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者(1 / 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常有人羡慕别人机遇好、命运好,却从来没有看到别人光鲜背后的艰辛与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生活中,那些躺着等待机遇的人,一味“守株待兔”的人,却不知道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人们在知识、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准备,在于勤奋努力……因为,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者。

计划,让你先人一步出发

居里夫人说,强者制造时机,弱者等待时机。

有一个推销员,刚刚做推销员不久,发现自己组织能力极差。他打出了2000多个电话,平均每周40个。记录一多,工作就有点找不着方向了。他非常渴望找到一个使自己的工作井然有序的办法,但是一时不得要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也许准备计划比投入工作更重要。于是,他把所打的电话记在卡片上,每周有四五十张。然后根据卡片的内容安排下次的工作。再排出日程表,列出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天要做的事。

这些工作要花去四五个小时,过程非常琐碎枯燥,往往大半天时间就这样没有了。年轻的推销员本想放弃,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做起事来十分省劲儿。他不再是急急忙忙地到处打电话,而是胸有成竹地去会见客户。因为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周,这一周里都在考虑见了客户应该说些什么,要准备什么样的建议——因为准备充分,精神饱满,见面会格外顺利,推销员也越来越自信。他现在将推销工作当作一场战役,知己知彼而百战百胜。并且,他确实在了解对方的准备工作里尝到了甜头……这样过了几年,他在职场越来越顺利,并且摸索出来了一套策略。他将星期六上午改成“自我组织日”,周六下午和周日全休。

他发现好好腾出来半天用于思考,胜过匆匆忙忙地瞎忙五天。而善于做准备计划,让他接下来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

花足够的时间去做计划,能将事情做得更加有效,这是所有明智者执行的准则。中国有个故事——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交给两兄弟一人一把生锈的柴刀,看谁砍柴多。一个拿了刀就往山上跑,之后就拼命砍柴。另外一个却先找磨刀石,找到之后花很多时间将刀磨得光光溜溜的才上山。最后,自然是后者砍的柴多。

生活中有很多人将自己弄得像个陀螺,为了学习或者工作没完没了地转,卖力不讨好。比如,一位刚做推销的小伙子抱怨自己忙得连一条领带也买不上,可是工作依然做得乱如一团麻。他向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取经。成功的推销员告诉他:“富兰克林说过,一些人始终生活在古老的年代。因此,我把表拨快一个半小时。我可以利用这点时间读读书,想一想当天的工作。当然了,利用那点时间多睡一会儿,也是挺美的。完全看你怎么选择了。”小伙子立刻就买了闹钟,并且参照那位成功推销员的办法,将星期六列为“自我组织日”。不出几年,他就由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推销员变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销售经理。

再举一个实例吧。

芬林斯?杜伦先生,是费城联邦人寿保险公司的领导人,曾经给西部分公司经理打电话说希望下周二能见到他。可是西部分公司经理说他也殷切盼望能与之见面,但周五才有时间。芬林斯?杜伦先生只好等,到了周五共进午餐时,他问西部分公司的经理:“你这一周都在公司吗?”他说:“是,我在。”芬林斯?杜伦说:“这么说,你周二也在?”他笑着回答“是”。芬林斯?杜伦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一周跑了两趟。可是这位经理解释说,他必须花好几个小时来计划本周工作。按照计划,周二有很多事情,排得满满的。他之所以有当时的工作成就,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计划,他的所有工作都是按照计划,提前准备好才采取行动的,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计划,就是为未来做科学合理的准备,但是它以“过去”为依托,也就是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为未来的生活出谋划策。一个好的计划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在对当前客观情况的考察中、在对个人主观条件的分析中,不仅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而且认识世界客观规律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时间规律性的持续的实践。我们在实际学习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冲击我们的学习工作计划,由此产生计划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很多人因此会打乱了计划或者放弃了原有计划,导致最终一事无成。其实,计划也是根据个人性格来的,在因为个人情绪或者意外事故导致无法坚持原有计划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下调整,有一个短暂的缓冲阶段,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困难,保证计划的实施。

计划,本就是在梦想实现过程里,需要坚持付出行动的其中一部分。

有准备的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心里有底,有勇气,有行动力,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斐然的人,大多数都是善于坚持、善于做好准备工作的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老人们往往在年初就定好这一年的计划,在早上就想好这一天要完成的事情。有计划者在行动上就能达到先人一步的效果。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先天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现状十分有意思。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10%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者,大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成就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那些占60%的目标模糊者,几乎处于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而剩下的27%的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生活,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哈佛大学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收入变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文字性计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83%的人对职业发展没有设定过目标。他们的收入在这里作为参考基数。14%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但没有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工资是前者的3倍。3%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并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收入平均是第一类人工资收入的10倍。

造成这种等级区分的,当然有机遇、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的原因,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计划。

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奋斗

我们发现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总是牛气哄哄地炫耀他认识什么人,或者他昔日的老同学现在混得怎样怎样,或者某某名流以前就住在他家旁边的小巷子里……

他们对别人的成就津津乐道,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攀援前进,自己却睡在空想大壳里,认为那些成就属于自己认识的人就很有面子,而自己就不大可能。他们习惯了膜拜与羡慕,不屑于做好身边的小事,只想去做天边的大事,他们把自己看得过高,到头来却陷入迷茫之中,成为社会上最卑微浮夸的那一个群体。

如果冷静下来想想就会明白,在人生旅程里,没有人能将我们打败,除非我们自己。也没有人会帮助我们一辈子,每个人的上帝都只能是自己。

当网络上的富二代、官二代掀起一阵阵炫耀之风时,无数人沮丧地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如果你因此而选择放弃,那就太可悲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猪每天吃完睡、睡完吃,长得白白胖胖的,就等着被宰掉。它说,假如能够再活一次,它最渴望做的是一头牛。虽然非常累,但是名声好、口碑好,活着也有劲头儿。可是牛却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宁愿做一头猪,每天只想着吃,吃饱了就睡觉,睡饱了醒来再吃,不用辛辛苦苦流汗受累,活得逍遥自在,一辈子没啥遗憾。而天上的老鹰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我宁可做一只鸡,口渴有水喝,饿了有米吃,冷了有房子住,危险来了还有人类的保护。可是鸡说,假如生命可以重来,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只鹰,一只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的老鹰,要多威风有多威风。

这真有趣,其实,我们都一样。父母总是张口闭口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听话怎么优秀,自己总是觉得别人家的父母怎么通情达理、怎么令人羡慕。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羡慕别人拥有的家庭,别人新交的对象,别人的高学历,别人薪水不菲的工作。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过,也许在另一个角落,这些我们羡慕的朋友,也会暗地里羡慕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别人羡慕的对象。街头的乞丐羡慕富豪人家的锦衣玉食,而富豪人家却也可能羡慕街头乞丐的潇洒不羁。

人总是这样不知足,总是对别人的成绩充满了艳羡,自己却没有那个魄力去吃苦、去奋斗。许多人幻想有一天一觉醒来,自己就什么都有了,成了一个最令别人羡慕的人。我们总是拿那些我们认为接近完美的人生来做比较,来当做生活里的一桩新闻与参照点。可是人们忽略了,人都是家丑不外扬的,只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任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他的痛苦与不如意,那些痛苦与不如意即使展露出来,也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示弱无非是自打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别人光鲜的那一面。

人们习惯于各种没有意义与价值的比较。一个单位的互相比较工资待遇,家长们互相比较孩子的成绩,婆婆们互相比较谁家的媳妇贤惠。人又有妒性,有时候越比越气,越比越不如意,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听话啊?为什么别人家的家长总是那么通情达理啊?为什么人家就过得顺顺畅畅啊?在比较中,在对别人的羡慕中,我们甚至会失去自我,导致脾气暴躁,使得原本好的人际关系越发紧张。其实,这个世界上许多我们羡慕的事物,都只是表象而已。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心值得我们羡慕的人了吗?

当然有!而且大有人在!可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羡慕那些人得到的比我们多,享受得比我们多。我们更应该体会他们是如何奋斗,背地里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与汗水,才能达到今天的位置。

人,都有向往美好的心理,期望可以活得更加精彩,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却常常没有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者没有将表面的现象看得更加深入,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人的环境和心理世界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掌握某些客观规律,通过观察别人的长处来修正自己的短处,通过奋斗来得到幸福的人生。与其牛气哄哄地羡慕自己认识什么人,不如借鉴别人努力的过程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浮于表面的羡慕与攀比,只会让自己整天活在他人的影子里。甚至会在这种影子里越发自卑、越发愤怒,最后转化为一种仇恨,转化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网络世界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新闻,某某人因为仇富而报复社会,某某人又因为嫉妒而毒害同学……

2013年7月23日,党报刊出了一篇《与其羡慕别人“拼爹”,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的文章而被各大媒体转载: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的毕业季,似乎多了些牢骚。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而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是咄咄怪事!

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

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如是说。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关系、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没有一个富爸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但俗话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易于懈怠,如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焉”。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道理就在此。“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奋斗,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有一个男孩子十分崇拜学者杨绛。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她的仰慕之情以及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男孩子激动地拆开信封,只见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高中生的迷茫,是所有青年人的迷茫。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是最困惑、最不知何去何从的。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前路茫茫,从而对这个社会与眼前的世界充满了失望。好像努力蹦也只能跳那么高,何必花费不必要的精力与心思呢!许多年轻人,选择暮气沉沉地过日子,除了应付学习或者上班,其余时间就邋遢不堪,整天窝在房间里玩游戏、睡大觉,在玩游戏和睡大觉之余,偶尔得了点空闲的时间,就开始胡思乱想。想的也不过是哪个女孩漂亮,要是能追到手做女朋友就好了;或者是哪一家外卖好吃,下一次还点他们的;要么就是想哪个哥们儿太不够意思了,找了份那么好的工作居然都不请客吃饭!也会想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青春如此短暂,一定要好好努力,在三十岁岁之前,达到哪些人生目标……可是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就和那位高中生一样,只是想一想,年轻学生想了半天也没有看书,上班族想了半天也没有勇于在事业上投注更大的热情与创意。大家得过且过,一起玩游戏,一起吃吃睡睡,一起任房间里乱七八糟,最后就毕业了。一年一年过去了,很快青春不在了。

他们仍然说,想读书,可是哪里有时间?想做一件事情,可是哪有精力?他们宁愿将时间大把大把地用来思考,最后越思考越焦虑,越焦虑越不安,越不安越迷茫。最后,回到那个高中生的状态上去: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或者也可以说:更多人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

不止今天的杨绛先生,早在千年之前,荀子在《劝学》里就已提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善于学习罢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痛苦的时候、迷茫的时候,都愿意承认: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行动太少。而且,你有没有观察到,如今社会上越是家庭富裕的人家越是重视教育,越是小家小户往往越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富裕之家最注重后代的教育问题,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种力量不一定是直接的金钱财富,但是可以充实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思维、改变人的气质,精神大富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不贫瘠的人。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迷茫?

因为青春最盛的时候也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一个不读书又不去做事的人,就会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想,并且他的想不是为接下来的行动做计划,而是盲目地任思绪飘到哪里算哪里。虽说人类偶尔需要这种盲目的思绪来放空自己的心情与大脑,但凡事都有度,沉溺在那个状态中就有问题了。而且,只是想想而已,或毫不费力地想想,正好迎合了人类懒惰的心理。并不富足的内心,并没有多少资源可以供来思考。不是每个人终日在那里想就能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更多的人脑袋空空、心灵贫瘠,想来想去,都停留在一个很局限的范围内,越想越空,越想越烦,越想越焦躁。最后,焦躁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就出现了开篇那一个高中生给杨绛的信里面所写长篇大论的迷茫了。

杨绛先生真是一针见血啊,让年轻人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想得太多,行动太少。

有则寓言故事也是这样的:国王要招聘新厨师,有两个毛遂自荐的人报了名。评审官叫第一个厨师上来,厨师一上来就在评审官面前说炒菜的几个要点,怎样注意火候,以及很多关于厨技方面的知识,评审官示意这个厨师下去,并让第二个厨师上场。这个厨师一上场就对评审官说:“您给我几十分钟,我将做一道菜,到时候您检验一下就知道好与坏了。”评审官没有让这个厨师做菜,而是马上选择了有真才实学的他,因为第一个厨师口头上说得那么好,但是他并没有用行动来证明,所以评审官知道第一个厨师是到宫殿中骗吃骗喝的小混混。

说得太多或者想得太多,就会让人成为思想的巨人、行为的矮子。这也便是今天年轻人的通病: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行动太少。

所以,与其在深夜辗转反侧地思考,不如翻身起来工作或学习。

与其在空虚里越想越垂头丧气,不如**昂扬地投入奋斗之中!

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者

在欧洲厄尔士山山脚下,有一个叫麦森的德国小镇,是闻名世界的“欧洲瓷都”。在这个著名的瓷都,有一个叫贝特格的传奇人物。

在30多年前,贝特格是麦森陶瓷厂的一个垃圾工人,负责将陶瓷厂里的废泥、废瓷器片等废料从厂里运到垃圾场。当时,麦森陶瓷厂完全靠着一位叫普塞的意大利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普塞是麦森陶瓷厂重金聘来的,月薪1万欧元。

普塞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技师,有一天,他因为跟厂方在工作方面有不同的见解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怒之下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回到了意大利,并且发誓要让陶瓷厂倒闭。

唯一的技师走了,麦森陶瓷厂的管理阶层一团乱忙,停产一日损失巨大啊!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建议赶紧去意大利向普塞赔礼道歉,并且再将薪水大大地提高。有的建议,如果普塞实在不肯来,就必须迅速招聘,并且要将招聘启事贴满意大利的任何一面小墙,反正要不顾一切地招到新的技师才能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谁也没想到,正在气头上的普塞技师一心要看麦森陶瓷厂的笑话,根本不将加薪这件事情放在眼里,并且对意大利的同行大肆宣传,不要接受麦森陶瓷厂的聘用,否则你一定会后悔的!

麦森陶瓷厂看来要倒闭了。这时,一个叫贝特格的垃圾工人从人群里走出来,他说他想试一试。

领导们压根儿不把他当一回事,还嫌他来添乱呢!

可是贝特格不慌不忙,拿出一只从家里带来的花瓶说:“这个是我自己烧制的,请各位好好看一看,它的质量跟咱们厂的产品相比,哪个更好?”在场的高管们看过花瓶后赞不绝口,怀疑地问:“这花瓶真的是你自己亲手烧制的?”贝特格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这个默默干了近十年的垃圾工,每天都在偷学普塞技师的手艺。他痴迷陶瓷技艺,连厂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师学艺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学会的东西,贝特格却早就烂熟于心了。

在场领导目瞪口呆地问贝特格:“你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

贝特格说:“我现在的月工资是20欧元,能不能将我的月工资提高到30欧元?”他见领导没有回答,怕对方不答应,连忙解释道:“我还做我的垃圾工,只是兼职做技师而已,因为我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每个月都需要服用10欧元的药物,而我的工资只够维持全家人每月的生活开销。”

麦森陶瓷厂领导说:“你不用再干运垃圾的工作了,并且,从现在开始,你的月薪跟原来普塞一样,每月1万欧元。”

贝特格,一位普普通通的垃圾工,只是一心一意学心爱的陶瓷技术,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能拿到那么高的工资。如今,麦森已成为德国的陶器重镇,而贝特格的名气也远远超过了意大利的任何一位顶级技师。

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有事情发生,便有机会存在。”中国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潜藏着机会,但机会向来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想要突破现状,想要获得成功,想要争取机会,就要善于学习,不要因为暂时的不见起色而选择放弃。只有高瞻远瞩、不懈努力的人,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不断成长。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在别人退缩或者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才有机会像贝特格一样走上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坦然迎接各种挑战和考验。

不要小看准备,不要小看默默无闻的努力,积水成渊、积土成山,任何大智慧都是小思考的积累,任何大成绩都是小成绩的汇合,任何大事业都是各种小事的达成与持续。准备工作,就是知识的积淀、力量的聚合和条件的创造。机遇当然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台下练了十年功的人,当舞台上紧急缺主演的时候,才能自告奋勇一展舞姿。正如金庸小说里的绝世武功高手,在人人都不注意的时候默默地修炼武功,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叱咤风云让江湖众多高手惊叹。

没有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能期待每一滴汗水都有直接的回报,但是成功必然少不了昔日汗水的付出。邓亚萍曾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战将,但当初她曾因身高问题并不被很多人看好,甚至被怀疑。她也想过放弃,但她实在太热爱打乒乓球了,她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下来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于是,她日夜刻苦训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后来,她以出色的专业水准被选拔进国家队。在后来的比赛中,邓亚萍从国家队里脱颖而出,犹如一匹黑马冲出来,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击下去,并且多次荣登冠军宝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所以,与其一味埋怨先天条件不好、社会不公,与其记恨命运的刁钻、惋惜已经失去的机遇,不如好好努力,时刻准备着,一切会水到渠成。成功的人比起一般的人来说,一定是更能吃苦耐劳,更努力、更勤奋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做得比别人多。有的人说:“成功是靠运气得来的。”但是,运气也许是成功的推动器,但它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成功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精力,每天无所事事、怠慢懒散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有所成就的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早就做了各方面的积极准备,并且深思熟虑,精心筹划。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靠自己的勤奋与实力让量变累计达成生命的质变。就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有的人很快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有的人却奔波劳累难以如意。通过调查就会发现,那些很快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往往在学校期间已经为将来的工作做着准备,他们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以增长见识,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入学开始他们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了积极的准备。而那些一毕业就失业的同学,往往在大学期间想尽办法逃课而在宿舍睡懒觉、玩游戏,将光阴白白地耗费掉,导致专业知识不精,社会实践能力也不行。

由此可见,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