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症患者的医院护理(1 / 1)

对于任何疾病,治愈后的后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要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抑郁症虽然在如今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是如果护理不当它总是存在复发的可能,从而给人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抑郁症病人康复后也一定要采取措施做好抑郁症出现复发的预防,那么,抑郁症患者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护理目标

(1)患者住院期间不会伤害自己。

(2)建立和维持营养、水分、排泄、休息和睡眠等方面的适当生理功能。

(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能以言语表述出对于自我、过去的成就和对未来的展望持正向观点,患者在出院前能显现自我价值感的增强。

(5)患者在出院前能主动在病房群体中与病友和工作人员相处。

(6)患者能以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进而减轻无力感。

(7)出院前没有明显的妄想及病态的思维。

(8)患者能在不服用药物情况下,每晚有6~8小时不中断的睡眠。

2、护理措施及计划

(1)预防患者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可出现在疾病的充分发展期,也可出现在疾病的早期与好转期,他们往往事先计划周密,行动隐蔽,甚至伪装病情好转以逃避医务人员与家属的注意,并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与途径,以达到自杀的目的,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尽可能动员患者住院治疗。

首先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要密切观察自杀的先兆症状,如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或心情豁然开朗、在出事地点徘徊、抑郁烦躁、拒餐、卧床不起等,护理人员不应让患者单独活动,可陪伴患者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如各种工疗和娱疗,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应能识别负面动向,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振作起来,避免意外发生。

安置患者住在护理人员易观察的大房间,设施安全,光线明亮,处于空气流通、整洁舒适的治疗休养环境中,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并且挂壁画及摆放适量的鲜花,以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焕发对生活的热爱。

严格执行整体护理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有消极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尤其在夜间、凌晨、午睡、饭前和交接班及节假日等病房人员少的情况下,护理人员特别要注意防范。

要加强对病房设施的安全检查,严格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保管工作,杜绝不安全因素。

发药时,应仔细检查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试体温时,对严重抑郁症患者应做到手不离表,严防咬吞体温表。

会客时,应反复向家属交代病情,取得家属的帮助和配合,做好患者的疏导工作。

(2)维持适当的营养、排泄、睡眠、休息活动与个人生活上的照顾,食欲不振、便秘是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的肠胃系统方面的问题,应选择患者平常较喜欢且富含纤维的食物,可陪伴患者用餐或少量多餐等都是一些可采取的护理措施,若患者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吃饭时,可让患者从事一些为别人做事的活动,如此可以协助患者接受食物,若患者坚持不吃,或体重持续减轻,则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如喂食、鼻饲、静脉输液等,以维持适当的水分及营养,若水分、活动仍无法解决便秘的问题,则需给予缓泻剂或灌肠以解除患者排便的痛苦。

患者大部分时间卧床不动、不易入睡、睡眠浅、易醒或早醒,护理人员应主动陪伴和鼓励患者白天参加多次短暂的工娱活动,如打球、下棋、唱歌、跳舞等;晚上入睡前喝热饮,热水泡脚或洗热水澡,避免看过于兴奋、激动的电视节目或会客、谈病情,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入睡环境,确保病人睡眠。

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毫无精力和情绪顾及自己的卫生及仪表,护理人员应给予协助和鼓励,使患者仍能维持一个正向的身心状态。

(3)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严重抑郁症患者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患者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患者去表述他的看法。

(4)阻断负向的思考,抑郁症患者常对自己或事情保持负向的看法,而这种情形常是不自觉的,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其次,可以帮助患者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的看法,此外,要协助患者检视他的认知、逻辑与结论的正确性,修正不合实际的目标,协助患者完成某些建设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交活动,减少患者的负向评价,并提供正向加强自尊的机会。

(5)学习新的应对技巧,为患者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患者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增强社交的技巧,患者的不适应行为常常为某些周围的人所支持,当患者抑郁时常能得到许多关心与协助,因此护理人员亦要提供适当的教育,协助这些周围的人加强患者适应性的行为反应,忽视不适应行为,从而改变患者应对方式。

3、护理评价

护理人员可从情绪、行为及认知等角度来评估个案如何面对现实,解决内在的冲突,增强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重建和维持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等各层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