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之翻译(1 / 1)

本篇是民国九年春夏间所作《中国佛教史》之第五章。近两年来继续研究之结果,对于原作大不满意,正思得数月余力全部改作。本篇为当时用力最勤者,不忍抛弃,姑采以入此。其中见解与现时所见悬殊者仍甚多,材料亦多缺漏,组织亦未完善,存之以备与他日新著相较云尔。其间有与前三篇相出入者,即亦不复删削。

十一年双十节著者识

佛教为外来之学,其托命在翻译,自然之数也。自晚汉迄中唐,凡七百年间,赓续盛弘斯业。宋元以降,则补苴而已。据唐代《开元释教录》所述,其译人及经典之数如下表:

然此乃并存佚、真伪、重出者合计总数,依彼录所勘定当时现存真本,实仅九百六十八部,四千五百零七卷(据吾所勘尚应汰数十部)。据元代《法宝勘同总录》所述,其前出及续出之数如下表:

以大小乘经律论分类,则其表如下(据《勘同录》):

此后明、清、高丽、日本诸藏,虽互有增减,其所出入者,多此土撰述。大抵印度经、律、论、集传等,译成国文者,汰伪除复,现存者实五千卷内外。此真我国民一大事业也。此事业什之九,皆在西纪六十七年至七百八十九年,其余则附庸而已矣。吾尝通览比较,则此七百年间翻译事业进化之迹,历历可寻。以译本论,初时多凭胡僧暗诵传译,后则必求梵文原本,同是原本也,初时仅译小品,后乃广译大经,同是大经也,初时章节割裂,各自单行,后乃通译全文,首尾完具。以译人论,初时不过西域流寓诸僧,与不甚著名之信士;后则皆本国西行来法之鸿哲,与印土东渡之大师。以译法论,前此多一人传语,一人笔受;后则主译之人,必梵汉两通,而口译、笔受、证义、勘文,一字一句,皆经四五人之手乃著为定本。以译事规模论,初则私人一二,相约对译;后乃由国家大建译场,广罗才俊。以宗派论,初则小乘,后则大乘。以书籍种类论,初唯翻经,后乃广涉律、论、传记,乃至外道哲学,咸所取资。此固学术进化之轨应然,抑我先民向上之精神,亦可见矣。

附录佛教典籍谱录考

近代目录之学大盛,四部群籍,存佚真伪,考证略明。佛教之书,占我国学术界最重要部分,而千年来儒者,摈之弗讲。除《隋·经籍志》《唐·艺文志》卤莽灭裂,著录数种外,其余谱录,一不之及。唯阮孝绪《七录》特开佛法录一门,分为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五部,著录五千四百卷,可谓卓识。惜其书今不存。吾著《佛教史》对于传译各书,不能不常有所辨证。今为征引说明之便,先著此篇,附录以供参考。他日有根据下列各书,厘订同异,整理内典者,亦学术界一功臣已。

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叙列古今诸家目录篇,其所举“经录”之书凡四十种,但多已亡佚。且其中有系统的著述,不过什之一二。今摘要论列如下:

《经录》卷数无考,东晋释道安撰,今佚。省称《安录》。

《高僧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表名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撰为经录。”是佛典谱录,安实作始。今其书久佚,但僧祐之《出三藏记集》自卷二至卷五,皆补续安录,其有增订,类皆注出。吾辈可从《祐录》中推出《安录》原本,犹《汉书·艺文志》可当刘歆《七略》读也。据《祐录》推出《安录》篇数如下:一撰出经律论录,二条解异出经录,三古异经录,四失译经录,五凉土异经录,六关中异经录,七疑经录,八注经及杂经志录。

《众经录》四卷东晋道流、道祖同撰,今佚。见《开元录》。

《众经目录》二卷萧齐释王宗撰,今佚。见《祐录》。元魏《众经目录》十卷永熙间敕合人李廓撰,今佚。见《长房录》。

前六卷以大小乘经律论分类,第七卷未见本,末三卷辨伪经。

梁代《众经目录》四卷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今佚。见《长房录》。

高齐《众经目录》八卷武平间沙门法上撰,今佚。见《内典录》。

《出三藏集记》十五卷梁僧祐撰,今存。省称《祐录》。

此为现存最古较可信据之经录。前五卷踵《安录》之旧加以厘订。先分年代,以译家先后为次,列举各家所译书目。次列各经重译及异名者,次叙律藏,次叙佚本,次辨伪经。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录各经典序文。第十三至第十五卷,译家传记。祐为惠远再传弟子,即著《释迦谱》、《弘明集》之人。治佛学掌故者,要当挹源此公。但其书考证失实处,亦仍不免。

隋《众经目录》七卷开皇十四年敕法经等撰,今存。

分大小乘经律论各一录,共六录。每录皆分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门。末附西域及此方集传著述一录。后世编集体佛藏例,此其开端。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隋开皇十七年费长房撰,今存。省称《房录》。

长房为当时翻经学士,嫌官本经录不备,别撰斯编。第十二卷以前,以年代分。十三、十四卷记重译失译。十五卷列总目。现存古录,此最繁博,亦最躇驳。道宣云:“房所撰者,瓦玉相谬,得在繁富,未可凭准。”(见《内典录》)智升云:“(房录)事实杂谬,其阙本疑伪,皆编入藏,窃为不可。”(见《开元录》)据房录总目,已有经籍二一四六部,六二三五卷。今存经典,总计不过五千余卷,唐译几居三分之一。岂有隋时反逾六千者,即此一端,已证其妄。宣、升等纠其误谬数十条,具见原书,不备引。

隋《众经目录》五卷仁寿二年敕撰,今存。

踵旧作,列总目,无甚价值。

《大唐内典录》十卷麟德元年释道宣撰,今存。省称《内典录》。

宣为唐代第一律师,其自序谓:“上集群目,取讯僧传。……参祐、房等录……望革前弊。”智升称其:“类例明审,有作者之风。”信矣!其目如下: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众经分乘入藏第三,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诸经友流陈化录第七,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众经目录始终序第九,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

《古今译经图记》四卷唐沙门靖迈撰,今存。

迈为玄奘弟子。奘在慈恩寺翻经堂壁,画《古今译经图》,迈乃为之记。不过《房录》节本无甚价值。

《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俭等撰,今存。

总数三六一六部,八六四〇卷。多踵《房录》讹谬。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开元十八年释智升撰,今存。省称《开元录》。

前十卷为总括群经录,由汉至唐,以朝代译家编次,体例略同《祐录》、《房录》。后十卷为别分乘藏录,复分为七:一有译有本录,二有译无本录,三支派别行录,四删略繁重录,五补阙拾遗录,六疑惑再详录,七伪妄乱真录。其分别乘藏中,于大乘诸经,复判《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其不属五部者,则名曰“大乘单译经”。此种分类,为后世编藏所祖。其于诸籍阙本别生,充为明晰。编次别择,颇极谨严。所举存佚总目二二七八部,七〇四六卷;存者一一三〇部,五〇六六卷。实经录之总汇,佛教史上最有价值之记载也。

《贞元释教录》三十卷唐贞元五年圆照撰,今存。省称《贞元录》。

此书为续《开元录》之作,亦有补所未备者。

《祥符录》二十二[1]卷今佚。见《法宝勘同总录》。

《景祐录》二十一卷[2]今佚。同上。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十卷元至元二十二年庆吉祥等奉敕撰,今存。

此书总括元以前所有诸经典,叙述简要。尤有一特色,在将汉译本与西藏文本对勘。其序云:“以西蕃大教目录对勘东土经藏部帙之有无,卷轴之多寡……损者完之,无者书之。”此实前此未有之业,惜所勘者尚非波利文或梵文原本耳。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元居士王古撰,今存。

此书为解题提要体,在佛典经录中,实为创作。分部全依《开元录》。每经撷其大意,小经或仅数行,大经则分品详说。其重译之本,则并列总撷之。卷首有克己序,谓“一览之余,全藏义海了然”。殆不诬也。唯各种译人不标列,是其小失。

《释教汇目义门》四十一卷明释寂晓撰,存佚待考。见《阅藏知津》。

寂晓,字蕴空,其书未见。唯智旭《阅藏知津》总目中列有应收入藏之书四十五种,此其最末一种也。据《知津》凡例,知其书,“但分五时,不分三藏”。又“从古判法,分菩萨、声闻两藏,就两藏中各具经、律、论三”。又“于重单译中,先取单本总列于前,重本别列于后。以先译为主,不分译之巧拙”。此智旭议其失当处也。要之此价值,当不在焦竑《经籍志》之下矣。

《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明翻沙门智旭撰,今存。旭即世所称蕅大师也,稍治佛学者,当无不知其为人。此书见日本《卍续藏经》,称四十卷。

近金陵刻经处重印本,则四十四卷。而卷首有夏之鼎序,谓四十八卷,未知有阙佚否。全书分数如下:

此书盖继王古、寂晓而作,其自序云:“王古居士创作《法宝标目》,明有蕴空沙门嗣作《汇目义门》,并可称良工苦心。然《标目》仅顺宋藏次第,略指端倪,固未尽美。义门创依五时教味,粗陈梗概,亦未尽善。”又自述著此书,“历年二十禩,始获成稿。……但借此稍辨方位,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其书纯为提要体,但仅列诸经品题及品中事理大概,不加论断。盖恐人“依他作解,障自悟门”。又诸经或已通行或卷帙不多者,所录皆略。唯卷帙多而人罕阅者,则详录之。凡此义例,皆极精审。唯各经论传述源流一概未及,是其短处。后有作者,因其成规,加以考证,且于通行诸经一律加详,则亦斯界不朽之业也。

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年,随汉使至洛阳,腾在白马寺中译此经,译成,藏诸兰台石室,而兰亦译有《佛本行经》等五部。果尔,则西历纪元六十七年,佛经已输入中国。虽然,吾殊不敢置信。《四十二章经》纯是魏晋以后文体,稍治中国文学史者,一望即能辨别,其体裁摹仿《老子》,其内容思想,亦与两晋谈玄之流相接近,殆为晋人伪托无疑。《安录》不载此书,则作伪者或在安后,或安知其伪而摈之也。兰之《本行经》等,亦不见《安录》,盖同为伪本[3].是故汉明遣使,是否有其事,腾、兰二公,是否有其人,不妨付诸阙疑,而此经则绝不当信。以吾所推断,则我国译经事业,实始于汉桓、灵间(西第二世纪中叶),略与马融、郑玄时代相当,上距永平,八十年矣。

最初译经大师,则安清(安世高)与支谶(支娄迦谶)也。清,安息人。谶,月支人。并以后汉桓、灵间至洛阳。据《传》(慧皎《高僧传》也,下同),清本安息太子,出家遍历诸国,汉桓帝初到中夏,非久即通华言。以建和二年至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九部。《传》称其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道安谓:“先后传译,多有谬滥,唯清所出,为群译首。”谶,以灵帝光和、中平间。译出《般若道行》、《般舟三昧》、《首楞严》等三经,则孟谛、张莲为之笔受。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数部,译人失名,道安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传》称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凡清所译,《祐录》(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之省称,下同)著录三十四部,《房录》(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之省称,下同)著录百七十六部。凡谶所译,《祐录》著录十四部,《房录》著录二十一部[4].所译率皆从大经中割出小品。例如清译之《四谛经》,即《中阿含》之《分别圣谛品》也。谶译之《般若道行经》,即《大般若》第四分内之三十品也。汉末三国时所译经,大抵类此。故每部少或一卷,多则二三卷。若《般若道行》之十卷,在当时最为巨帙矣。尤有一事极可注目者,则清公所译,多属小乘,出《四阿含》中者居多,所言皆偏重习禅方法,罕涉理论。谶公所译,半属大乘,《华严》、《般若》、《宝积》、《涅槃》皆有抽译,隐然开此后译家两大派焉。同时尚有竺佛朔、支曜、康巨、安玄、康孟详、严佛调,皆各有译述。

二公以后之大译家,则支谦也。谦本月支人,汉灵帝时,月支有六百余人归化中国,谦父与焉,故谦实生于中国。而通六国语。支谶有弟子曰支亮,谦从亮受业,故谦于谶为再传。汉献末,避乱入吴,孙权悦之,拜为博士(谦本未出家)。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高僧传》称四十九种,《祐录》三十七种,《房录》百二十九种)。又注《了本生死经》。为经作注,自谦始也。所译虽多小乘(上列《大般泥洹》非今《涅槃》也。《安录》注云出《长阿含》),然《维摩》、《阿弥陀》两大乘经,此为首译(《房录》,《维摩》以康孟详本为首译,此为第二译,注云:两本大同小异。《祐录》不著康本)。而江左译事,谦实启之。

同时有颇重要之一人,则朱士行也。汉灵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即《般若小品》之旧本。士行谓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入西域。西行求法之人,此其首也。士行至于阗,果求得梵书正本,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托无罗叉、竺叔兰二人共译之,名曰《放光般若经》,共九十品二十卷(卷数据《祐录》。今藏经本三十卷),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也。般若研究,自此日进矣。《房录》又载甘露七年有支疆梁接者,译《法华三昧经》六卷于交州。是《法华》亦以此时输入。然《祐录》不载,真否难断。

第一期最后之健将,则竺法护也。护亦名昙摩罗刹,系出月支,世居敦煌,故亦为敦煌人。护为西行求法之第一人,通三十六国语言文字。中国人能直接自译梵文,实自护始。其所译,各部咸有:《宝积》四十九会,译得十六会;《华严》三十九品,译得五品;《般若》则译《光赞》三十卷,所谓《大品般若》者,此其首译也;而《正法华经》十卷,尤为《法华》输入之第一功。其他诸大乘经,尚三十余种,小乘将百种,大乘论、小乘论各一种(《祐录》载护公所译一五四部三〇九卷)。《传》称其:“(自西域归)大赍梵经……沿路传译,写为晋文。”又云:“终身写译,劳不告倦。”其志身弘法之概,可以想见。道安云:“护公所出……纲领必正。……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本传引)最能道出护公译风。有聂承远、道真父子二人,先后助护译事,时复加以润色。护没后,道真独译之书亦不少。

上第一期所出经虽不少,然多零品断简。所谓“略至略翻,全来全译”。实则略者多而全者希也。所译不成系统,翻译文体亦未确立。启蒙时代,固当如是也。

东晋南北朝为译经事业之第二期。就中更可分前后期。东晋、二秦,其前期也;刘宋、元魏迄隋,其后期也。

第二期之前期,罗什、佛驮耶舍、无谶接踵东来,法显、法勇(昙无竭)、智严、宝云,捐身西迈。大教弘立,实在兹辰。但吾于叙述诸贤以前,有二人当特笔先纪者,则道安及其弟子慧远也。安、远两公,皆不通梵语,未尝躬与译事,而一时风气,半实由其主持。安公弟子五百人,所至相随,后此襄译及求法者多出焉。其于已译诸经,整理品骘,最为精审。观前节所述经录,可知其概。翻译文体,最所注意,尝著“五失三不易”之论(详次节)。安公以研究批评之结果,深感旧译之不备不尽。译事开新纪元,实安公之精神及其言论有以启之。语其直接事业,则跋澄,难提、提婆之创译《阿毗昙》,实由安指导;而苻坚之罗致罗什,实由安动议。盖此期弘教之总枢机,实在安矣。安公倡之于北,远公承业,和之于南。远为净宗初祖,人所共知。乃其于译业,关系尤巨。遣弟子法领等西行求经,赍《华严》以返者,远也;佛驮见摈,为之排解延誉,成其大业者,远也;指挥监督完成两《阿含》及《阿毗昙》者,远也;在庐山创立般若台译场,常与罗什商榷义例者,远也。故诸经录中,虽安、远两公,无一译本,然吾语译界无名之元勋必推两公。

译界有名之元勋,后有玄奘,前则鸠摩罗什。奘师卷帙,虽富于什,而什公范围,则广于奘。其在法华部,则今行《法华》正本,实出其手。其在方等部,则《阿弥陀》、《维摩诘》、《思益梵天》、《持世》、《首楞严》诸经出焉,《宝积》诸品,亦为定本。其在华严部,则《十住经》之重译也。其在般若部,则《小品》、《放光》皆所再理。其在律藏,则大乘之《梵网》、小乘之《十诵》,皆所自出。然其功尤伟者,则在译论。论,前此未或译也,译之自什公始(同时佛念、提婆等译小乘论)。《智》(《大智度》)、《地》(《瑜伽师地》)两论,卷皆盈百,号论中王。《地》藉奘传,《智》凭什显。校其宏绩,后先同符。至其译《中》、《百》、《十二门》,因以开“三论宗”,译《成实》因以开“成实宗”,译《十住》因以开“十地宗”,此尤其章明较著者矣。计什所译经、律、论、杂传等都九十四部,四百二十五卷(据《内典录》)。而据后来梵僧所言,犹谓“什所谙诵,十未出一”。什之东来,实由道安献议于苻坚。坚至兴兵七万灭龟兹、乌耆以致之。及其既抵凉州,坚已败亡,安亦随没。越十六年而什方至。后秦主姚兴,礼为国师。在长安逍遥园设译场,使僧叡、僧肇、法钦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译。国立译场,自兹始也。什娴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乃更出《大品》(即《摩诃般若》),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什所译经,什九现存。襄译诸贤,皆成硕学。大乘确立,什功最高。

与罗什时代略相先后者,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昙摩耶合、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跋澄、难提、提婆,及前耶舍,前后合力赓续译《增》、《中》两《阿含》及《阿毗昙毗婆沙》(小乘论),小乘教义,于兹大备。多罗、流支、罗又及后耶舍,则与罗什合译《十诵律》、《四分律》,律学昌明,实自兹始。罗又及后耶舍,皆罗什所尝师事也。而后耶舍,亦译《长阿含》,于是四含得其三焉。诸人多罽宾人,率皆小乘大师,唯后耶舍兼治大乘,什译《十住》,多所咨决焉。

其间有一人宜特纪者,曰竺佛念。佛念,凉州人,幼治小学,覃精诂训。因居西河,故通梵语。跋澄、难提诸人,皆不通华言,故所出诸经,皆念传译。苻、姚二秦之译事,除什公亲译者外,无不与念有关系。计自译业肇兴以来,支谦、法护虽祖籍西域,而生长中土,华梵两通;罗什以绝慧之资,东来二十年。华语已娴,始事宣译。故宏畅奥旨,必推三公。自余西僧,华语已苦艰涩,属文盖非所能,故其事业半成于中国译人之手。在后汉有张莲、孟福、严佛调、支曜、康巨、康孟详,在西晋有聂承远、聂道真、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在二秦则佛念。而佛调、二聂、佛念最著云。

东晋末叶,罗什誉望势力,掩袭一世。其能与之对抗者,唯佛驮跋陀罗。佛驮,迦维罗卫人,实与释迦同祖。智严、宝云西行求法,从之受业,因要与归。初至长安,与罗什相见,什大欣悦,每有疑义,必共咨决。未几以细故为什高座弟子僧祐、道恒辈所摈,飘然南下。慧远为致出关中诸僧,和解摈事。驮竟不复北归。法领从于阗赍得《华严》,法显从印度赍得《僧祇律》,皆驮手译。凡驮所译一十五部。百十有七卷。以较什译,虽不及三之一。然《华严》大本肇现,则所谓“一夔已足”也。

同时有异军特起于北凉,曰昙无谶。谶,中天竺人。初习小乘,兼通五明诸论。后乃习大乘。旋度岭东游,止西域诸国将十年,渐东至姑臧。值沮渠蒙逊僭号,请其译经。谶学语三年,乃从事焉。谶本赍《涅槃》以来,适智猛东归,亦赍此本。然所赍皆仅前分,于是复遣使于阗,求得后分。谶先后译为四十卷,则今之《大般涅槃经》是也。又译《大方等大集》、《金光明》、《悲华》、《楞伽》、《地持》诸大经,《优婆塞戒》、《菩萨戒本》诸律。其译业之伟大,略与罗什、佛驮等。

在此期间有一最重大之史的事实,则西行求法之风之骤盛是也。求法诸贤名姓及经历,具详前篇,今不再述。

其于译业最有密切关系者,则在其所赍归之经本,今略举其可考者如下:

法领——《华严》

法显——《方等泥洹》(即《涅槃》)《长阿含》《杂阿含》

《阿毗昙心经》《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

《弥沙塞律》

昙无竭——《观世音授记经》

道泰——《阿毗昙毗婆沙》

智严——《普曜经》《广博岩净经》《四天王经》

宝云——《新无量寿经》《佛本行赞经》

智猛——《大般涅槃》《僧祇律》

上述诸人皆通梵文,法显、无竭、智严、宝云、智猛皆有自译本,译学渐独立矣。

以上为第二期之前期。此期中之事业:(一)《四阿含》全部译出。(二)《华严》全部译出。(三)《法华》第二译定本出。(四)《涅槃》初出,且有两译。(五)《大集》译出过半。(七)【底本原文无(六)——校者注】《宝积》续译不少。(八)《般若》之《小品》、《大品》,皆经再治。(九)其他重要单本大乘经十数部。(十)律藏初译。(十一)大乘论初译,“空宗”特盛。(十二)小乘论初译,“有部宗”特盛。统而观之,成绩可谓至丰。佛教之门户壁垒,于兹确立矣。

南北朝迄隋,为第二期之后期。在前期中,经典教义未备,故学者之精力,全费之于翻译输入,若人之营食事也。及人本期,则要籍既已略具,学者务研索而会通之,若食后消化以自营卫也。故此期之特色,在诸宗之酝酿草创而不在翻译。其翻译事业,不过继前期未竞之绪而已。其译家之显著者,及其所译要品,略举如下:

求那跋陀罗《楞伽》《杂阿含》《众事分阿毗昙》等

(此公实应归入前期,故从朝代列此)

菩提流支《楞伽》《解深密》《思益梵天》诸经之再译,

《十地论》之再译,其他释经诸论

勒那摩提《宝性论》,其他诸论

佛陀扇多《宝积》诸品,《摄大乘论》

真谛《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决定藏论》《中边分别论》《大乘唯识论》《大宗地玄文论》《俱合释论》《金七十论》等

般若流支《正法念处论》《唯识论》《顺中论》等

那连提耶舍《大集》之日藏、月藏、须弥藏,《宝积》诸品

阇那崛多《大集贤护》,法炬、威德之两陀罗尼,添品《法华》,《佛本行集》等

达摩笈多《摄大乘论释论》《菩提资粮论》等

波罗颇伽罗《般若灯论》《大乘庄严论》等

据上所列,则知此期中之译业,远不逮前期。其趋势则由经部渐移于论部。大乘经最可纪者,则《大集》之完成与《宝积》之续出而已。小乘经则《佛本行集》与《正法念处》之新译而已。论部则殊有异彩。盖前期罗什辈专弘印土之“法性宗”,此期则渐输入其“法相宗”也。其最重要之人则为真谛。谛创译《起信》为大乘键。人所共知。其《决定藏论》,即《瑜伽决择分》中之一部;其《无相思尘论》,即《观所缘缘论》之毕译,其《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之毕译,其《中边分别论》,即《辩中边论》之毕译,其《摄大乘论》与扇多同时译出者,(扇多第一译,真谛第二译,玄奘第三译)则《地论》之阶梯,而“相宗”之秘钥也。故真谛可谓一小玄奘也。同时佛陀扇多、般若流支、毗目智仙所译,亦皆倾于“法相宗”。

自唐贞观至贞元,为翻译事业之第三期。此期实全体佛教之全盛期,诸宗完全成立,卓然为“中国的佛教”之一大建设,而译事亦造峰极。(以全体佛教论,实应合隋唐为一期。专就翻译事业一部分论,则隋不过六朝之附庸,不能与唐齐观)其空前绝后之伟人,则玄奘也。奘师孤征求法,历十七年,遍参各大师,亲受业于戒贤、智光,既而在彼土大弘宗风,所至各国,皆待以国师之礼。凡此芳躅,具详本传(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道宣撰《续高僧传》),不复具引。其所赍归经籍之富。亦前此所无。据《传》称:

大乘经三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师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归京师(长安)。其年二月六日,至龙朔三年十月,凡十九年间(六四五——六六三),继续从事翻译。所译共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其绝笔之时,距圆寂仅一月耳。其间犹随时为弟子讲演,无一日暇逸。呜呼!武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座。自古及今,为学献身,弘法利物,未有如吾奘师者也!今备列其所译书目及年岁如下: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地藏经》一卷

《陀罗尼经》一卷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以上贞观十九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贞观二十年正月至二月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贞观十九年三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解深密经》五卷(第二译)

《因明人正理论》一卷

《大乘五蕴论》一卷以上贞观二十一年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第四译)

《摄大乘论本》十卷

《无性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

《世亲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

《唯识三十论》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百法明门论》一卷以上贞观二十二年六月至十二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第二译)

《甚希有经》一卷(第三译)

《天请问经》一卷

《最无比经》一卷(第二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第六译)

《菩萨戒本》一卷《羯磨文》一卷

《佛地经论》七卷

《王法正理论》一卷

《大乘掌珍论》二卷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以上贞观二十三年

《说无垢称经》六卷(第七译)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第二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第三译)

《称赞佛土佛摄受经》一卷(第三译即《阿弥陀经》)

《广百论本》一卷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

《本事经》七卷以上永徽元年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七卷

《大乘成业论》一卷

《阿毗达磨俱合论》三十卷《本颂》一卷以上永徽二年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永徽二年至三年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

《大乘阿毗磨集论》七卷以上永徽三年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永徽四年至五年

《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

《陀罗尼》三种共经三卷以上永徽五年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永徽六年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显庆元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显庆元年至四年

《观所缘缘论》一卷(第二译)显庆二年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显庆二年至五年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显庆三年

《成唯识论》十卷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以上显庆四年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显庆五年

《辩中边论》三卷《颂》一卷

《唯识二十论》一卷

《缘起经》一卷以上龙朔元年

《异部宗轮论》一卷龙朔二年

《阿毗达磨身界足论》三卷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以上龙朔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