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会严重危害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科疾病,这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确保青少年拥有健康的生活,父母要积极地做好抑郁症预防。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据2016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此外,大约3000多万名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障碍。
在“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上,曾出现了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情况———好些被家长认定“有问题”的孩子,最后都被专家们判断为“没问题”;但专家们说,把没问题的孩子当作“问题孩子”,却真正是一个得引起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1、从小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幼儿对父母在感情上的依赖贯穿于他早期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在的影响,1周岁的幼儿已与母亲建立了紧密而牢固的联系,与父亲及其他关系亲近的人也有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逐步形成雏形,对事物好奇心增强,模仿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这一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对他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如引导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一个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
日本儿科专家把“温暖儿童心灵”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就像内藤先生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个孩子1岁6个月起,就有自我意识了,家长从这时起,就得千万小心爱护他们的自尊,不要压抑他们,一个人只有被别人充分承认了自我,才会产生爱别人的情感和同情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1~2周岁的幼儿没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从头再来,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者粗暴苛求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幼儿耐心地讲道理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幼儿虽然对父母讲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明白这些道理,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大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2、青少年抑郁症的含义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统计,在12~22岁的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列居第3位,而几乎所有自杀者都有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7期中的《Beck抑郁问卷在成都市中学生中的试用》一文中指出研究发现接近九成的青少年有时候会不喜欢自己,即使是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也常会在一日之间情绪起伏较大而且混乱,或者有些青少年会有突然的愤怒现象,但不代表他们患有抑郁症,因为青少年在宣泄情绪的方式上也常常超出成人的理解范围与期待,所以要判断孩子是属于正常的情绪变化,还是已经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尤其需要成人提高警觉。
青少年的一般概念是指12~22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但是在这个年龄段里,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身体发育都处在快速变化的阶段,因此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抑郁是有所不同的,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3、离婚子女易患抑郁症
离婚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少见或艰难的字眼,由于人们对爱情、婚姻质量的追求及婚姻道德观念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明显上升,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婚姻冲突与离婚常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特别是离婚通常会给孩子带来丧失爱、被遗弃、不安全的感觉,使孩子患上孤独症或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已成为一种社会不良现象。
某小男孩刚出生时,父母就关系不和,由于不断的争吵最后过渡到拳脚相向,孩子不满1岁时他们就离了婚,离婚后孩子随母亲过,因母亲痛恨孩子的父亲,于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在孩子面前诉说母亲的不幸及父亲的坏处,甚至要孩子回答别人问话时就说父亲死了,孩子的父亲有时来看看孩子,做母亲的坚决不让看,连送给孩子的礼物都给扔到门外,孩子在这样没有完整的父爱及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到了上幼儿园,他在幼儿园里不肯合群,不愿与小朋友及老师多讲话,常常一个人呆坐一边,小大人似的想着心事,有时如果有哪一个小朋友惹恼了他,他就会马上暴跳起来,与小朋友打架,并非要打赢不可,到了小学阶段,这一现象有增无减,学习上有了困难也不愿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这是一例典型的由父母离异而出现的抑郁症。
国外的一些调查表明,受父母离异影响最大的是2~5岁的学龄前儿童;表现为强烈的情绪反应,主要有恐惧、自责、退缩等,学龄儿童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焦虑、恐惧,在同伴面前自卑,这种精神方面的挫伤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如成绩差、说谎、逃学、攻击人等,到青少年时期则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疏远、过早结交异性朋友、离家出走、酗酒,以致有违法犯罪等行为。
国内的研究资料亦显示离婚家庭中的儿童比和睦家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男孩子主要表现在行为方面异常,如对人冷淡、无动于衷,不愿与人交谈,易烦躁、发怒等;女孩则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爱哭,过分胆小或焦虑、闷闷不乐,觉得低人一等,年幼组以情绪异常为主,而大龄组在行为、情绪、性格等方面均可能异常,对父母离婚的不满和愤怒常常迁怒于同龄伙伴,极易演化成攻击行为,影响自己的结伴能力,引起社会适应障碍。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父母亲对婚姻应慎重考虑,不得已非要选择离婚,应了解孩子在这种情感危机及环境变迁中的改变情况,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有预防措施,父母对待离婚应采取克制、理智、心平气和的态度,使孩子在思想情绪上逐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让他们平安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社会也应当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不能歧视他们,不能损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