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难第十一(1 / 1)

人材精微,实自难知,

知之难审,效荐之难。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关羽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历来是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尤奇游杂,是以难知。)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己虽知之,无由得荐。)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智无形状,奇逸精妙。)能神而明,(欲入其神,而明其智。)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况常人乎。)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各守其一方而已。)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以己所能,历观众才。)

对于人才的识别存在两种困难,首先是难以识别人才的困难,其次是可以识别但却难以推荐的困难。为何会有难以识别人才的困难呢?人的内心是十分微妙精深的,想要很好地从内心去了解一个人是十分困难的,这就是难以识别人才的困难。因此一般的人对于人才各方面的考察是很不完备的,所以各自设立一种识别人才的标准,以便相互比较而观察采纳。

或相其形容,(以貌状取人。)或候其动作,(以进趋取人。)或揆其终始,(以发正取人。)或揆其似象,(以旨意取人。)或推其细微,(以情理取人。)或恐其过误,(以简恕取人。)或循其所言,(以辞旨取人。)或稽其行事。(以功效取人。)八者游杂,(各以意之所可为准,是以杂而无纪。)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但取其同于己,而失其异于己,己不必兼,故失者多。)

有的人观察人的相貌,有的人观察人的动作行为,有的人观察人行事的前后,有的人观察人的表象,有的人观察人细微之处的表现,有的人观察人勘误过失,有的人观察人的言辞语令,有的人观察人的行事作风。这八种不同的状况混杂在一起,所以能够真正识别出人才的特别少,识别人才失误的特别多。

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或色貌取人而行违。)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或身在江海,心存魏阙。)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是以圣人听言观行,如有所誉,必有所试。)

所以,一定会产生刚开始接触草率的被普通的言行所迷惑的谬误。所以接待观察人的时候,就会随着这个人的言行和所听他的盛名,而对这个人作出判断,失却真实的本质。

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智浅易见,状似异美。)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智深内明,状似无实。)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研精至理,状似离娄。)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强指物类,状似有理。)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妄说是非,似明善否。)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强议贤愚,似明人物。)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妄论时事,似识国体。)

在观察人才的时候,才能浅显、徒有其表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有独特的才能。沉默内敛、暗藏真知的人却被认为空洞无物。能够陈述所谓的妙理,就会被认为具有远见卓识;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人就会被认为精通义理;能够评论人物是非的人,就会被认为善于辨别事物;能把事物分别排列次序的就会被认为深知事物的辨别之理;能够夸夸其谈国家大事的就会被认为是国家栋梁。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七者不能明,物皆随行而为之名,犹听猫音而谓之猫,听雀音而谓之雀,不知二虫竟谓何名也。世之疑惑,皆此类也。是以鲁国儒服者,众人皆谓之儒,立而问之,一人而已。)夫名非实,用之不效。(南箕不可以簸扬,北斗不可挹酒浆。)故曰,名犹口进(众睹形而名之,故用而不验也。)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真智在中,众不能见,故无外名而有内实。)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浅智无终,深智无始,故众人之察物,常失之于初。)

这就像借助声音来辨别名声一样,但实际上却是徒有其名,丝毫也不真实,就算这些人被得到了利用也起不到任何成效。所以说就算没有虚华的名声,但随着事情的处理和方法的巧妙运用,人实际的能力自然就会显露出来。就算有很高的名声却没有实际的办事能力,本质的浅薄与鄙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处理,逐渐显露出来,这就是经常凭借人的外表去观察人才所产生的失误。

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视其所止,观其所居,而焉不知。)故居,视其所安,(安其旧者,敦于仁。)达,视其所举,(举刚直者,厚于义。)富,视其所与,(与严壮者,明于礼。)穷,视其所为,(为经术者,勤于智。)贫,视其所取。(取其分者,存于信。)然后乃能知贤否。(行此者贤,反此者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试而知之,岂相也哉。)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略在变通,不可常准。)

必须了解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可以对他做出客观的判断。因此要观察他平时安于什么状况,仕途通达的时候举荐什么样的人,富贵的时候看他的交际来往,贫困的时候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如何取舍事物,然后才可以知道他是否贤能,这是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才可以得出结果,所以,这和仅仅凭借表面的印象来取得结果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就算知道了人才的本质所在,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去对他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考察,选拔了不少人才。

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故视其外状,可以得一,未足尽知。)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是以世祖失之庞萌,曹公失之董卓。)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李轶始专心于光武,终改顾于圣公。)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王莽初则布衣折节,卒则穷奢极侈。)此又居止之所失也。(情变如此,谁能定之。)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既知其情,又察其变,故非常人之所审。)

况且天底下的人,不可能都彼此交游共处。有的人志向和兴趣会随着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改变;有的人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而显得犹疑徘徊;有的人已经达到了想要的目标,就会很快地转向对其他目标的追寻。有的人在贫困的时候可以节俭有加,有的人一旦志向达成,富贵之时就会**纵欲。这就是通过观察平时的行动来判别人才容易产生的失误。所以看来,能够得到人的日常行为,又可以对这些行为进行时间推移的判断,这就是识别人才困难的地方。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己莫知,(己难识知。)或所识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未及进达,其人已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未及拔举,已先没世。)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公叔痤荐商鞅,而魏王不能用。)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禽息举百里奚,首足皆碎。)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窦后方好黄老,儒者何由见进。)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卞和非因匠,所以抱璞泣。)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何武举公孙录,而为王氏所推。)

为何会有难以推荐的困难呢?要想鉴别上流人才的难处就不用去说了。有的被识别出来的人才正处在幼小或者贫困的时候,还没有贤达就已经辞世了;有的人才还没有来得及被选拔就已经去世了;有的人想去举荐人才,但因为没有人应和自己的看法,所以就不了了之了;有些人想去举荐贤人但是却碍于身世卑微没有举荐的能力,所以根本起不到作用;有的人举荐的人才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所以不被肯定;有的被鉴识的人才不在其应处之位,没有办法得心提拔;有的被鉴识的人才虽在应在之位,但被压制而屈从。

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材能虽良,当遇知己。知己虽遇,当值明王。三者之遭,万不一会。)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虽识己真,或不在位。)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识己须在位,智达复须宜。)

真正的栋梁之才被真正懂得识别人才的人遇到,那是一万个良材也难得的一个机会。能识别真正的人才,并且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地位有能力举荐,一百个良材也难得有此机会。身居权位又可以举荐纳贤成功的,十中难一。

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虽识辨贤愚而屈于妨夺,故有不欲。)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在位之人,虽心好贤善,而明不能识。)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或好贤而不识,或知贤而心妒,故用与不用,同于众总,纷然淆乱。)

有鉴别人才的能力却有所顾虑,难以举荐的。有喜欢举荐人才却没有真正鉴别人才才能的。所以,懂得鉴别人才和不懂得鉴别人才相互混杂。

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身无位次,无由效达。)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身虽在位,而未能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是以人主常当运其聪智,广其视听,明扬侧陋,旁求俊乂,举能不避仇雠,拔贤不弃幽隐,然后国家可得而治,功业可得而济也。)

真正具有鉴别人才能力的人,顾虑不能举荐成功的结果。不具有鉴别人才能力的人,却认为没有遇到自己可以举荐的人才,这就是举荐的困难。所以说,识别人材是否正确,存在着两种困难。

【释评】

《效难》之篇对于人才选取过程中的两种难处作了细致的分析。首先是了解识别人才的难处,其次是了解人才的才能却无法有效举荐的难处。对于这两点,作者又做了十分周详细致的分析。在分析的时候,作者着重于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探究,一般人的观察和识别都不会很全面细致,把握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加之对人才的识别又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很容易在选拔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就算识别清楚了人才的才能,接下来又会面临很多举荐方面的困难,所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现今社会领导者或者企业管理者在对人才进行识别的时候,一定要借鉴《效难》之篇对选拔人才进行分析。破除一些知人识人方面的主观障碍,做到准确地识别人才,这样人才才会为己所用,不然就算人才有天大的才能,无法被正确识别又有何用呢?同时,识别选拔人才的时候对于客观障碍的破除也是十分必要的,是选拔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人才的才能如何被人识别选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会受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如果能够了解人才的才能而又无法将其很好地运用,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