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以茶产于广西梧州的六堡镇而得名。其茶树的原生品种,属于苍梧群体种,灌木类,中小叶种。冬季来临,茶树多花多果,这大概是六堡镇把茶树花蕾、茶果壳等,作为生活茶饮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六堡茶,茶青采摘多在一芽两叶至三叶之间。粗枝大叶的老茶婆,是六堡茶的特色品种之一。过去的茶农,常于秋冬之际,采摘茶树的当年老叶或隔年老叶,采用捞水杀青工艺,然后烘干,存放自饮,或作为药用,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老叶茶类。老茶婆的品质,尤以霜降前后采制的香浓味厚,陈化经年后,叶片粗厚,呈铜褐色,煮饮泡饮,汤色金黄,气息清凉,甘甜醇爽,散发着浓浓的罗汉果的药香,民间常作为降血糖或清热解暑的药用。清末程远道诗云:“六堡名茶满山冈,止疴去腻有专长,请君泡碗今宵喝,明日犹留齿颊香。”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区别于其他黑茶类,其初制,大致分为鲜叶摊晾、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等工序。堆闷,曾是早期制作六堡茶的关键工序之一。毛茶初制完毕后,还需筛分、冷水渥堆、拼配、压制、窖藏陈化等,以强化其红、浓、醇、爽的黑茶特色。
当我们深入到六堡镇的茶寨,便会见到各式各样的六堡茶制法,不一而足,却是各说各有理。很多农家,对六堡茶的认知,还停留在绿茶的初级加工阶段。没有经过渥堆、仓储陈化的六堡茶,至多尚处于传统六堡茶的毛茶阶段。
要追溯六堡茶的技术形成来源,就必须理清六堡茶的最早消费群体是谁?谁来控制销售渠道?为什么会选中六堡乡而非其它?查阅晚清以降的资料我们知道,六堡茶最早的消费群体,是在马来西亚的锡矿矿工。而这些矿工又以广东人、客家人居多,他们对解暑、止渴茶的需求,当然是最廉价而又好喝的,故六堡茶在当时常常被称为是“劳工茶”。如何得到廉价而又量大的茶叶,嗅觉敏锐的粤商,便首先关注到了大山深处的六堡乡。六堡茶通过六堡河流运出,经西江直抵广州而运海外,极大地降低了运输和交易成本。如何把价廉的粗老绿茶做得好喝?湖南安化的“甘引”黑毛茶,已为粤商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早期六堡茶与湖南黑茶工艺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
1957年,广西供销社编印的《茶叶采制方法》中,记载过早期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其中写道:“六堡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炒制比较特别,既不是红茶,也不是青茶,是我省特有的特产。所以就以产地定名叫作六堡茶。主要的特点是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几点钟进行发酵后,再行干燥。”又有:“六堡茶炒过才发酵,发酵时间相当长。”从1957年以前的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分析,当时它与湖南黑茶的制法并无分别,都包括了杀青、揉捻后湿坯渥堆,松柴烘干等基本工序。虽然在1930年,《广西大学周刊》刊载有关于六堡茶的文字如下:“将茶叶采下后,放在沸腾的水中,俟其叶柔软即可,约置5分钟即取出放在箩中,用脚踩压,至茶叶卷缩为度,然后以火焙干,干燥后蒸汽蒸至柔软,乃置于箩内存放待售。”但是,这仅仅说明在当时非常落后的六堡乡,蒸青绿茶仍然在民间存在。此六堡茶,也非今天我们语境里的属于黑茶类的“六堡茶”。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的《广西通志稿》记载的六堡茶,基本可以确认是汤色橙红的黑茶类了。其中记载:茶青炒制极软,并经充分揉捻后,“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即成茶叶。”又有:“六堡茶,当收成时,粤省茶商在合口墟设庄收买,再烹炼制成茶饼,甚为精致。然而饮之,味与普洱茶同,年产约五十余万斤。”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建国前夕的毛茶与湖南黑茶一样,都是松柴焙干的黑色。粤商收茶后,要自行“烹炼”,那么,要烹炼到什么程度呢?“味与普洱茶同”。而此时民间的普洱茶,即是范和钧时代的经过发酵的红汤的“改造茶”。这能够充分说明,此时销往“穗、佛、港、澳”的六堡茶饼,是否是在模仿普洱茶?因为茶的出口、消费受众,是基本一致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时细茶撒面精致的六堡饼茶,已经是红汤的后发酵黑茶了。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建国以前当地土著茶农制作的六堡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蒸汽杀青;有的捞水杀青;有的锅炒后直接烘干;有的揉捻后,湿坯堆闷再行烘干,而规模较大的粤籍茶商,则是在统一收购毛茶后,自行渥堆发酵、压饼外销,等等。
20世纪50年代,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崇尚“发水红汤茶”,开始冲击、蚕食六堡茶制法各异、流派混乱的出口市场。在香港市场,六堡茶几近绝迹。为了提高六堡茶的品质,尽快恢复和扩大六堡茶的消费市场,六堡茶的制作、发酵工艺,不得不根据不同地域人群的消费习惯,来做工艺上的调整与优化。大约在1958年前后,梧州茶厂采用毛茶加水冷发酵渥堆成功。据1959年编写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记载:“我们认为冷发酵比炊蒸发酵为好,因能使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基本上能达到四金钱牌的品质水平,比过去炊蒸两次发酵的品质大大地提高一步。目前我们大生产中已实行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生产,成品调给广东茶叶出口公司,亦得到好评。”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梧州茶厂出口的六堡茶,其黑毛茶还要经过两次炊蒸发酵等精制过程,但其汤色仍然不够红浓。等到1958年,毛茶加水渥堆发酵成功以后,六堡茶的汤色与湖南黑茶的橙黄汤色,已是判若两茶、悬殊甚大,二者在外观色泽、汤色、工艺上的相似度和关联度,已经渐行渐远,它的滋味与汤色,更接近渥堆发酵的熟普了。行文至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早期经广州销往南洋的六堡茶的形成,带有粤商及湖南黑茶工艺的痕迹。1958年以后的六堡茶,则明显受到香港及东南亚“发水红汤茶”的影响。而“发水红汤茶”的技术来源,又是受到民国前后普洱“改造茶”的启蒙。当然,这些推测,还需要大量的文献和证据,去进一步的理顺和夯实。
1953年,梧州茶厂首次采用的防空洞窖藏、晾置陈化技术,以及后续存储的老杉木仓库,均为六堡茶独特的槟榔香气的形成,创造了必要且良好的转化条件。最早梧州茶厂启用闲置的防空洞存茶,是为了解决梅雨季节外界湿度太高,容易造成茶叶受潮、发霉的难题,纯属无心插柳之举。如果再仔细推敲一下,经冷水渥堆发酵后的六堡茶,在必要的凉爽条件下的窖藏晾置,肯定有利于六堡茶的进一步陈化,使其更加醇和滑爽,而不至于发酵过度。而干燥的老杉木仓房的适当存储,具有氧化、散堆的特殊效果。更奇妙的是,凡是在老杉木仓库里存放过的毛茶,不仅气息干净、无堆味、无杂味,而且明显增加了老杉木的木质香,这种低沉内敛的味道,像极了老茶的陈香或参香。
槟榔香,作为六堡茶的典型香气,其形成原理,大概是由茶树的品种、制作工艺、仓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根据我的调查,采用本地群体种的茶青做出的六堡茶,出现槟榔香的概率较高。这就从某一角度印证了老一辈制茶师傅的说法,不是每一批六堡茶都能出现迷人的槟榔香气。虽然我们不能说、不带槟榔香的六堡茶,不会是上好的六堡茶,但是,槟榔香却是高品质六堡茶所具备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是无可争议的品鉴标准。
槟榔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香气?没吃过槟榔的人,肯定很难体会到。我们姑且认为,槟榔香是六堡茶经过陈化后,产生的一种淡淡的甜香与一种类似老杉木的木质香,二者完美融合后,形成的特殊味道。它不是刺激呛人的烟味、霉味或湿仓味道,也不张扬、不生涩,令人愉悦。如果有幸去参观一下梧州茶厂的老杉木茶仓,那么,对老茶味道的理解,以及对槟榔香的疑惑,一定会在瞬间醍醐灌顶。
为什么当地的老茶人,把六堡茶的特色香气定义为槟榔香呢?通过调查认为,这与过去的梧州人喜欢嚼食槟榔有关。从前的六堡农户,每逢喜庆嫁娶,为讨吉利与好彩头,总是少不了槟榔,“宾”与“郎”均指贵客,南方有“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的习俗。苏轼谪贬海南后,曾写下“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朱熹也有槟榔诗:“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总之,槟榔味道,是当地茶人们最熟悉的生活味道,因缘巧合,六堡茶的陈香,正好契合或靠近了这种香型或滋味。或许,这就是槟榔香的真正缘起。
1949年的《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可见,六堡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黑茶类一样,全部依靠外销,本地人并不喜欢饮用或者储藏。梧州的资深茶人老居告诉我,在2003年以前,梧州本地人很少喝六堡茶,大部分人只喝绿茶、毛尖、铁观音等。
1953年,梧州茶厂成立于林木葱郁的鸳鸯江畔,结束了之前六堡茶长期存在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格局。之后,该厂以外销六堡茶、内销桂青茶和花茶为主。20世纪70至80年代,受茶叶出口萎缩的影响,梧州茶厂也改产过红碎茶、茉莉花茶、普洱茶、和边销茯茶等。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普洱茶热的兴起与带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与重视六堡茶,面对突然爆发出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梧州茶厂又重新恢复以生产六堡茶为主。
在2003年之前,90%的六堡茶出口,是用大竹筐盛装的,主要销往港澳地区、东南亚、日本、欧洲等地。六堡茶在香港市场上,统称为陈茶。梧州出入境检疫局的吴平先生,自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负责梧州茶叶的出口与检疫工作。在梧州,吴先生告诉我说:“由于出口的六堡茶,长期以来都没有独立的H.S.编码。在出口报检报关时,一般采用较为接近的普洱茶的H.S.编码(0902402000),或红茶的H.S.编码(090230900、090240900)。”很诡异的是,国内兴起的普洱茶热,竟然推动了六堡茶出口量的剧增。2005年,六堡茶的出口量,竟不可思议的高达1250吨,接近2004年六堡茶出口总量的3倍。关联在其中的奥秘,恐怕只有做局港仓普洱茶的茶商,其内心最清楚。从2007年开始,国内的六堡茶价格,已经远高于出口价格。此后,六堡茶的出口量又开始锐减。2008年5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关于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这就意味着从此刻起,云南以外企业生产的发酵黑茶类,就不能再随意称作普洱茶了。也就是从这开始,六堡茶的出口,便不再套用普洱茶的H.S.编码。
以上罗列的出口数据,为我们明辨是非,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的参考信息。2008年之前出口的六堡茶,是套用普洱茶的名称和代码出口的,这些茶又主要流通到港澳、马来西亚等地,这就无形中又加重了六堡茶和普洱老茶的混乱不堪。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事实,很多香港人是根本分不清六堡茶和普洱茶的概念与区别的,他们一概把这种“发水红汤茶”称之为陈茶。梧州茶厂的退休老厂长郭维森,在考察完香港的六堡茶市场后证实说:“一些香港人,习惯上把六堡茶叫做普洱茶或陈茶。”
据史料考证,当时六堡镇的老茶号,及后来的梧州茶厂,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市场需要,均生产过普洱茶饼、普洱茶袋泡茶、茯砖、竹篮六安茶(祁门安茶)和花卷茶(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等。早期生产过的这些茶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黑茶类别。《六堡志》也记载:“针对市场的不同,粤商邓成文经营的文记,当时制作的有六堡茶,六安篮茶,更有用六堡茶青做成的普洱茶。”许多爱茶的香港朋友,也私下透露过:很多回流内地的那些号称港仓的普洱老熟茶,本质上就是过去出口的六堡茶。
改革开放以后,我算是接触老茶比较早的一批茶人,在仔细品过来源可靠、年份确切的六堡茶之后,再去回想、比照在市场上见过的与喝过的很多普洱老熟茶,竟有似曾相识之感。老的六堡茶,多选用中、小叶种的茶青制作,与普洱茶的老熟茶相比,外形上可能有点差别,其条索不够粗大或肥壮,但有的根本就没有差别。因为梧州本地的茶园,也有大、中叶种茶树的培植。另外,早期的梧州六堡茶厂,也从云南保山等地调拨过大叶种的毛茶原料。若能细心体会,感觉老六堡茶的茶汤,要比普洱茶更滑爽一些,香气以槟榔香或西洋参香为主。而普洱茶的茶汤,要比六堡茶浑厚一些,粘度稍高一点,耐泡度也要高一些,其香气偏焦糖香或是糯米香。
其实,各类老茶的陈化,均是殊途同归,都是茶中的内含物质趋于共性的腐熟变化。即使因氧化、发酵产生了一些其他茶类所没有的新的物质,也不过是原有内含物质的氧化产物而已。最后,所有的茶,都会变得汤红、醇和、细滑、稠厚、甘甜、耐泡;产生具有共性的参香、药香、沉香、木质香等,喝起来清凉舒爽,胃肠温暖,有饱腹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