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数年的我,对湖南黑茶一直不太关注,也说不上喜欢。首先,因为在之前的市场上,没遇到过令人眼前一亮的黑茶。无论是卖茶的,还是买茶的,都在大谈黑茶减肥、祛油、抗癌等保健功效,却很少有人关注黑茶香气的清幽、滋味的甜醇和愉悦的享受等。其次,尤其鄙视黑茶领域存在的某些令人生厌的营销方式,某些茶已经不再属于茶的范畴了。
2015年,在考察完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之后,我由洞庭湖逆古时黑茶的水运路线,走进了偏远的安化茶区。大美安化,钟灵毓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尤其是黄沙坪、唐家观一带,颇似美丽的凤凰古城。晴川历历,葭苇澄澄,光滑沧桑的石板路,沿江的吊脚楼,鳞次栉比的百年茶号,依稀还能辨出百年古镇那些尘封已久的辉煌。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清代名臣陶澍心系故乡,用诗把安化黑茶的独特品质和深沉气韵,很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安化黑茶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渠江薄片和益阳团茶,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即有芽茶入贡。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安化黑茶始以官茶之名远销西北。
北倚巍巍雪峰山脉,资水横贯其间的茶乡安化,优良的大、中叶群体种茶树,在云雾之间,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黑茶,起始于敷溪镇资江北岸的苞芷园,后沿资水向上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江南为最大的黑茶集散地。传统上以“六洞茶”最为著名,六洞之中,又以竹林溪内的条鱼洞为冠。而竹林溪就在鹞子尖的山脚下。以鹞子尖为核心,周围九重湾、五龙山、扇子排所产的茶,也是风味独特、各有千秋。当今的质量与声名,则以高家溪、马家溪为最佳。明清时期,安化邻近地区的桃源、沅陵、新化、益阳等地也产黑茶,但其质量不如安化本地茶,当时把这些茶称为外路茶。安化本地产的茶,称为道地茶。陶澍诗中对此也有表达:“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安化的道地茶,品质优异于外路茶,自宋代就有历史评价。为保障安化茶的质量和信誉,禁止外路茶运到安化,以次充好,雍正八年,清政府在苞芷园专立茶叶禁碑。禁碑至今犹存,由此可见,古人事茶的认真程度,令我辈汗颜。
山路陡峭且泥泞不堪,乘车艰难穿行在沟壑纵深的高马二溪,在几片高山老丛茶园,我观察到的茶树品种,多以大、中叶群体种为主。中国黑茶理论之父、湖南紧压茶的创始人彭先泽先生,生前很是推崇芙蓉山产茶的味甜质优,可惜产量太少。他把高马二溪的原生茶种,称为“竹叶茶”。针对高马二溪等地所产的高山茶,彭先泽总结道:“叶狭面长,宛如柳叶”;“叶片嫩者薄,老者厚,呈乌油色,梗黄,水色枣红”;又有“本年采制者,水常浊而味涩苦,贮囤一年以上者,味甘而水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静坐书斋,不能遍访茶山,无缘广品诸山之茶,便很难体会出彭先生此论的精当。
最早在安化设厂加工黑茶的是山西人,其后陕西等地商人,也相继加入。因“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湖南黑茶醇和味厚的品质特点,更适合西北民族的饮茶需求,所以,数百年来,湖南黑茶的经营,一直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晋、陕商人牢牢控制着。湖南黑茶,分为紧压茶和散装茶(篓装茶)两类,花色品种丰富,紧压茶包括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等品种;散装茶包括天尖、贡尖、生尖、引茶等。
江南德和老号的黑砖茶
旧时引茶,有甘引、陕引之分,行销于西北地区。其中的“甘引”,系较粗老的黑毛茶叶,篾篓装每包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作为茯砖原料,手工筑成砖茶,每块净重5市斤,称之为泾阳茯砖。茯砖在筑制的湿热作用下,叶层间开始发花,俗称“金花”,现已证实为冠突散囊菌。“金花”在较粗老的六堡茶、千两茶中,经常可见。“金花”的生成和存在,与成品茶的品质高低关联不大。1953年,湖南白沙溪茶厂首次在原料产地安化、移地筑制茯砖成功。1959年以后,茯砖主要由益阳茶厂生产。上述成果对于湖南茯砖来讲,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了不起的改变。“陕引”的茶,茶质较嫩,属于就地加工的品质较高的散茶。清末之后,“陕引”主要分为天尖、贡尖、生尖等。
花卷茶,属于最有特色的紧压茶之一。百两茶,是最早出现的花卷茶,即一卷茶的净重合老秤100两,它始创于湖南安化的江南一带。清朝同治年间,晋商的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安化道地的上等原料,委托刘姓氏族,用棕和竹篾压制成花卷,把每支茶的重量增加到1000两(16两的老秤),折合现在的62.5市斤。
千两茶,在人工压制完后,需在山中历经长达数年的日晒夜露,因此,它是最符合黑茶的转化规律,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黑茶之一。建国以后的最早一批千两茶,是由白沙溪茶厂生产于1952年。1958年,因千两茶的加工难度较大,运输不方便,而被迫停产,改为机制花砖。花砖茶,虽然保持了原有花卷的品质特征,但是,少了夜露日晒自然加持的花砖,与千两茶相比,其味道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到了1983年,白沙溪茶厂唯恐花卷茶的生产技术失传,便聘回了过去的老技师,历时4个月,象征性地制作了300余支千两茶。从1997年开始,白沙溪茶厂为了满足市场之需,正式恢复了传统花卷茶的生产。花卷茶的这段曲折历史不可磨灭,可作为鉴定老千两茶的历史依据。如今,千两茶的制作已是遍地开花,家家户户都在加工,堆积于寻常巷陌。但是,这种泛滥与虚火繁荣,不一定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审视。从表面来看,在高马二溪,每一家茶农的产品似乎是各具特色,但茶是用来品的,最终比拼的,还是其毛茶的品种、采摘季节、山场、内质以及制作工艺的尽善尽美。
千两茶的压制
康熙年间,晋商在湖南临湘北部的羊楼司设庄制茶,开始生产老青砖。湖南老青砖,选用发酵后的老青茶高温蒸压而成,而最粗老者,在羊楼洞压制,统称为“洞茶”。解放后,羊楼洞砖茶厂迁至赵李桥,我们熟悉的湖北大青砖,就生产于此。湖南黑砖的生产历史较晚,抗战爆发后,体积庞大的黑茶运输遇到了困难,彭先泽先生致力于黑茶的研制,于1939年,在原江南德和茶厂,首次利用机械成功压出了湖南的第一片黑砖,在历史上结束和扭转了黑茶产于安化而成砖于泾阳的产制格局。
幸亏及时品到了李雯赠送的1998年的老千两,以及邓俐丽女士馈赠的1994年的老茯砖,品后令我耳目一新,由此摒弃了过去我对湖南黑茶的疑惑和成见,促成了我首次的安化问茶之旅。
高马二溪的老千两,其色如铁,耐泡厚重,清甜甘醇,汤如血珀,莹润如玉。初品,如西北汉子粗犷不羁;细品,却是汤感清凉,细腻粘稠,锦心绣口。道地的千两茶,必须精选安化核心产区的高山云雾茶,其未来才有所期待。老千两,沉淀弥久,茶不挑人,谁泡都会好喝耐品。滋味不苦不涩,泡浓了醇厚,泡淡了清甜,数十泡后再煮,那种特有的黑茶香,一如既往的让人沉醉。老千两特有的沉香、药香,芳气袭人;陈韵、化感,茶气暖人。一盏在手,艳若春华,让人回味不尽,欲罢不能。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不容忘记。曾经神秘的千两茶,是在1952年由边江的刘应彬、刘雨瑞先生传入白沙溪茶厂的,从此,千两茶的制作技术,才大白于天下,如雨后春笋般在安化普及开来。
千两茶的制作,需将品质上好的道地黑毛茶蒸软,分次装入内衬蓼叶、竹叶、棕丝片的花篾篓中,人工层层踩实压紧,其后,再由6个青壮男子,赤膊杠压成型。成型后的千两茶,形如树杆,古朴苍劲,需要在空气清新的大山深处,至少日晒夜露49天,自然干燥、陈化而成。
每年,我都会特别定制20余条高马二溪无人区的野生千两茶,让它陪我慢慢变老。这些二级尾的野生毛茶,等级较高,全部选用高山核心茶区的头采春茶,在每年的白露之后,精心压制。为了保证茶的品质与陈化速度,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山中的老人多加观察与照看,要保证至少晒足露够3个月整。对于千两茶,我始终怀有敬畏,也有自己的朴素理解。一支上好的传统千两茶,除了茶质上佳之外,足够的日晒夜露,使其后发酵过程更加自然、更加充分。与此同时,合于四时的节气与自然能量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小觑。白露后,白天干燥,阳光可以把茶晒透,确保紧压茶不会发生霉变。夜晚的露水大,自然的雾露,可以把茶润透,造就湿热条件下适宜的后发酵过程。天地的阳光雨露,让茶在阴阳平衡中自然生发、渐变,臻于化境。一杯茶中,确实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江南德和老号,在深山里日晒夜露的千两茶
湖南黑毛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高温杀青、初揉、渥堆、复揉、七星灶的松柴明火干燥等工序,其中,初制过程中的渥堆发酵及松柴明火干燥,是安化黑茶最具特征性的重要工序。黑毛茶在加工完后,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分门别类,制成各种琳琅满目的紧压茶与篓装茶。
湖南黑毛茶的加工工艺与广西六堡茶比较接近,都存在渥堆发酵和松柴明火烘焙工艺。黑茶的味醇不苦,与高温烘焙时对咖啡碱的影响有关。据考证,早期的陕西泾阳筑制茯茶,就有拼配六堡茶的习惯。茯茶的发花,其实质是在一定的湿热条件之下,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过程。由此产生的金黄色的闭囊壳,就是我们常说的“金花”。冠突散囊菌属于优势菌种,它的存在,会抑制其它菌落的生长。金花的生成,改变着茶汤的香气与滋味,并形成独特的“菌花香”。