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费尽心思去结交各种人,拼命把自己融入人群之中,生怕被时代落下;有人避开喧嚣,一心一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人际关系有取有舍。前者往往奔波劳累,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感到生命的真谛离自己那么遥远。后者懂得与人交往的妙处,更懂得在孤独中沉淀和挖掘自我的价值。
没有人能脱离社会组织存在
在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1719年出版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里,主人公鲁滨孙酷爱冒险,经常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遇到大风浪,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第二次又偷偷出海到非洲,并小赚了一笔钱。第三次被人俘虏当了奴隶,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仍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鲜与好奇,决定再次出海。
第四次航海时,不幸惨遭意外,船上所有人全部遇难,只有鲁滨孙活了下来,之后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孤岛上什么也没有,要生存下来是非常艰难的。然而,鲁滨孙会游泳,他游到沉船的地方,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做完这些后,为了防止晚上有野兽侵袭,鲁滨孙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在洞里,他自己做了简单的桌、椅等家具,平时没事就提着猎枪打野味作为食物,渴了喝溪里的淡水。
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往来的船只,回到大陆上的日子遥遥无期。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还捕捉野山羊将它们驯服繁殖,并且自己制作陶器,在荒岛的另一端建了一座“乡间别墅”和一个养殖场。鲁滨孙一边在此生活,一边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15年后,他在岛上发现了脚印与人骨,他非常警惕地观察周围,并在第24年救出了一个差点儿被野人吃掉的俘虏。救人的那天正好是星期五,于是鲁滨孙把被救的俘虏取名为“星期五”。此后,他们两个相依为命。后又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的水手发生叛乱,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孙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夺回了船只,之后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了英国……
有人说,鲁滨孙的经历说明,人是可以脱离社会组织存在的,比如鲁滨孙就在孤岛上生活了将近三十年,没有朋友、亲人,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单单从鲁滨孙的荒岛求生故事里,我们就要惊叹,一个人的能量居然有那么大!当然,这与鲁滨孙出色的个人修养有关系,他是一个坚强的勇敢的漂流者,天性永不疲倦,永不安生,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他三番五次地离开原本安逸无忧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出海。陷入困境,又理智勤劳,从不怨天尤人,只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改造荒岛生活。他一个人,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顽强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并将荒岛开辟成自己的家园,仅这一点,就令人惊叹!
谁说人不能脱离社会组织存在,鲁滨孙不就在事实上脱离社会组织存在了吗?他没有单位、没有领导上司、没有朋友妻女,在漫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座荒岛一个人,甚至连活动物也少……
然而,所有学过马克思哲学的人,都会读到这样一句话:人类的实践是离不开社会属性的。换言之,鲁滨孙虽然一个人活在孤岛上,但他在孤岛上的生存技巧,一刻也没有脱离过人类的社会性。他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了井然有序的欣欣向荣的家园,这些生存技能都是从之前的社会组织里面学来的。他流浪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取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并且收服了一位忠心的仆人“星期五”,完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典型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他在荒岛上与自然为伴,与在荒岛上不能说话的泥土、植物相守,孤独到只能与自己信仰的神明无声地对话。但荒无人烟的环境并没有让他自暴自弃,恰恰相反,鲁滨孙在这孤独中顽强地完成了自我生存的修炼,为他日后走出孤岛重新回到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置身荒岛,有几个人有鲁滨孙那样的勇气、胆识、智慧、生存技能以及耐得住寂寞的决心?人生路上,我们脱离不开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即便周围全是人,我们常常还要为得不到理解而痛苦。无数人比鲁滨孙有着更美好的天然生存环境,但跨不过心理的障碍,将磨难、坎坷看得太重,绊住了脚步,使自己不能好好地前进。我们总是憧憬着,如果逃离开眼前的社会,是不是能得到更多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是不是就能像鲁滨孙一样活得更好?
不要忘记了,鲁滨孙置身荒岛二三十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类社会的向往!最终,他还是选择落叶归根,回到生他养他的英国结婚生子。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孤独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难以摒弃的自然属性。这个社会上没有不孤独的人,只是敏感的人孤独感非常强烈,而大部分人在表面上不当一回事罢了。低等动物也分群居和独居两种,何况人呢?群居动物害怕孤独,独居动物喜欢孤独。人本质上便是离不开群居生活的独居动物。所以,我们往往既害怕孤独又喜欢孤独。对孤独的喜欢,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一般人都是点到为止的喜欢,如果过于沉溺其中,和整个世界脱离开来,回到现实中就难以生存下去。只有如鲁滨孙一样,从不畏惧,但也从不丧失对人类社会美好的向往,安然处之,才是正确的生存哲学。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等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人们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
古版《圣经》里,还有另外一个传说,人原本是一体,上帝嫉妒人类无忧无虑地生活,便把人劈成两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这样,人类一生下来就不得不面对孤独与不完整。每个人都穷极一生在努力寻找另一半,在这寻找的忙碌里,人们分了孤独的心。在找到以后,才能摆脱孤独的折磨。
这说明,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需要的,没有谁天生就自成一体,可以与世界不打交道而安然活到老去。何况,在现今的复杂大环境里,一个人,想单枪匹马做出一番事业来,显然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唐三藏西天取经需要悟空、悟能、悟净和白龙马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到底;《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再清高,在秋雨之夕也盼望贾宝玉过来和她说几句心里话。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有的光芒四射,有的臭名昭著,而更多的人则平淡无奇。我们或羡慕他人的光环,或鄙夷臭名昭著者,而更多的是在平淡无奇的现实社会中饱受成年世界灰色地带的打磨。活着一天,就得与世上之人打交道一天。我们任何人,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组织而存在的,即便是荒岛上的鲁滨孙,也需要“星期五”的陪伴;脱离社会组织三十年来,回英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结婚生子。
毫无疑问,人的生存,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在奋斗的路上,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需要向他人学习,也需要处理好自己的社会关系。
懂得享受孤独很重要
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死于肾脏疾病。她在《孤独是迷人的》一书中最后一则日记中写道:“我不会有肉体的子嗣,但我有神圣的安慰。上帝给了我一种不同的繁衍方式,我的小孩来自我的心灵,我永远的子嗣。我灵魂的狂喜。我欢迎这快乐的阵痛,让诗与创造者分离。现在让岁月见证它的成长,让未来为这个选择评断。这些事情我会向父亲解释,如果我可以的话,也请他耐心地等待将来的收获。”
艾米莉?狄金森,作为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平淡无奇,受的是正规宗教教育。她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像女尼似的闭门不出,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她认为世界如此喧闹不安,她要远离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建筑的小天地里。她在与世隔绝的孤独中埋头写了三十年诗,留下一千七百余首诗;生前只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在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她的诗歌在死后面世,都震惊了整个美国文坛。她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美国人献给艾米莉?狄金森的铭文是:“啊,杰出的艾米莉?狄金森!”
如果评比谁是美国最孤独的人,那么艾米莉?狄金森肯定能被排为榜首。
孤独,这一个敏感的话题,它能毁掉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从某个角度来说,呼吸着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患者,每一个人都在自我的世界里写着给自己的孤独书。只是有人当孤独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有人却沉溺其中,将它看作迷人的正面力量。在这股力量里,艾米莉?狄金森把自己幽闭在个人心灵深处,终身未嫁,也未出过远门,但一心一意地写心灵深处的诗歌。那些诗里有花,有树,有月光,有爱情,也有死亡。凡世间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美好情感,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里全都有,只因,她会享受孤独。
这里并不是规劝每个人都成为像艾米莉?狄金森那样与世隔绝去写诗的自闭诗人,只是告诉大家,当你在熙熙攘攘的时代旋涡里出不来,感到众人抛弃了你,而独自在孤独的黑夜中感到生的颓废与绝望时,不如想一想艾米莉?狄金森。在这个世界上,比我们孤独的人,多的是啊!如果鲁滨孙在孤岛上不能安然享受孤独,估计他早在绝望之中将猎枪的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头部。如果艾米莉?狄金森不能在孤独中感触到更多的美好,那么美国的诗坛必将大失其色。
孤独的体验人人都有。有人说孤独是一种悲伤的情绪,“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也有人说孤独是一种凝聚个性的心境,在心平气和之中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重量,也便才有了真正的自我。世界上许多艺术大师的灵感都来自孤独,多少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从孤独中诞生的。而最有成就的人,不管哪行哪业,多是在孤独中产生的。悉达多没有悟道前,在孤独之中痛苦,于雪山修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颗稻谷,瘦得不成样子,直到有一天大彻大悟。没有极致的痛苦与孤独,他是无法参透这世间万象的智慧的,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悉达多了。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便带着一种浓浓的孤独意味,不管是“古诗十九首”,还是屈原、李白、苏东坡、曹雪芹……在孤独的智慧里,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神圣的宗教情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杂文,大多分为儒、释、道三家情结。李白、陶渊明偏向道家,王维则偏向佛家。东方的宗教,显然是一种诗意孤独的产物。而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往往都是经历了内心长时间的孤独,才沉淀出显达的智慧。不要嘲笑孤独,也不要恐惧孤独,当孤独感压顶而来无法摆脱时,不如遵从内心的意愿好好享受它。
孤独成就高贵,成佛修身也是在凤凰涅槃的孤独里诞生的。整天为世间的功名利禄忙得不可开交永远无法静下来,追求肤浅的刺激快乐的人是无法体验到人生的孤独智慧的强大的。大部分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有时开朗,有时封闭,有时活泼,有时安静。当孤独感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重重压在心头时,或许我们更该平静下来,将心放空,在这孤独里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在孤独中自在自得,那样的人生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在周围过于喧嚣热闹的时候,我们会说:“就想一个人好好地待一会儿。”人总是需要一个心灵空间的。如果会享受孤独,那么当孤独来临的时候,我们将心情调节到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在静静的夜晚,感受时间飞逝,领悟活着的真谛。那么,我们或许会更加懂得珍惜身边人,珍惜眼前的生活。有人说,没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配谈人生。而在深夜失眠过的人,会格外明白孤独的滋味,也更明白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洒脱真诚的微笑,没有杂质与污染的时光更有明澈之美。
我们不用刻意拒绝孤独,升华与净化孤独感比逃避更重要。诚然,不是所有人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更多的人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但平凡人也有怀旧和品味孤独的必要,只是当孤独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要学会超脱。
对于有些不合群的人,孤独是侵蚀心灵的毒药,过于自闭也会成为一种病态。他们不管是学习还是与人打交道,都会有诸多不便。许多孤独感强烈的职场新人,不善言辞,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轻易地就陷入了“人群孤独症”之中。这种孤独症,不仅消减一个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让心灵受到伤害,还会影响学习与生活。学生过于不合群,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很容易导致与同学之间滋生误会和仇恨。震惊中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凶手无法摆脱的孤独感也是这场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走入职场之后,“职场孤独感”更会让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此中断,使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人是无法摆脱社会属性的群居动物,每当融入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时间的调节。但有些人的工作性质以及个人性格也决定了他们是难以主动采取行动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群“孤独者”。
有人说,在职场中,短期的孤独是有必要的,要融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必须与所有人都保持必要的心理距离。观察什么呢?观察一切,从人到公司内部,包括领导与同事的做事风格,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
我们常听人说“怀才不遇”,就是因为很多人往往吃亏在只考虑做事,没考虑到如何观察和在观察中做人上。如果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进了新公司,急于做事表现自己,这样错了吗?主观上没有错,但对一个新人来说,客观上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新人来了,有的老人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他抢走,“抢走”就意味着失去了谋生的本钱。如果新人态度不那么好,老人又担心自己费了半天劲,培养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如果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传给新人,新人将来也许会过河拆桥,这是老人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的体现。说白了,就是自我保护,以保证自己的生存本钱。所以,自古以来,师傅带徒弟,大多师傅都会留一手。所以,职场上孤独感很强的新人一定要谦虚做人,与人为善,主动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别人就会知道你是可以信任的,不会只考虑自己往上爬,而是兼顾大家的利益。到时,大家就会愿意帮你,并且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好话。
初入职场难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这些经历是每个工作的人必须经历的。但要学会挣脱孤独的束缚,顺利融入新的集体中,这样才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和上升。不能总一味逃避,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之中,这样的孤独感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伤害。
说白了,世界上人人都是孤独的。对于强烈的孤独感,处理不当会使其变得比毒药的危害还大;处理得当,孤独就是一段云淡风轻的惬意空白。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坦然面对,坦然面对眼前的人生,也坦然将孤独化作一种享受。
世人的优缺点就如自己的镜子
照镜子,是每个普通人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情之一。通过镜子,我们能及时修正面孔上不得体的细节,整理凌乱的发型,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个时常照镜子的人,一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必然得体,走在人群中必然自信。镜子是如此寻常又美好的物件,它能让别人眼里的自己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自己眼前。然而,普通镜子,只能照清面孔是否整洁,而心灵镜子,则能照出人性的美丑。
什么是心灵的镜子呢?
唐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于世。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唐太宗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与脾气,有时候也会被魏征说得勃然大怒。可魏征从不看君王的脸色,照旧该说的说、该指责的指责,从来不怕说出来的话皇帝不爱听,甚至专挑唐太宗不爱听的说,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唐太宗也很了不起,能忍耐下来并将魏征的意见听到心里去,且付诸行动。而魏征也为唐朝初年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平常,唐太宗有时候对魏征是又怕又厌恶的,然而,等魏征病逝后,唐太宗却悲伤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最珍贵的镜子。”
唐太宗失去的这面珍贵镜子,便是魏征的直言之镜。魏征的言语多是针对唐太宗的言行展开的,总的来说,唐太宗是在借魏征之口为镜来看自己的优缺点。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成镜子,他人都可成镜。
理想是一面镜子,现实也是一面镜子。理想的镜子告诉我们,前面景色美好,值得为之奋斗努力,现实的镜子告诉我们,生活既是残酷的也是竞争的,我们要学会正面现实。但不管理想之镜还是现实之镜,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完美,明确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让自己更自信。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指一个人要善于反思、总结,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我们在父母、老师的教导下,从小就是自己的镜子。哪里做得不好,师长们会立刻指出来。许多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对着镜子做人,将缺点改掉。而法律是世界上最清晰明亮且严肃的镜子,人性的污垢在这面镜子的照射下显得尤其丑陋,而这种丑陋超越了世俗所能承受的范围,于是犯人就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以自己的行为作镜子,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司空见惯的。而以他人作镜子,则是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什么是以他人作镜子呢?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各国讲学,宣传“仁爱”思想。由于当时各国诸侯混战,孔子师徒一行经常遇到危险。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了。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祖先了,我要把食物先献给祖先后才能进食。”
颜回一听,连忙说道:“不行,刚才我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以颜回的品格照见人类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便是以他人为镜子。
通过别人的言行而照见自己的缺失,是睿智者的选择,是有社会责任者的人生使命,是人格健全者的自我修养。人这一面镜子,照亮的不仅仅是脚下的路,还有前面茫茫的未来。
以人为镜,他人身上的优缺点都能借来观照。拿着这面镜子,对于他人身上讨厌的习气和言行,我们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同样有;对于他人身上美好的品德,我们同样可以拿来勉励自我。有了这面镜子的观照,我们就更有勇气和智慧走完当下的路;拿着这面镜子,在前面的路上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和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