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方强势的情况下,没有博弈,只有服从。强势一方是规则的制定者,在强者面前,不要正面交锋,要学会顺势而下,韬光养晦,还要善于“搭”强者的“便车”,等待机会,以弱胜强。
强者往往是规则的制定者
在狼面前狐狸是弱小的,狼是规则的制定者,它想打狐狸,可以找任何理由。
规则永远是强者的专利,在博弈中哪一方处于强势地位,制定的博弈规则必然对其有利。例如,法律是一个国家的规则,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最古老的法律——古罗马法中,规定了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不允许奴隶背叛,奴隶也是可以买卖的,这就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其法律是保护资产阶级意志的,资本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便提到了至高的地位,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诸多国家的法律更是体现了大财团的意志。我们中国的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因为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又比如,股市永远都是庄家的天下,因为庄家具备拉高股票的实力;散户只能跟进赚点小钱,一旦跟错或逢上庄家震仓,便可能赔掉。
规则虽然具有约束力,但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实力作为依托,什么样的规则都没有意义。
在生意圈内,谁拥有雄厚的资金,谁就有对市场的话语权。拥有雄厚资金者可以大规模地收购产品引致产品涨价,从而获取巨额利润。第一代互联网热潮中倒下的企业多是因为资金实力不济,前期资金烧完,后续资金跟不上。Sohu、Sina崛起是因为有强大的资金背景,TOM网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它不断宣传其背后的投资人是李嘉诚以彰显其强大的资金实力。
实力决定地位,决定利益,如果你想让游戏规则按自己的意志制定,那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避免以卵击石
以卵击石的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与强者正面交锋就像鸡蛋碰石头,结果只有惨败。
顺治帝驾崩后,年少的康熙登基,身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依仗自己的权势培植亲信,打击异己,将朝廷大权操于他一人之手。他网罗亲信,广植党羽,在朝中纠集了一股欺藐皇帝、操纵六部的势力。辅国公班布尔善处处阿附鳌拜,结党营私,在朝中利用权力擅改票签,决定拟罪、免罪,由于他帮助鳌拜剪除异己有功,被擢为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
鳌拜一门更是显赫于世,他的弟弟穆里玛为满洲都统,康熙二年被授靖西将军,因镇压李来亨农民军有功,擢阿思哈尼哈番,威风一时。巴哈也是鳌拜的弟弟,顺治帝时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其子纳尔都娶顺治的女儿为妻,被封和硕额附。鳌拜的儿子纳穆福官居领侍卫内大臣,班列大学士之上。其后受袭二等公爵,加太子少师。鳌拜的侄子、姑母、亲家都依仗他的职位得到高官厚禄,甚至跻身于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亲政后,决定收回大权,并准备取消辅政大臣的辅政权力,使鳌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鳌拜与康熙帝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更趋于激化。但鳌拜在朝廷中势力很大,康熙不敢妄动,一旦逼反鳌拜,很可能自己皇权不保,所以康熙深知不能与鳌拜正面交锋,必须智取。
鳌拜将自己的心腹纷纷安插在内三院和朝廷各部,一时间“文武各部,尽出其门下”,朝廷中形成了以鳌拜为中心的庞大势力。康熙对此深感不安,所以他冥思苦想剪除鳌拜的办法,终于想出了一条计谋。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因事觐见,康熙借此良机,利用自己训练的一批少年卫士,将他捉住,送入大狱。接着命康亲王杰书等进行审问,列出鳌拜主要罪行三十款,朝廷大臣议决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康熙考虑到鳌拜是顾命辅臣,且有战功又效力多年,最后定为革职籍没;与其子纳穆福俱予终身禁锢。后来鳌拜死在狱中,纳穆福获得释放。鳌拜死党穆里玛、塞本特、纳莫、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泰必图、济世等主要罪犯,一律处死刑。曾经猖獗一时的鳌拜集团就这样被彻底铲除了。
所以,面对强者,要避开其锋芒行事,这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给除掉对手创造机会,在与强者博弈中一定要注意“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策略,绝对不能干螳臂当车的蠢事。如果没有实力除掉对手,就还要继续隐藏下去,修炼内功,等待时机。
弱势变强势的谋划之道
在博弈中,处于弱势的一方除了以静制动韬光养晦外,还要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以免错过时机。
秦始皇称帝后第五次巡视全国各地,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据说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但只有十八子胡亥被允许同行,因为他特别受到秦始皇的宠爱。据《史记》记载,这次巡视东至会稽,渡江至琅琊,再取道西返。7月,车驾至平源津,秦始皇病重;至沙丘平台,病情严重。他自知不能治愈,于是命令赵高拟定诏书给长子扶苏,要扶苏把军务托付给蒙恬,速回咸阳办理丧事。诏书写毕,还来不及封**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赵高拿了秦始皇的玉玺和遗诏,心情十分沉重。当时知道遗诏内容的只有李斯、胡亥和他3个人,因为秦始皇死在出行的路上,立太子的事未定,丞相李斯恐天下发生动乱,就命令秘不发丧。每到一地,按例进膳,朝廷百官照样还要报告政务,亲信宦官就在车中假托皇帝命令批复百官的奏本。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教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两人关系密切。赵高原是赵国国君的远亲,自幼受宫刑,长大后进宫当宦官。他曾经犯大罪,秦始皇命蒙毅去审理,秉公执法的蒙毅判赵高死罪。秦始皇因赵高办事比较干练,又精通刑狱法令,所以就赦免了他。这时的赵高担心如果让公子扶苏即位,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恬、蒙毅兄弟就会受到宠信,对他不利。这个时候,赵高就处于一个是生还是死的困境选择之中。为此,赵高策划了一场夺嗣的争斗,决定把胡亥推上皇位。
赵高扣下皇帝的信件,游说胡亥道:“陛下离世,没有遗诏封诸皇子为王而只赐信给长子扶苏。扶苏一到咸阳,就将即帝位。公子你却无尺寸之地可以立足,你想过该怎么办吗?”胡亥说:“贤明的君主了解大臣,贤明的父亲了解儿子。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赵高面露一丝奸笑说:“现在皇位的归属取决于您、我和李斯3人,希望公子要抓住机会。‘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怎可同日而语呢?”胡亥对赵高的奸计心存恐惧,但皇位对他的**实在太大,也就不管那么多了,最后只是有点担心:“现今父皇的遗体还在路上没有发丧,此事怎么对丞相说呢?”
赵高知道,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他的阴谋是无法得逞的,遂去劝说李斯。李斯起初还以忠于君事自命,但赵高晓之以利:无论才能、功劳、谋略、声望,以及和扶苏的私人情谊,你李斯哪一点比蒙恬强?公子扶苏即位,必定宠任蒙氏,以蒙恬为丞相。这样,你的荣华富贵不仅没有了,而且你的子孙也将会受到伤害。只有公子胡亥,仁慈可爱,轻钱财,重人才,在始皇的所有公子中没有谁比得上他。出于对权势的欲求,李斯终于被赵高说服,同意照赵高的意思去办。
三人狼狈为奸,对外宣称李斯接到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赵高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先发制人,取得夺权斗争的胜利。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下,而他相对而言又是弱者的时候,他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阴谋诡计,抢得自己的优势地位,因为弱者非常明白强势一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谁取得了强势的地位谁就有制定规则的权力,谁处于弱势地位谁就只能服从规则,最终胡亥成了秦二世,赵高也成了显赫一时的权臣。
强弱博弈的借力用力
在强弱的对局中,要善于观察形势,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找到了,从容发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轻易地付出极少的成本而获得极大的收益。
弱者与强者博弈,博弈规则由强者制定,博弈力量也是强者最大,弱者可以“搭”强者“便车”,也可以暂时隐其锋芒,这是弱者对局强者的生存之道。但弱者忍辱负重,在强者的阴影下生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自己变为强者,取代强者的位置。弱者与强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强者决定着矛盾的主流走向,因为这对矛盾中,强者是性质和内容的规定者。但矛盾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发生转变,所以弱者在与强者对局中要学会如何以弱胜强,以弱胜强一般是借力用力的四两拨千斤之术和反间之道。
在双方的对局中,要善于观察形势,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找到了,从容发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轻易地付出极少的成本而获得极大的收益。
西汉初期,匈奴仍不断侵扰北方边境。刚刚做了皇帝不久的刘邦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师南下,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不想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中了匈奴兵的埋伏,被30万匈奴骑兵包围。当时,匈奴兵的阵势十分壮观,战阵的东面是一色的青马,西面是一色的白马,北向是一色的黑马,南面是一色的红马,气势逼人。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7天,救兵被阻,突围不成,又值严冬,粮草断绝,许多士兵的手指都冻掉了,刘邦焦急万分。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硬拼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对手又是死敌,没有商谈的余地,真是一个板上钉钉的死局。
正在这危难之际,刘邦手下的大臣陈平想到一个妙计,他派使者求见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给她送去一份厚礼,其中有一张洁白的狐狸皮,并对阏氏说,如果单于继续围困,汉朝将送最美的美女给单于,那时你将失宠。同时,陈平又令人制造了一些形似美女的木偶,装上机关使其舞动。阏氏远远望去,见许多美女舞姿婆娑、楚楚动人,担心汉朝真的送美女来,于是,她说服单于放开了一个缺口,刘邦趁机冲出重围。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在白登山,刘邦已身陷困境,如果匈奴一举进攻,也许汉朝的历史将被改写。此时双方实力之悬殊可见一斑,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平却巧妙地想到了利用女人的嫉妒来突围的妙策。刘邦突围后,便又成为与匈奴对决的强势一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美人计”同样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比起一般的美人计是为男人而设,目的在于勾引、盅惑男人,这个“美人计”针对的是女人,利用单于阏氏自保之心,借外力解围。
优未必胜,劣未必汰
弱者并不是等死的,不管自己多弱,都会想方设法做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进化论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优胜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
但优胜劣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面上的优劣就决定了一切,人是智慧的生物,有时候结果常会事与愿违。
博弈其实就是互动的策略性问题,在每一次的利益对抗中,每个人都是在寻求制胜之策,不管对方是怎样的策略,均采用对自己最佳的方法。弱者并不会“等死”,不管自己多弱,都会想方设法做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有一人很高兴地对他的朋友说,他刚才一下子战胜了3个世界冠军。他的朋友非常了解他,感觉根本就不可能。
他反而不屑地说:“我和象棋冠军比游泳,他被我落下一大截;我和游泳冠军比骑马,刚跑完一圈,他就从马背上掉了下来;然后我和赛马冠军比下棋,他输得很惨。”
朋友听了,目瞪口呆……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真假我们没有必要考究,事情的本身体现了一种智慧竞争的法则。故事里的那个人之所以能战胜3个冠军,是因为他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并做到了扬长避短,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人组成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人,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堪一击。所以,优未必胜,劣未必汰,真正懂得扬长,才能避短。
弱者不一定完全弱,要找到自己生存的法则,上面的章节中我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本来是“弱者”,他却赢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不与强者争一时的长短,依据自己的实际,错开对方的优势,以长击短,因此取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扬长避短,剑走偏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知道你在这方面比不过人家,可是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做,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呢?
当你斗不过别人的时候,采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处事也是不错的,当你与世无争的时候说不定正成全了你的成功。
3个学子甲君、乙君、丙君,他们经常在一起争论,因为甲君和乙君信奉竞争哲学,认为优胜劣汰的法则是真理,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而身体虚弱,并且还不怎么聪明的丙君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类应该合作,而不应该相互竞争。甲君和乙君经常因此笑话丙君的观念,时不时地还为难他,但丙君坚持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这3个学子外出探险,在茫茫沙漠中迷了路。沙漠一望无际,而头上烈日炎炎,淡水越来越少了。为了活命,信奉竞争哲学的甲君和乙君终于打了起来。
在这场为了争夺淡水的争斗中,甲君当场被杀死了,乙君因为争斗而身负重伤,不久以后也死了。最后只剩下了丙君喝着剩余的一点点淡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学会置身事外是一种智慧,也是博弈的一种高手明段,目标是在混乱的时候保护自己,其实大家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当一场冲突很严重的时候不是要去打倒对方而是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在这个时候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所以,优势与劣势不是绝对的,只要运用好自己的智慧,劣势不一定会被淘汰,也可以胜利,就像我们当年抗战一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枪手的对决中,想要始终保持胜利,不仅是能力决定的,还需要智慧,当别人正打得火热的时候,正好可以提高自己的实力。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比别人优秀太多,总是难免会成为大家议论或者是对付的对象。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当枪手对决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击倒谁,而是要先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找到自己有利的地位。
弱者在博弈中一般都是不被大家重视的,很多人都觉得弱者不是一种威胁,因此在博弈的初始,弱者是处于安全位置的,但是这个安全并不是绝对的,很好地利用了对手的这种心理,用这种思想来争取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在枪手的对决中,想要始终保持胜利,不仅是能力决定的,还需要智慧,当别人正打得火热的时候,正好可以提高自己的实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有A、B、C3个射击手,C的命中率是30%,B的命中率是80%,A是神枪手,命中率是100%。假设3个人轮流互相射击,每个人最多放2枪,可对其他两人中的一个射击,也可对空射击,再假设只要被命中,就一枪毙命。考虑到C的水平最差劲,由C第一个射击,然后是B,最后是A。问:C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存活率最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C应该对空射击,才能保证自己最高的存活率(41.2%)。再多做一些计算,可得出B的存活率是56%,A的水平最高,存活率却是最低的,只有14%。这个结果很有意思。A的能力是最强的,却在这场博弈中最难存活下来,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样,“生存”不但取决于你的能力,更取决于你对别人的威胁程度。一般而言,能力越是超强的人,对别人的威胁也是越大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个人能力并不与生存能力成正比。要提高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对A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装“莽”,也就是“大智若愚”,通俗一点说就是“扮猪吃老虎”,这样实在是无奈之举。
C的策略也很有意思,与A和B相比较,他的能力差很多。面对两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他的最佳策略是对空射击,不招惹强敌,让A和B相斗,他坐山观虎斗,偏安一隅,坐收渔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他是绝对不能让A和B中间的任何一个真正倒下的,任何一个倒下,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他了。
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宋朝的皇帝和他的臣僚们对国家决策没有进行这样的博弈分析:宋朝军事力量薄弱,和辽、金、蒙古相比较,差距都很大,就犹如上面这个博弈范例中弱者C的角色,它的最佳策略就应该是挑起强敌的互相争斗并保证任何一方不能倒下。可惜先有宋徽宗的“联金抗辽”,辽国被灭了,宋朝的江山也被金国吃掉了一半。到南宋,又把脚踏进了同一条河里,搞了一个“联蒙击金”,金国被灭了,宋朝剩下的一半江山也没了,陆秀夫只好背着小皇帝跳海了。
如果把次强者B的命中率改动一下,改成40%,只是比弱者C稍稍强一点,能力相近,和A的差距都很大,重新计算C的最佳策略,结果是C的最佳策略是向A射击。放在现实中的例子就是魏、蜀、吴三国相争,曹操占据中原,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无人可以争锋,就犹如上面范例中的A;东吴盘踞江东,历经三世,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国家太平,但实力和曹魏相比,还是差距很大,就犹如范例中的修改参数后的B;刘备最弱,就犹如C。所以刘备的最佳策略就是联合东吴,抗衡最强者曹操。这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深意。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占绝对的优势。如果在这件事情上作为一个弱者,我们不必要去一味地争强好斗,有时候示弱也是不错的方法。
有对年轻夫妇结婚刚3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个不停,感情就像阳光下的雪,变得越来越薄。有天,那位妻子向朋友诉苦说,这种日子无法忍受,还不如离掉算了。每次吵架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对方不对,想要个合理的说法,但是每次她的丈夫总是有很多的借口,说得她不能辩驳,却不甘心。
朋友建议说:“再争吵”,不要一味地逞强,“要学会示弱。”
“示弱?”她反问,“现实生活中女人本来就扮演弱者的角色,继续示弱,岂不更让男人得寸进尺?”
当然不是。这里的示弱是有技巧的,能达到逞强无法达到的效果。朋友举例说:没有触及原则问题的争吵,不必针尖对麦芒,即便理由充分,更不必得理不饶人。不如悄无声息地低下头来,做一种无辜无奈状,必要时,楚楚可怜地看他一眼……“英雄惜美”是男人的天性,而且退让更容易博得理解,远比控诉要更有力量,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以后再遇到细小的家庭矛盾,这位妻子如法炮制,果然收效明显,少了吵闹,多了分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温情脉脉的恩爱。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也是很有学问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对夫妻之间的争吵总是以丈夫的能说会道结束。大家都想争得胜利,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的胜利呀,一方太尖锐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尖锐。
针尖对麦芒的战争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一方太强势了,另一方肯定会不甘心,必然会有抵抗心理的,这样长期下去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示弱也一种策略,不能压倒对方,那也可以让对方软下来。
遇到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的立场,自己和对手之间的差距,究竟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世界上什么层次的人都有,任何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太招摇的人总是容易树敌,不管是别人真正想要超过他或者是被嫉妒,所以,有时候弱者要学会低下头,要学会坐山观虎斗,不要随随便便和别人硬拼。
劣势很可能是优势
看待任何事情都要有两面性,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当你觉得一件事情不好的时候也许它就将变得很好。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坏是相对的,不要一味地埋怨自己的弱势之处,动动脑子就可以让它转变。
有些人面对自己的短处或劣势,拘泥其中,怨天尤人,却不想方设法借势而行,那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人生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只要你用心去做,劣势同样可以转变为优势。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的劣势看成是劣势,那么你的劣势就真的只是劣势了,想要有所转变的话,那你首先就要有转变的心态。
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于是他拜了一位日本柔道大师为师。尽管他学得不错,但是他的师傅由始至终只教他一招,而且对他说:“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男孩心中迷惑,但他依然听从师傅的话,下决心将这一招练到极致。1年之后,男孩将此绝招练得烂熟于心,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在此时,师傅要带他去参加一场兵法赛事,男孩也很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武艺,便欣然同意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场比赛中,男孩很轻松地便战胜了数位对手。当最后一位挑战者走上台时,男孩不禁有点担心,因为眼前的这位挑战者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看起来不容易对付。男孩不由得提高了警惕,幸好,他闯到了最后一关。其他挑战者在这种情形下,变得焦躁起来,男孩从挑战者的眼神中看出了破绽,于是,他使出师傅教给他的那一式绝招制伏了对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事后,男孩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单凭这一招就能赢得比赛呢?师傅这才告诉他,原因有两点:“第一,你熟练地掌握了基本功。第二,你将这一式绝招练习得纯熟,而战胜你这一招的唯一方法就是抓住你的左臂,但你失去了左臂,对手自然不可能将你制伏。”直到此时,男孩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师傅仅教给他一招,从而让他战胜了对手,就是将他的劣势变成了优势。
这就是一个把自己劣势转变为优势的例子,在你的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优势,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客观条件和机遇,把自身的特点都发挥出来。这个男孩有一个好师傅,是个伯乐,懂得借用男孩的弱势,让男孩的缺点变成了别人难以攻击的优势。
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师傅存在,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自身的特点。鱼依靠鳔才能在大海中自由沉浮,但没有鳔的鲨鱼,为了不使自己下沉就得不停游动。长此以往,它们身体的肌肉越来越强壮,体格也越来越大,终成“海洋霸王”。这就是“鲨鱼效应”。
每个人都有劣势,有优势。总是有许多人为自己的劣势、缺陷而苦恼不已。然而,与其为自己的缺陷费心费神,倒不如想想,怎样弥补自己的缺陷,利用自己的缺陷,让它在别的方面成为优势。
虽然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如果找到了这些缺陷的突破口,那就不怕了。找到突破口,让自己的缺陷在别的地方发挥优点,就可以把劣势变优势了。
常宁一小镇新开了两家鱼馆,为吸引顾客,双方都打出“正宗野生鱼”的招牌,声称店内鲆鱼保证全部是江上渔船直接供货。
开始的确如此,但随着两店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仅凭渔夫送的鲜鱼已难以保证食客所需,再加上近年来水域污染严重,野生鱼资源越来越少,鱼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孙家鱼馆老板为了节约成本,无奈将菜价抬了上去,以致顾客数量锐减,生意日渐冷清。而刘家鱼馆老板头脑活,他认为不能提价。提了价,谁还来呀?但也不能高进低出,怎么办呢?他悄悄以网箱鱼替代野生鱼,因为价格低,吸引来不少食客。
这天,因为刘家鱼馆客满,几个食客只好转身到了孙家鱼馆。几个人坐下来点了几条鲤鱼,正吃着,其中一个人突然大叫起来,孙老板闻声出来一看,只见一位食客被鱼嘴内遗留的鱼钩钩住了嘴,鲜血淋漓。孙老板赶紧把受伤的食客送到了医院治疗。忙碌下来后,孙家鱼馆不但未收1分钱,反而倒赔了食客1000元医药费。
刘家鱼馆的人见孙家鱼馆一蹶不振暗自庆幸,间或在言谈中透出“看看他孙家鱼馆不行了,吃鱼还钩破了食客的嘴,还有谁敢去”的幸灾乐祸。第二天,孙家鱼馆门前贴出了用大红纸书写的醒目的“致歉声明”,声明中说:本鱼馆所供鲜鱼由于是渔夫从江中垂钓所得,致使鱼钩留鱼嘴并逃过服务人员的检查,最终造成了鱼钩误伤顾客的事情发生。同时,孙家鱼馆还保证今后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孙家鱼馆“致歉信”贴出来没几天,情况发生逆转,食客大增,门可罗崔变成了门庭若市。原来人们通过“致歉声明”明白了孙家鱼馆的鱼是纯野生的,要不鱼嘴中咋有鱼钩呢?网箱鱼自然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再说,孙老板敢于承认错误,说明孙家鱼馆诚实守信,不唬人。至于鱼价调高的问题,钓的鱼嘛,肯定是要比网箱鱼的成本高。
有好事者,专门到刘家鱼馆再仔细品,结果发现味道就是与孙家鱼馆的鱼不一样,事情传出去,孙家鱼馆的生意又重新红火起来。
对孙老板而言,本是件心烦事,反倒成了体现诚信的好时机!假设孙老板不采用逆向思维挽救事态,恐怕这件“祸事”就变成了致命伤,饭店就要关门了。人的思维最怕僵化,一旦僵化形成定式就会产生误区。做生意如果只沿着——种思维的“死胡同”,就成了“憋死牛”。而逆向思维的一个小小转变却很可能让你绝处逢生,由劣势转为优势。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仔细想一下你的生活,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会利用自己的劣势,做得让你佩服不已。我们也要学会利用自己的劣势,把不利的因素引导着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清-陈光宪《历代名将事略·先击》有云:“如敌之强,实强于我,我先攻击弱,无损其强,而力已疲矣。先强先弱,总在因势而动。”这就是说要想获得胜利,需要“因势而动”,但是我们要明白,很多时候,有些“势”没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策略。我们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把自己的劣势转换到另外的场合变成优点,即可胜利。
两个弱者之和大于二
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也许别人正可以利用你的弱点攻击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弥补。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有渊源的。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5丈高,40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好不容易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
那城门口有3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3天3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沙里。这一招,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你看,这几个臭皮匠的智慧与诸葛亮比起来绝对是天上地下,但是这一局的博弈诸葛亮没有占到上风,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人的思维都是有漏洞的,在想问题的时候,考虑范围只能局限在自己的思维定势内,而且有时候两个人刚好可以互补,让弱势的部分不再是问题,这时候两个弱者的和就不再是两个弱者,而是一个强者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鱼,另一个人要了鱼竿,然后,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样的东西给了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果,只看见自己不足的人永远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弱势里面,而看得深远的人却不一样,能够看到合作的远大的作用。就像上面得到了鱼竿和鱼的人,其实他们都明白,只有鱼不过能暂时生存下去,而只有鱼竿就更麻烦了,钓到鱼了能活下去,如果还没有钓到鱼之前就饿死了,那就没得说了。只有拿鱼竿一边去找钓鱼的地方,一边拿现成的鱼维生,才是最佳的合作方式,最佳的生存方式。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
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要注意分工的明确,每个人干什么要分配合理,否则就会乱套了。
地产大王潘石屹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他与妻子的生意搭配让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始终站在地产界第一位。
潘石屹的缺点在于设计、财务方面,长处在于他对于市场有着超常的嗅觉。
“记得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们生产队里种了好多的瓜,大人们出去卖,老是卖不出去。后来他们让我去卖,我每次都卖得干干净净的。”潘石屹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证明他是一个天生的好商人。
在SOHO中国上市之前,潘石屹的妻子张欣曾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记者问张欣:你是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又在华尔街工作过,可为什么更关注美学以及设计这类在商业中较为“软性”的部分呢?
“和我相比,潘石屹天生就是个更好的商人。在市场嗅觉方面,我没有他那样敏锐的直觉。”张欣干脆地回答。
10年前,为了开发北京CBD的处女地,潘石屹选中了今天SOHO现代城的所在地。当年,所有境外开发商都认为,这个气味不佳的地点并不适合用作CBD的选址,因此无人愿意与潘石屹合作。而10年后,潘石屹用事实向他们做出证明。
上市之前,潘石屹和张欣的分工是:前者负责寻找项目、市场、营销和财务,后者负责规划、设计和工程。
SOHO中国进入上市的程序后,财富大权就交由华尔街出身的张欣负责了。
目前,由于张欣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要高于潘石屹,因此有人戏称潘石屹是给妻子“打工”,潘石屹却说,这只是一个“家族安排”,没有什么特殊目的。
这样的两个人在我们看来是强人了,但是他们仍然知道自己的弱势在哪里,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也许别人正可以利用你的弱点攻击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弥补它,潘石屹和妻子的合作就让自己的业绩无可挑剔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会时时处于强势的状态,假如在处于弱势时的智慧与策略就格外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