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体说,即当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表达某一事物或道理时,运用联想或想象,引进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体、更贴切、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使听者爱听,听得明白,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如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如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看来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让普通人也能够理解。
人们说话是为了描绘事物,或阐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这些东西表述得生动具体,使别人印象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运用贴切的比喻,就能化难为易。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子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到他,便说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子生气,脸上显出怒色。
庄子说:“昨天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臣子,先生能不能给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越的君主,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能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常待着的水,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竟然这样说,先生只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