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
引石攻玉,也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声东击西,假错他人之义,达到自己的目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宋太祖夺得天下不久,就问赵普:“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
赵普回答说:“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当今之计,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
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命令左右伺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我如果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的金殿龙袍,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会忘记。然而做天子也不快乐,简直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寝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
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我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我干掉。”石守信等人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
太祖说:“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皇袍给你们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是不可能的了。”
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太祖于是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乏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姬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们君臣之间也免去互相猜忌怀疑,不也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陛下能替臣等考虑得这般周到细致,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
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以自己有病为由,无法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引石攻玉,用谈判的语言来说也叫“引起竞争”,是谈判者可资运用、行之有效的基本谋略。
作为一种说话技巧,引石攻玉,不一定要引起竞争,只要能用引来的“石”将“玉”攻开,就已经达到目的。但运用之时必须选准自己所需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