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谬误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源自两个问题:一是损失憎恶,一是沉没成本。所谓“损失憎恶”,实质就是害怕浪费资源;而“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在正式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我们都会投入成本,如果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之前的一切就等于白费了。我们常常会因对沉没成本感到惋惜和眷恋,选择继续原来的错误,结果却陷入更深的坑洞,损失得更多。
A每天都要搭乘公交车上班,从他家到公司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坐大公交车,但不能直达公司,还要走一段路,必须经过一个超市和一个早市,大约需要10分钟;二是走到街角,大约30米开外,搭乘小巴直接到公司。由于A每天要带便当和电脑,穿过早市很不方便,所以他通常都会选择第二种方式出行,即乘坐小巴直达公司。
一天早上,他在小巴站点等车。由于小巴车每次发车间隔的时间较长,也不太准时,他等了很久,依然不见小巴车的影子。他心想:已经等了这么长时间,就再等等吧!凭经验,如果能在7点40分坐上小巴车,一般是不会迟到的。
时间很快就到了7点40分,小巴车还是没来。他只好选择坐出租车,可到了这个时候,出租车也不多了。更倒霉的是,虽然最后搭上了出租车,可还是迟到了。结果就是,他不仅花了打车的钱,还失去了全勤奖。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在决策时过多地考虑沉没成本。
2000年12月,英特尔公司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启动这个项目时,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可通过高度集成的设计来实现,因而希望开发出整合型芯片,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
然而,后来的PC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降低了成本,整合型芯片并没有如预期那般获得大量的市场需求。英特尔公司认清了这个现实,果断地停止了Timna项目,避免了更大的支出。
在博弈场上,每一个决定做出后都很难收回。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决策是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壮士断腕”。这一点,不管是在政坛、商场,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是适用的。对待那些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当秉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不甘心而投入更多无效的成本,徒然地增大损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假如你花费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会怀疑这部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得到了证实:影片糟糕透了。此时,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略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能收回。”
斯蒂格利茨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沉没成本。同时,他也指明了对待沉没成本应当持有的态度,那就是忽视它、舍弃它!话虽如此,可回归到现实中,多数人还是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喜欢、不满意的电影,原因就是怕浪费了买票的钱。为此,他们将会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得不偿失的。除了沉没成本,我们还应当考虑到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因为做一件事情而失去做另一件事情的机会。通常,沉没成本是显性的,机会成本是隐性的,我们通常会因为过于关注沉没成本而忽视机会成本。
还以看电影为例,明明已经发现电影不是自己喜欢的,却还要固执地待在电影院里,甚至以睡觉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显然,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倘若果断放弃,把剩余的一小时用来读书或锻炼,无疑也是一种收获。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当沉没成本收不回的时候,减少机会成本的损失,才是理性的。
当我们面临艰难的抉择,考虑该不该放弃时,不妨分析一下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权衡取舍中,理性选择倾向于机会成本低的东西,而放弃机会成本高的东西。可以说,人在决策时考虑到机会成本,这个决策会更加理性、明智。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想要有所成就,就得鼓起勇气放弃那些我们并非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去抓住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能给自己创造利益的东西。别为沉没成本感到不甘,把懊悔和执拗的时间用在机会成本上,生命才能求得它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