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家科学仪器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的仪器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仪器,通过那家公司的仪器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以预计,如果继续这个项目,公司有近90%的可能性将损失500万,有近10%的可能性将赢利2500万。到目前为止,项目刚刚启动,还没有花太多钱。从现阶段到产品真正研制成功投放市场,还需要耗资50万。你会选择继续坚持,还是现在就放弃?
选择做这个项目,有10%的可能性会赢利2500万,有90%的可能性会损失500万,且该项目还没有投入太多资金。面对这样的情形,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然而,当事情变成了下面的状况时,你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你依然是这家科学仪器公司的总裁,对于新仪器的开发,你们已经投入了500万,只要再投入50万,产品就能研制成功,正式上市。成败的概率和上面的案例相同,你会选择坚持做下去,还是放弃呢?
把这两道题给一些企业的负责人来做,对于第二道题,绝大多数人给出的回答都是“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已经投入了500万,再怎么样也要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可以收回成本。然而,懂得沉没成本的人也许会明白:为了已经沉没的500万,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来的投资,还会再赔上50万!
沉没了的成本,很像是一根“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问题是,为什么人有时会犯“执迷不悟”的错误,甚至在撞了南墙之后,还不死心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生有一种想把事情做完满的内在冲动。比如,你试着去画一个圆,在最后留下一个缺口,再看这个图案时,是不是总想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蔡戈尼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甲乙两组受试者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甲组一直演算完毕,中途并未受到干扰;乙组在演算途中被要求停止,而后要求两组受试者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
结果,乙组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下来,因而容易忘记。对于解不开或未解开的问题,就想要尽一切办法完成它,因而一直在脑海中徘徊,难以忘记。
在博弈中,这种心理效应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报纸上曾经刊载过一条新闻:河南有一位执着的文学青年,高考落榜后就夜以继日地搞诗歌创作。他一篇篇地投稿,又一篇篇地被退回。一气之下,他跑到新疆去找灵感和机会,可去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人愿意收留他。
饿了5天的他,身体透支得厉害,精神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无奈之下,他回到家,服下了一瓶毒药。被抢救过来之后,亲人们责怪他不懂事,父母还发誓今后再不认他。面对这一切,他沉痛地说:“一个不幸的人选择了文学,而文学又给了我更多的不幸。”
要说这也是一个有目标、有抱负的青年,对自己喜欢的事也很有毅力,可为什么他最终落到了这样的境地呢?博弈是讲究成本的,为了某件事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到头来却发现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时,该怎么办?此时,最理智的做法,不是用坚持换奇迹,而是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问自己:这个方向对吗?是不是该转个弯?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导“坚持就是胜利”,但对于某些事情,坚持未必有结果,半途而废也不总是坏事。学会审时度势,看清问题的实质,放弃错误的坚持,就是赢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