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圆场”(1 / 1)

做人受欢迎其实就是深谙人际交往中的方圆之术。在需要“圆”的时候圆融一些,便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这种做人的技巧就是善于圆场,它的功能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从主动的角度说,是别人露丑了主动打打圆场;他人陷入窘境,主动解围,去给他们找个台阶让他们下得了台。

从被动的方面讲,自己造成失误时,要善于补救,自圆其说。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他人很有可能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

为人处世想要功德圆满,有一个良好的人脉资源,少了圆场术的说话技巧支持,很可能会是个“豆腐渣工程”,是只能说说而不能达到的幻觉,顶多像肥皂泡一样“一圆即灭”。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圆场的一大原则。然而,台阶怎么个给法,圆场应该怎么打,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很清楚。下面对怎样圆场做个简单总结。

1.怎样替自己打圆场

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为自己打圆场最主要的是不刻意回避掩饰。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

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就稍作解释。如果性质较严重而且引起了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即诚恳地致歉,然后较为郑重地做些解释。要当场予以解决,拖得越久,后果越不好。

2.怎样为别人打圆场

有时双方处于尴尬的境地时,第三者若是巧妙地为双方打个圆场,能让凝滞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据传,戈尔巴乔夫携夫人赖莎访问美国时,在赴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的途中,他在闹市突然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苏联安保人员急忙冲下车,围上前去,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他怕行人口袋里有武器,行人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立即出来打圆场,她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安保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他丈夫握手。顿时,气氛变得热烈了,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而赖莎的妙打圆场缓解了当时尴尬的场面。

3.劝架的原则

没有矛盾与纠纷,人际交往中就没什么可圆场;少了尴尬和僵局,也无须讲什么调解和说和。反之,只要有这些事,就免不了劳驾和事佬们来大显身手。事实上,只要圆场有术,世上没有劝不开的架,也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

那么在劝架时,怎样做才有效呢?有三条原则要遵循。

原则一:不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劝架的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原则二:要分清主次。吵架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这样才比较容易平息纠纷。

原则三:要客观公正。劝架要分清是非,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笼统地对双方都作批评,这不能使人心服。有些纠纷由于原因复杂,或者由来已久,因而调解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地阐明事理,使双方产生认同感,达成共识,从而解决纠纷。

4.“和稀泥”的技巧

一般来说,不能“和稀泥”,但对无关大是大非的小争执,作为旁观者,就应该“和稀泥”。

“和稀泥”有三种技巧。

技巧一:支离拆分。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这时,第三者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把其中一人支开,让他们脱离接触。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技巧二:善用虚荣心,以恭维圆场。对当事人十分懊恼或不快时,只要旁人说几句得体的美言,便雾开云散了。

一次,解缙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半天没有任何收获,心中不免惆怅。景文见状便说:“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

技巧三:以情制胜。第三者可以拿双方过去的情分来打动他们,使他们主动“退却”。或者以自己与他们每个人之间的情谊作筹码,说:“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你们闹僵了,让我也很难过,就看在我的面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说来,双方都会领第三者这个面子的,顺梯就下了。

圆场之“圆”没有一成不变的技术,圆场之“场”也无特定无疑的情形。圆场需要有心人,更需要适应性强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