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作为社会心理因素之一,是一个严重的负面生活事件,往往负面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成较明显和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更大。
张小姐又来就诊了,看着她那大腿内侧以及散布在身上各处的紫的青的伤痕,加上脸颊上的抓痕,怎么看都不像是意外受的伤害,她无奈又畏缩地看了身边的男子一眼,一再小声地强调真的是自己骑车不小心跌倒摔伤的,值班的医生叹了一口气,仔细检视与处理之后,开了一些治疗的药品,其实,还有上次头上的肿包和眼睛旁边的“黑圈”,张小姐也说是自己不小心跌倒造成的。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性只占5%以下,因此就医的患者之中,其伤口往往显露了遭受暴力的事实,由于这类受暴者通常都已有一段很长时间的受暴经历,有些甚至连孩子也在受暴的范围之内,因此精神上的伤害往往不亚于身体上所受到的伤害。
受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常常有以下后遗症:
(1)失眠、不易安然入睡、梦魇、半夜觉醒。
(2)焦虑、紧绷情绪、莫名恐慌发作、心悸。
(3)压抑、偶尔易怒、哭泣、抑郁情绪,对未来无助、无望、无自我价值感。
(4)转化为许多非典型的身心症状,如头痛、手脚发麻、疲累等。
(5)对特定议题反应过度,如暴力场面、血腥故事、人生价值等,呈现较特异的价值观念。
如果这些现象造成患者的痛苦,自己又无法控制不安的情绪,则不妨找精神科医生诊治,此时医生会先评估患者是否因此造成身心方面的问题,例如抑郁症、长期受虐造成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看看是否需要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
受虐者所受到的身心伤害,根据医生的评估,可以据以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但是临**却发现,申请离婚的仍是少数,大多数患者不愿意“家丑外扬”。
这些受到家庭暴力的人,常是内向、压抑,不会为自己表达情绪,比较依赖,对丈夫有绝望及无助感,受虐时也比较不敢还手,患者并非因此种人格特质而容易受到家庭暴力,不过较为独立的人,可能比较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寻找资源来摆脱长期受到伤害的现象。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在经历了长期的伤害,再也受不了之后,才敢寻求协助,或者在“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家庭”的想法下,忍辱负重十几年,其实,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其人格也会受到影响,有不少的个案就是儿子为了保护母亲,而与父亲打架;也有母亲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因为孩子常年不愿意和父亲说话;更有儿子虽然痛恨父亲的行为,长大后却成为另一个施暴者。
在这种情况下,受虐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和孩子,当然,除了法律之外,其他家人也很重要,因为要让受虐者劝导自己的丈夫是很困难的,劝说只可能被打得更严重,其他家人可以从旁规劝,协助夫妻改变过于不均等的关系,另外,家人也可以尽量找出施暴者施暴的原因,是情绪失调、冲动控制力差、酗酒,还是控制不了就打人,要找出问题,让施暴者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才能避免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